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海明威和妻子玛莎·盖尔虹在重庆和中国官员合影
访华目的另有所指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美国政府还未正式参战,但考虑其在远东的利益攸关,很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去中国,调查了解一下中国政府的抗日状况,以确定美国的对华政策。在此背景下,是年的三四月间,海明威以纽约《午报》记者身份偕新婚妻子盖尔虹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们艰苦的旅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曾在欧洲担任战地记者,192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是他第一部成功作品。此后新作迭出,其中1929年面世的《永别了,武器》和1940年推出的《丧钟为谁而鸣》,深受欧美读者欢迎。其妻盖尔虹也是战地记者和作家,为《柯立尔》周刊写稿,她的母亲与罗斯福夫人是大学校友、闺蜜。1941年2月,她受美国《柯立尔》杂志派遣要去远东采访,便鼓励丈夫一起去。个人的意愿与政府的需求一拍即合。
美国财长立刻召见了海明威,让他以美国政府特派员身份帮助政府完成一项任务:调查国共两党关系,并写出报告。此外,精明的《午报》主编也不肯放过这个极好的机会,邀请海明威当特约记者,为报纸撰写相关报道。
其实,海明威来华还负有一项特殊的秘密使命:为美国政府搜集情报,到远东看看美国与日本的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对此,美国学者麦克尔·雷诺兹在1999年出版的五卷本的海明威传记最后一卷《海明威的最后年代》里证实了这点。他查阅了许多美国政府的解密档案,确定了海明威访华的真正目的。
海明威回国后的活动证实了他访华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会见了《午报》主编英格索尔并回答其提问。英格索尔将这次采访写成《海明威访问记》,并作为海明威远东之行六篇报道的前言,于6月10日至18日连载于《午报》。另一方面,海明威夫妇也去了华盛顿,会见了海军情报所的约翰·汤姆逊上校并汇报了收集到的中国抗战的情报。他还给担任联邦政府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他跟蒋介石交谈的内容和他本人对中国时局的看法。
亲手干掉日军哨兵
1941年2月,海明威夫妇经旧金山、夏威夷飞抵香港。3月25日,他们到达广东韶关。
国民党军队分为八个战区,韶关属第七战区,是离香港最近的抗日前线。韶关也是当时中共广东省委暨粤北省委机关所在地,得知海明威一行的到来,中共地下党组织沿途秘密护送,确保海明威行程的安全。按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规定,外国记者到前线采访,必须经过最高司令长官的批准。而海明威夫妇径直到第七战区前线采访,这是破天荒第一次。
采访中海明威夫妇与中国士兵们一起住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小村庄里,与他们一起巡逻。在一所士官培训学校,这位平生不爱演讲的知名作家禁不住即席演讲,鼓励即将毕业的士官们英勇杀敌,为祖国立功。
令海明威大开眼界的是他在前线看到了一场实弹演习。国军向他演示如何协同作战。地点就在离日军阵地4.8公里处。真是地地道道的最前线。
国军在山头阵地架了机枪,然后士兵们向日军的山头阵地发起进攻……
一天夜里,海明威一行走在一片茂密的丛林里。前面是日军林立的碉堡,纵横交错的铁丝网,还有日军在站岗。如何才能通过日军的封锁线?海明威仔细观察后像发现了什么,他迅速卧倒向前爬行,那身手明显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他爬到一处铁丝网前,避开碉堡里探照灯照射的灯光,掏出腰间一把钳子,将铁丝网剪开几道口子,然后钻了进去。接着,他摸到哨兵身后,突然拔出匕首刺向哨兵,哨兵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就倒了下去。他又迅速摘下哨兵腰上的手榴弹,捡起地上的那杆长枪,三蹿两跳跑了回来。这一幕,令随行的科恩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然而,海明威却轻松地对他们说,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早就恨得咬牙切齿。今晚正好遇上了,干掉他们一个哨兵,解了心头之恨。同行的人对海明威刮目相看,都夸这个美国战地记者胆大心细,有勇有谋。在海明威杀敌精神的鼓舞下,他们顺利地冲过了封锁线。
海明威(左三)和妻子玛莎(左一)来到第七战区韶关附近战地考察
海明威在中国土地上袭击日军的事,当时的中央社、《新华日报》、香港《大公报》、重庆《中央日报》《史密斯日报》等报纸和重要期刊《西书精华》上,都发表了相关报道和评论,以表现中国人民对海明威夫妇来华访问重要意义的理解和对他们的热烈欢迎。
第七战区驻地分散,遍布粤北山区,公路崎岖不平,加上当时遇到雨季,道路更是泥泞不堪。但海明威夫妇想尽量多地察看前线阵地,便有时骑马,有时步行,艰难地穿行于粤北山路间。
一路上,海明威深有感触,他对中共地下党组织人员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不义之战,是注定要失败的,一定会淹没在中国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因为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抵达重庆同蒋介石夫妇交谈
