1937年10月26日,七七二团三八六旅取得七亘村大捷。从七亘村走出来后,许多干部战士都穿戴上了缴获的皮靴和钢盔,还有不少人穿上了黄呢大衣,他们所缴获的干粮、罐头等食品更是堆积如山,足够三八六旅吃上一个月。
七亘村大捷,娘子关失守,卫立煌赞扬游击战法与此同时,娘子关失守后,卫立煌给刘伯承打电话,通报了这个令人懊丧的消息。刘伯承安慰他说:"我们在七亘村已经报复了鬼子一下,打死他们三百余人,抓了三百多匹牲口……"
"看来还是你们的游击战行啊!"卫立煌不禁感叹。
为了证明八路军没有说大话,刘伯承特意把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拣出一部分,专程送给卫立煌。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身边的将领说:"还是八路军机动灵活的战术好,能打胜仗。"
鉴于娘子关已经失守,卫立煌便劝说刘伯承也赶快撤兵。刘伯承很果断地回答:"我们还准备再打一仗。"卫立煌听后连连点头:"好,好。我们等着贵军的捷报。"
再打一仗,刘伯承仍决定采用伏击战术。在过去的国内军事术语中,并没有伏击一词,只有埋伏。"埋伏"这一术语含义不全面,有消极意义,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此刘伯承主张用"伏击"代替"埋伏"。
刘伯承所理解的"伏击","伏"是手段,"击"是目的。他认为,伏击战应成为打击敌人的主要战术手段,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战斗过程。在外行人看来,这种伏击战术近乎是在押宝,刘伯承是内行,他不押宝,只论学问。伏击战的学问,那是大了去了。
刘伯承出其不意,再次伏击七亘村七亘村伏击战后,七七一团报告说,有一个日军联队正向他们的阵地迫近,七七一团准备迎击,陈赓也调集七七二团向其靠拢,但接着一调查,七七一团的情报不准确,日军大队人马并未袭来。至此,刘伯承已经基本掌握了日军的作战特点。简单地说,这帮鬼子身上有那么一股子钻牛角尖的劲头,一旦他们确定了目标,就会向着这一预定目标执拗地突进,其间,丝毫不理会他们眼中的一些"小损失"。
这些"小损失"中,平型关伏击战算是大的,八路军所实施的其他一些伏击战,像阳明堡夜袭战、长生口伏击战之类,在日军看来,都微不足道。不是说人员被杀,物资被抢,鬼子就真的不心疼,也心疼。说到底,还是前线战事紧张,他们难以两头兼顾。
刘伯承由此判断,日军占领娘子关后,急于进犯太原,同样只会把七亘村的损失计入"小损失",对他们来说,赶紧把军需物资运到前线要紧。
刘伯承把设伏地点重新放在了七亘村。因为日军要继续运输辎重,七亘村乃必经之路,除此之外,别无通道,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日军恐怕也万万不会想到八路军会在老地方与他们赴约。
短期内在同一地点重复设伏,兵书上没有记载,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到最近的平型关伏击战,也从未有一个将领敢如此用兵,但刘伯承要创造一个先例。或许,是七七一团遭袭事件刺激了这位向以谋略取胜的大将,让他把自己的军事智慧和勇气完全激发了出来。
10月27日,日军派兵到七亘村收尸。刘伯承传令下去,让七七二团三营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以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
三营自然不会真的离开,他们在外面绕了一圈,在日军收尸结束后又返回了七亘村。指挥伏击的仍为王近山,设伏区域也略作变动,第一次伏击时是在七亘村南,这一次选在了七亘村西。
刘伯承料定日军辎重部队将再次经过七亘村,但谁也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具体到哪一天,早了晚了,还得看鬼子的自觉性。
王近山各个击破,干死日军100余人10月28日上午10点,王近山派出的侦察分队送来情报,称一股日军辎重部队正向七亘村开来。
日军虽然走的是老路,不过多少也吸取了一点上次的教训,辎重部队的保护得到明显加强,为辎重队开路的由步兵换成了骑兵。警戒搜索也更加严密,凡见到有可疑之处,会先用手雷攻击,然后才向前推进。这样边走边打,大道两侧因此不断响起手雷的爆炸声。
王近山当即将这一情况上报陈赓。陈赓在电话中命令:"近山,坚决出击!"鉴于敌人力量的增强,他同时派第二营和第一营的一个连火速赶去增援。
刘伯承得报后自信满满,他说:"敌人才被咱们打败,绝不会相信我们还会搞第二次伏击,在他们看来,这已是出奇制胜的妙计了(指日军辎重队仍走老路)。现在我们又在原地设伏,更是奇中之奇,用上这种以奇制奇的战法,他小日本鬼子就跑不了。"
上午11点,见山上山下没有一点动静,日军先头骑兵吹起口哨,朝后面打旗语,通知辎重部队继续前进。
王近山一直在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这样打起来会更有把握,但突然下起了雨,路上湿滑,影响了增援部队的到达速度。眼看日军辎重队已进入伏击圈,无法再等待增援部队,王近山当机立断地下达了攻击令。
王近山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用火力对辎重队进行分割,但因增援部队来得太晚,已经失去全歼的机会。战至黄昏,日军得以突围,一部向西窜逃,大部分则向东退回测鱼镇。据七七二团的上报数据,此战共打死日军100余人。
三天之内,刘伯承以区区一个营的兵力,在七亘村连续设伏且取得成功,这是一件令他本人都备感骄傲的事,很多军事教科书也将其列为经典战例。一二九师在晋东民间的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当地流传一句民谣:"日出东海,日落西山。"意思是,日军从东海来犯,将要在太行山西边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