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时间:2020-11-05 10:4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在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中,皇帝与太子虽为父子,现在很多情况下关系显得脆弱而敏感,有被废的太子,有被逼宫的皇帝,甚至还有被杀的储君。这样的戏码

在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中,皇帝与太子虽为父子,现在很多情况下关系显得脆弱而敏感,有被废的太子,有被逼宫的皇帝,甚至还有被杀的储君。这样的戏码不断上演,不断重复,但也有例外,比如朱元璋对他太子朱标就十分放心,但也有十分严重的,比如康熙的九子夺嫡,处处提防太子胤礽夺权。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那么为何同样是父子,同样是皇帝与太子,朱元璋与康熙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那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夫妻感情是所有家庭关系的基础,帝王之家也不例外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和原配马皇后(1332年-1382年9)的感情十分好,并且马皇后是在朱元璋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红巾军小头目的时候(1352年),便嫁给了他一起共患难,期间还多次帮助朱元璋度过危机,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内助,马皇后本人也兼具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诸多美德,堪称母仪天下的典范。

生活中,夫妻感情是所有家庭关系的基础,只有夫妻双方的感情牢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才会稳定,这一点其实帝王之家也不例外。所以朱元璋和马皇后稳固的感情关系,是太子朱标(1355年-1392年)的储君位置十分稳固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历朝历代中,太子被废,甚至储君被杀,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皇帝喜新厌旧,导致前任妃嫔或者皇后所生的太子,被冷落,被抛弃。这一点甚至可以追溯到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时期,当时的周幽王废掉太子,其原因便是皇后年老色衰,老皇帝喜欢上了年轻貌美的新人。

老皇帝和新人生下孩子后,老来得子的喜悦,很可能促使老皇帝萌生立小儿子当储君的想法,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原先的太子便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被废或者被抛弃,只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理由。曾经痴迷于卫子夫美貌的汉武大帝,在卫皇后年老色衰以后,便开始宠幸新人,甚至还默许手下人栽赃嫁祸自己的亲生儿子,只因为他想立钩弋夫人生的小儿子当太子。

虽然汉武帝在事后有些后悔,但由此可见,夫妻关系的破裂,是历朝历代太子被废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从这个角度来看,康熙(1654年-1722年)时期的太子胤礽(1674年-1725年),还要比之前提到的太子更惨,因为他的母亲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在生下孩子后便难缠死掉了,纵使年轻的康熙与胤礽的生母,也就是当时的皇后感情还算好,但架不住物是人非,时间冲淡感情,从中年到老年,康熙在身边的莺莺燕燕中,对赫舍里氏的感情自然就越来越浅,取而代之的是对新人的好感,以及对幼子的喜爱,此消彼长之下,皇帝对太子的信任就越发寡淡了。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康熙虽然很厉害,但还无法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比,强大是皇帝让权的信心来源

康熙虽然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不过单就对权力的掌控上来说,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在与文官的博弈和对军队的掌控方面,康熙有着先天的劣势。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全国百废待兴,尤其是一度被元朝停掉的科举制度,几乎是从头开始,这就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官员都是新官上任,或许我这么说不够直白,那我换个方式表达。明清两朝一直备受诟病的就是文官结党营私,其中结党很大一部分来自师生关系,早在唐代,科举中进士的考生往往都会将主考官视为自己的恩师、座师或恩门,并且自称门生,有这一层关系存在,官员很容易结党营私。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虽然宋朝以后,最后一门殿试被赵匡胤改为皇帝皇帝当主考官,中了进士的考生就成了皇帝的学生,自然无法滋生结党营私的嫌疑,这也是后来所谓的天子门生的由来。但在殿试殿试之前的考试(如乡试、会试等),依旧是由官员担任主考官,科举制度下的“恩师”依旧存在着,只不过被削弱了而已。

开国皇帝朱元璋就不需要为此烦恼,因为在元朝科举一度被停,建立明朝后这股势力尚在恢复中,所以朱元璋在与文官的几次博弈中,占有先天优势,这些书生还掀不起什么大浪。反观康熙时期,文官集团就已经开始抬头了,加上康熙是少年天子,权力一开始就不在他手中,在与文官的几次博弈中,都不得不全力以赴,绞尽脑汁,甚至还不惜用些阴谋诡计。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在对军权的掌控方面,康熙更是完败给创业皇帝朱元璋。要知道明朝初年,全国上下握有实权的将领,都是朱元璋一手带起来的,即使朱元璋让太子监国,让出一部分权力给储君,朱元璋对军队的掌控力依旧强大,些许浪花掀不起什么乱子。

而且朱元璋也是历史上典型的强势皇帝,在生杀与夺上从不手软,上到权倾朝野的宰相,下到数位边关的将领,对朱元璋都有一种畏惧心理,想要造反更是想都不敢想,在这样大环境下,给太子朱标一部分权力就无伤大雅了。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太子朱标死的早,死得好死,而胤礽活的太久了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死得好死,人们对“死”这件事如此看重,所以很多人骂人都会说一句“不得好死!”来诅咒对方。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按照好死的标准,英年早逝的朱标绝对算的上是好死的典范(不到40岁)。因为在太子朱标死后,不仅父亲兄弟们怀念他,很多臣子百姓也都将朱标当做将会成为一代仁君的太子,进而对他的早逝滋生出一种惋惜之感,让后人眼中的太子朱标,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但如果太子朱标活的时间长些,故事的结局可真是有点说不准了。

反观康熙的太子胤礽,就明显活的太久了,要知道康熙本人就是一位在位时间很长的皇帝,而直到康熙去世,已经是废太子的胤礽还活着呢。对于亲情,时间往往是最好的发酵剂,但在权力场中,时间却是滋生怀疑的最佳土壤。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所以纵使太子胤礽在最初的时候表现积极,人见人爱,但到了后期,大臣们与康熙博弈时,太子胤礽就成了兄弟们的眼中钉,康熙的肉中刺。对于这点我们可以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来描述一番: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套用一下便是:胤礽恐惧流言日,朱标谦恭未篡时。

以上三个原因,正是导致朱元璋和康熙,在对待太子这个问题上的差别。不得不说,生在帝王之家不容易,做个大家都满意的好太子,更不容易。

参考资料:

《朱元璋传》

朱元璋与康熙,对待太子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三个原因告诉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