参观访问粤北一带以后,经过抗日战地洗礼的海明威夫妇于4月4日到达桂林,小憩两日。4月6日,海明威夫妇抵达重庆。他们的到来,受到国民党政府破格的热烈欢迎和热忱接待。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留美时曾住在海明威家里,可谓老相识。当海明威夫妇抵港时孔即代表当局派夫人宋霭龄和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夏晋熊专程飞往香港迎接,并由在美国曾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的夏晋熊陪同他俩访问广东前线和桂林,之后护送其至渝,入住宋子良(宋美龄之弟)别墅。
孔祥熙设宴为海明威夫妇接风,席间菜肴之丰富,令客人瞠目结舌,反而引起了海明威夫妇的极大反感。那时中国抗战已经四年,沿海被日军封锁,物力艰难,广大军民难求温饱,财政部长家却这样阔,海明威夫妇如此反感孔氏夫妇,显而易见。
接下来的几天,海明威夫妇分别会见了蒋介石政府的教育部长、交通部长、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多位将军。海明威受到格外尊重,俨然像个美国政府的高级特使。
对于海明威夫妇的到来,蒋介石亲自接见并盛情宴请。海明威同蒋介石的谈话,自始至终由宋美龄亲自担任翻译,双方交谈进行了四个多小时。蒋介石说:“重庆多雾,有人不喜欢,可我喜欢。浓雾天气,扑朔迷.离,谁也看不清谁、好像捉迷藏。”他谈到了对抗日战争形势的看法、国共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价值体系等。
当时,蒋介石刚刚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行为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斯特朗、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在美国报刊上作了公正的报道,引起美国进步人士强烈反响,这使得蒋介石十分不安,他想通过海明威向美国舆论界作宣传,以改变美国人对自己的印象,所以他的话题总离不开皖南事变。
宋美龄说,皖南事变刚过去不久,她收到了一些美国来信,指责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在毛泽东的新四军按命令撤退时从背后向新四军开火。她强调是不实之词。
蒋介石不但矢口否认自己制造的事变,声称他的军队从未向新四军开火,还指责共产党的军队根本不服从政府的统一指令,而且随时要解除国民党军队的武装,以补充武器和扩大地盘。
席间,蒋介石问海明威夫妇,对西方报纸上刊载有关中共的一些文章有什么看法想法。海明威出言谨慎,说他们谁也没见过,就谈不出看法来。蒋介石用不同的方式,四次谈到皖南事变。海明威都没有说什么。
蒋介石随后说,共产党人都是些宣传老手,却没有多大战斗力,如果他们制造事端,有害抗战,政府就会诉诸纪律处罚。
海明威从这位头面人物的话里,敏锐地觉察出,蒋介石的内心和行为与他此前声明的不一致。其实,海明威完全听懂了蒋介石的意思,但他一直未写关于皖南事变的文章。原因正如他回美国后所声称的:“由于这些言论只能使国共感情冲突火上浇油,易于制造内战气氛,因此我没有发表它。”这位特派员最后强调说:“蒋委员长的很多说法与他过去的言论不一致,也与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参加抗战的事实相矛盾。”25年后回忆此事时,海明威夫人认为“蒋氏夫妇口若悬河般向我们作宣传,其效果就像往沙里泼水”,没有起作用。
海明威和第三任妻子、战地记者玛莎·盖尔虹
海明威夫妇还飞往成都参观了军工厂和,军事学院,在成都亲眼目睹了八千多名中国工人修建一座军用机场的壮观景象。
经过与蒋介石的会见,尤其是后期调查,海明威在写给财政部长摩根索的信中详细地谈了自己对国共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不要忘记蒋介石剿共十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官员是西安事变后在共产党的影响下转向抗日,蒋介石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共产党。海明威最终认为,中国内战不可避免,美国在中国的代表应十分明确地向蒋介石表明:美国决不以任何方式资助中国打内战。
为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作为来自美国的使者,海明威也见到了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是秘密约见的。
4月中旬的一天,盖尔虹正在重庆的菜市场参观,一位高个子金发女士悄悄走过来,低声问她是否想见见周恩来。盖尔虹当时不知道周恩来是谁,便回答说得去问问海明威才能决定。
盖尔虹匆匆返回住处谈起此事,海明威一听,非常高兴:“对啦!周恩来是乔里斯·伊文思的好朋友。”他当即表示愿意和周会面。
盖尔虹随即返回菜市场,将海明威的口信转告给那位金发女士。荷兰导演乔里斯·伊文思在1938年至1939年曾经来中国拍摄纪录片,结识了周恩来。他成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让盖尔虹一度误以为王安娜也来自荷兰。后来得知,那位金发女士是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负责人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
