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百年海军出镜率更高,因为海军作为技术兵种创建周期长、费用高,具有历史、经验以及技术传承性,如传统海洋强国英、法、美等。而空军作为现代科技成果相对年轻,从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试飞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能持续滞空飞行不落地的飞机开始,引领各国创建空军也已走过百年岁月。
1909年,作为先行者美国陆军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架军用飞机,而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可能要等到一二战后才逐步建立起本国空军。在那个航空新兴时代中国人同样具有历史前瞻性,1908年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冯如,先后制造了多架飞机并成功试飞,不幸的是这位航空先驱1912年由于飞行失事而牺牲。
空军70年回归中国空军建立70周年,空军真正大发展起源于1949年11月11日的正式创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由创建之初相对单一万国造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构成。直到现代包括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等多兵种合成,同时由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运输机、预警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军种。具体机型也从早期仿制苏式战机为主到不断开拓创新,实现独立自产研制几乎所有高科技现代机型,这其中走过的艰辛、坎坷只有军工冷暖自知。
第一阶段
空军创建时间虽然较晚但起点高,二战之后世界航空已经进入喷气式时代,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陆续从苏联引进米格-15(歼-5)、米格-19(歼-6)、伊尔-28(轰-5)并实现仿制,一夜之间航空工业似乎直接站在世界前列。不过现代航空工业需要的是坚实的基础、以及扎实理论技术积累,建国之后百废待兴虽然在苏联援助下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基础只能靠自己,随后中国军工开始了艰难的创新逆袭之路。
空军早期战斗机因为完全仿制米格家族,所以机头进气成了标配(不能安装大功率雷达),在航电要求还不高以及空战模式以缠斗为主的时代可能问题不大。不过毕竟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已经认识到弊端的军工科研精英们开始了第一次创新。
上世纪50年代,航空工业决定走出依照图纸仿制苏制飞机的局面,发挥科研军工积极主动性发展我国自己的飞机设计力量。于是航空工业局成立第一个飞机设计室(1956年8月创建沈阳飞机设计室),由徐舜寿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领年轻的团队研制我国第一架飞机(喷气式),它就是两侧进气版歼教-1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1958年7月26日首飞。
虽然歼教-1只制造了3架用于试验和试飞并没有定型入役,但这款机型已经完全摆脱苏制机头进气布局,顺应世界航空发展潮流风格更加西化。设计团队总计92人平均年龄22岁,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正值年富力强、精益求精的年龄,同时也反映了科研人员密切关注未来趋势、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1958年,当歼教-1成功研制后沈飞开始着手设计我国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项目名称东风104。设计要求:最大平飞速度1.4M、最大升限17000米、最大航程1000千米、续航时间1小时20分,飞机采用一台苏制РД-9 Б涡喷发动机(米格-19发动机)。就当时整体国际军机发展水平来看,美苏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也才研制不过5年时间,而歼-6当时正在试制中和东风104性能接近,因此这个目标定位相当客观也有实现可能性。
东风104同样采用两侧进气,从下面这个全尺寸模型大家可以看到机头相当大,可以容纳尺寸更大性能更好的雷达。
从东风104三视图看,不告诉大家这是我国早期设计方案,估计都以为是欧美系列某型战机确实帅气。
不过来自空军的要求在改变东风104升级为东风107,性能上调整为最大飞行速度1.8M、最大升限20000米。送到苏联吹风的东风107两侧进气设计被老大哥给否决,再加上配套用发动机没能按时完成最后让位于字面数据更高的东风113。
同期由哈军工部分师生提出东风113设计方案(后并入沈飞研制),以美国F-105为参考对象设计指标如下:最高飞行速度2.5M、最大升限25000米、推重比0.92、最大过载8G、最大航程1430公里。典型的截击机设计思路,到是跟苏联米格-25系列类似,不过以当时的科研实力来说确实有点超前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参与东风113研制的部分哈军工师生,左上角为宋文骢。
第二阶段
