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一个世纪,却是二战结束后唯一能够制衡美国的存在,它留给全世界很多回忆,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人民的苦难,很容易让人心情复杂。诋毁者有之,依旧赞颂者也不在少数,但在这些争论背后,船夫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苏联是如何崛起的?
在历史教科书中,人们往往将苏联的崛起,简单归纳为几个“五年计划”,但如果真的好用,那后来有样学样的我们也不会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飞速发展起来,这其中或许还有被我们忽略的部分。
为此,船夫特意找到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陈之骅编写的《苏联史纲:1917-1937》。
我相信这样的一本书数据和观点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下面船夫就和大家分享下,从这本书中找到的关于苏联崛起原因的蛛丝马迹。
匪夷所思的粮食产量和价格之前网上曾有个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说法:
说是整个二十世纪,苏联粮食产量的高峰却是在它成立前的1913年。
估计第一次看到的人一定会惊掉个下吧,按理说苏联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如日中天,不论是军事还是科技,都和强大的美国不相上下,为何农业却在不断开倒车?
其实这种说法明显带有唬人的成分,事实上,虽然1913年是沙皇俄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丰收年,此后好几十年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但在二战结束后,粮食产量还是得到了迅速提高,我们来看下面这组数据:
由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苏联成立后的近四十年里,粮食产量竟然一直没有超过沙俄时期的水平。即使是二战结束后,粮食产量从1913年的8600万吨,上升为1959年的11950万吨,但我们不要忽略另一个客观数字,那就是人口。
沙俄时期的人口约为1.657亿 (1914年),1959年苏联人口普查数据约为2.08亿(见注释1),这两组数据,我们大致可以算出相应年份的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1913年约是519kg,1959年约为574kg,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苏联人的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啥明显的进步,反而在期间经历了严重的倒退。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战争影响,从最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月革命,再到十月革命,苏联这片土地上从未宁静过。打完了白匪,接下来是更多的农民起义,没办法,老百姓粮食都被收上去了,加上土地荒粮食废减产,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不断重复。
二是苏联实行的战时收粮政策,几乎将老百姓的粮食都收走了,虽然后来取消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合约制收取,也就是国家规定好价格,老百姓必须将所有粮食按照这个价格卖给国家,当然如果价格合理反而是对农民的一种保护,但根据《苏联史纲:1917-1937》这本书中的描述:
谷物和畜产品按预购合同价或义务交售价只相当于生产成本的10—15%,农产品统一由国家收购
因为粮食都被国家收走了,农民想要吃粮食也需要向国家购买,但价格却是收购价的几十倍以上,打个比方一个农民一年生产了1000公斤粮食,按照苏联规定的每公斤1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再用这1000卢布,按照每公斤20卢布的价格买回50公斤粮食,国家相当于零成本的从农民手中拿走了九成以上的粮食。
当然这个比方中的具体数字和比例不一定准确,但我们可以看下官方统计的数据,据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统计,1929一1931年间由于零售价格上升,农民向国家多付了40亿卢布,如果扣除此间因提高计划采购价格和农民卖给非集中采购单位的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所获得的14-15亿卢布,农民实际上多付了25-26亿卢布。
看完这段历史记录,船夫一下子就明白为何当时苏联很多地方,都有农民起义和严重的饥荒,没办法,都是被逼的。
经济危机“拯救”了苏联苏联之所以采取如此残酷的手段压榨农民,实际上是为了工业转型,用“零”成本从农民手中夺来的粮食,以十分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国际上售卖,再用换回的外汇购买机械设备,这套模式后来也被很多国家学习,只不过压榨的程度各有不同罢了。
单纯压榨农业还不足以让苏联迅速崛起,因为在1917年-1927年这十年,苏联几乎都在修养生息,工业和经济才刚刚恢复到沙俄时期的水平,甚至还略有不足。接下来,二十世纪的幸运女神便眷顾了苏联,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大萧条下的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几乎绝望。
这时,苏联这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仿佛冉冉升起的太阳,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这其中既包括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包括急切寻找投资机会的资本。想必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初的想要移民苏联的美国人,其热情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去二十年想要移民美国的中国人。
根据当时美联社的报道,1930年-1932年间,每天都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对于这些既有技术又有知识的美国人,急迫想要发展的苏联敞开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怀抱,同时也对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金钱笑脸相迎,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开始在苏联投资建厂,开展生意,几年前还是硝烟弥漫的苏联,一下子变得一片繁荣。
所以说,二十世纪初的这次经济危机,毁掉了资本主义国家无数幸福的家庭,却意外的成就了苏联的经济崛起。
二战几乎毁了苏联,也重塑了苏联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十月革命后站稳脚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众多“屈辱”甚至有卖国嫌疑的条约。此外,好包括为了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单方面喊出的归还沙俄侵中国外兴安岭的口号,当然,这对于已经处于内乱的中国,苏联也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
与给中国的空头支票相比,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条约可不是说毁就能毁的,即使任性的单方面毁约,来个死不认账,但付出的单价也会很大,那便是整个西方国家的孤立,最直接体现便是经济制裁。就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伊朗革命,当他们单方面无偿将境内外国资本收归国有后,就迎来了延续至今的经济制裁,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核武器等等。
这一次,幸运女神再次眷顾的苏联,除了之前提到的经济危机,让美国不得不对苏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紧接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摒弃偏见,和苏联手牵手做起了”好战友“。为此,资本主义国家非但没有因为苏联的单方面毁约而制裁苏联,反而给予苏联前所未有的援助。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困惑,苏联在二战中死亡的人口和经济遭到的破坏都是最严重的,为何二战结束后却成了世界级强国,与美国两极对立于世界。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瓶颈期,本应受到欧美国家集体压制的它,却意外的迎来了集体支持,经济和工业水平在二战中不退反进,突破了桎梏,走向了巅峰。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不论经济危机还是战争,这些原本满是悲观的历史事件,有时对于某些人或某个国家,都会是一番机遇。
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或许能给今人一些警示和启发,我是船夫,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
2020.5.8(晨)
注释1:1989年统计,苏联人口为二亿八千六百七十一万七千人。比1959年增加七千八百万,比10年前增加二千四百三十万。——《今日苏联东欧》 1989年06期
参考资料:
《苏联史纲:1917-1937》陈之骅
《苏联过度时期的外国投资》(苏)莫罗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