会面地点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室内只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来穿着一件短袖开领的白衬衫和一条黑色的裤子,神态安详,朴素大方。打扮就像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小职员。这令他们印象深刻。
周恩来站起来热情地迎接客人的到来,并用法语跟他们打招呼。
双方谈话是用法语进行的。宾主谈笑风生,毫不拘束,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海明威与周恩来的谈话也没脱离天气和日机空袭。周恩来说:“重庆经过几天大雾,今天终于露出阳光。可又遇上日机轰炸,如同眼下的中国,前途是光明的,但又充满曲折。”
在一见如故的周恩来面前,海明威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他像是要把一路来.的观察和预见都告诉眼前这个不无好感的人:香港的道德堕落,美方对抗日的支持,对“背后开火”的不满,英国人对中国军队的看法,前线中国将军的聪明,日本人对南亚橡胶资源的野心,德国和苏联对蒋介石军队的支持,蒋周围的主和派等。
周恩来着重对海明威谈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前后事态、中共的抗日方针等。他还针对国民党政府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关于皖南事变的声明专门很有准备地写了两个纪要交给海明威,请海明威转交美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能仔细读读它,作为了解国共关系的参考。
海明威夫妇与周恩来的秘密会见,使海明威直接了解到中共团结蒋介石抗日和反对日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态度,并如实转达给美国政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束采访后,海明威大胆预言:“国民党是没有希望的,战后,共产党将取得中国的政权。”
写作中的海明威
虽然仅有一面之缘,周恩来的个人魅力却完全征服了海明威夫妇。海明威见过欧美许多政治人物,这次被周恩来一席话所折服,还是第一次。海明威访问周恩来后不无感慨地说:“周恩来是一个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接触的人,都接受共产党人对于所有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双方谈话时间虽然不长,但周恩来的良好风范给海明威夫妇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盖尔虹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认为,周恩来是个胜利者,是我们在中国所见过的唯一真正的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就我来说,我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预言中国必胜,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
4月14日下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欢送会,还由孔祥熙主持,三百人出席,官方记者采访海明威时,他只是说:“中国太奇妙了!”
返回美国后,海明威在《午报》上一连串发表了六篇报道:《苏日签订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空军急需加强》和《中国加紧修建机场》。报道中,海明威详尽真实地描写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把中国人民奋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介绍给了美国人民。他在报道中明确地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和反对蒋介石打内战。海明威观察,苏日尽管签订了条约,但是苏联继续在援助中国,国民党和中共就像苏联押注的两匹赛马,只是看哪匹最终胜利;蒋介石如果得不到美国支持,有可能依赖德国,转而与日本媾和,因为他不会放弃剿灭中共的目标;日本正在积极准备进攻东南亚,以夺取战略物资;日本暂时失去了与中国媾和的机会,而且绝不可能征服中国;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中国人勇敢、有牺牲精神,他们能对日本发动反攻,而且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而最大的收获则是,海明威还写给美国政府一份关于国共关系紧张的详细报告。海明威的报告中说,这场战争之后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在那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是共产党人。他在报告中批评了蒋介石对内排除异己的政策,指出蒋把日本看作是“皮肤病”,而把“中国赤祸”视为“心腹之患”。
海明威以犀利的洞察力,对战争走向和中国的未来做出了许多精彩的预判。他的访华,不仅增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而且加强了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关系。
——摘选自《党史文汇》2015年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