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空军完全进入吃老本状态,这一期间空军以歼-5、歼-6为主力,歼-7少量装备,当年歼-6打遍天下的格局其实是没有后续机型可供替代的无奈事实。不过军工没有安于现状在基本没有可供借鉴和技术引进的情况下,依靠现有技术实力不断改装升级同样也取得部分成果。
最具代表性机型就是强-5强击机,这是在歼-6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一种超音速强击机,洪都航空陆孝彭总师主导下出品1964年首飞。这款战机设计相当成功是我国对地攻击支援的主力,还有多种改型并出口参与实战影响深远(也是我国第一款出口机型)。
虽然改自歼-6,但强-5与生俱来的霸气赋予了这架飞机超强的对地打击能力,当然还有强大的防护能力。
探索精神不熄,当年甚至立足强-5研发了一款鱼雷发射平台,也是个人认为最帅气的强-5乙。不过在世界已经普遍进入现代防空火力网时代,依靠射程相当有限的鱼雷突击基本没有生存概率,虽然如此还是要为军工科研人员点赞。
西沙海战后虽然海军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奇迹,却也暴露了空军无力支援的无奈现实,这一期间从歼-5、歼6、歼-7,再到轰-5、轰-6不是航程不足就是无力空战,不能在自保的情况下夺取制空权进行火力支援。于是西飞提出了轰-7/飞豹设计方案、洪都航空(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出了强-6可变后掠翼方案,相比之前研制战机在性能上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期间和西方关系在缓和中)。
轰-7最终落地生根成就了歼轰-7战斗轰炸机,也初步实现了原始设计的远程支援要求,至今还是海空主力装备之一。
强-6原始设计有三种方案,包括机腹进气大边条正常式布局、可变后掠翼布局、以及直接在强-5上换装斯贝发动机方案,很显然可变后掠翼难度最大也最符合当时的发展潮流(参考F-111、米格-23等)。
1978年通过战机交换方式从埃及获得一架米格-23MS,虽然可供借鉴但自己的基础确实太差,不论是可变后掠翼的设计还是配套发动机都没搞定,最后只能黯然下马。
当然除了一脉相承的强-5系列之外,对后来中国航空最具影响力的歼-9也在这一时期热火朝天的进行中,1965年考虑到技术储备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有多样化选择,601所开始了歼-9的方案设计,下面是比较常见的四种气动布局。
按照最终确定方案设计指标如下:最大马赫数2.4,最大升限21000米,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战半径600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要知道歼-9最终的版本就是后来的歼-10,但从这个性能看还以为是一款高空高速截击机。
第三阶段
预研机制的重要往往在不经意中得到印证,我国装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指导原则,包括上面这些机型虽然很多都没有最终获得成功。但是大家请注意人员培训(上面提到的几个总师)、经验技术积累,以及整体航空布局就是在一个个方案中得到夯实,沈飞、成飞专职战斗机,西飞/陕飞专职轰炸机、运输机,而贵飞和洪都航空则专职教练机,既显专业又能达到技术经验积累的传承性。
时间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西方关系转暖相互合作加深,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积累中国航空开始逆流而上,不断研发出新式战机为建设大国空军添砖加瓦。结合上文歼-9的继承者就是歼-10,1998年首飞成功并在新世纪成为空军主力装备,歼-10的出现实现了中国空军实力的反超。要知道在苏-27引进之前空军主力装备以歼-7、歼-8为主,完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还不如周边国家,而歼-10作为空军装备的第一款自主研发三代机意义显然不同。
然后歼-20的出现则引爆了各国对中国航空发展的关注,歼-20隐形战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装备四代机的国家,也使空军实力直线上升一个档次。
紧随其后空军爆发式的发展大家就有目共睹了,特别是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的各型飞机代表空军早已今非昔比、实现了脱胎换骨,可以这么说大部分机型都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包括:歼-10战斗机、歼-16战斗机、歼-20隐形战斗机、L-15高教机、运-20大型运输机、直-20多用途直升机、直-20武装直升机等,未来空军主力将由歼10歼16歼20三剑客、20系列以及空警系列构成,整体实力排名世界前列完全不是问题。
结语空军虽然以苏制战机起步,但并没有拘泥于其设计思路,而是结合实践以及世界军机发展潮流后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后厚积薄发井喷式的发展创新,让空军实力一举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国空军仅差临门一脚期待我们的轰-20战略轰炸机。
军工不易、空军不易,遥想当年歼-6、歼-7充当主力现如今都改出了无人靶机,下个10年希望空军加油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