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我的民族:明朝时候的女真

时间:2020-06-22 17:33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编者注:刑警007曾在前年在我们满族文化网平台发表过他的作品《我的民族》,如今增加了很多资料,分21章节,陆续刊出。上一节发的文章《我的民族
我的民族:明朝时候的女真

编者注:刑警007曾在前年在我们满族文化网平台发表过他的作品《我的民族》,如今增加了很多资料,分21章节,陆续刊出。

上一节发的文章《我的民族:蒙古族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


我 的 民 族(9)


按:我作为康熙朝初年被编入汉八旗并隶正红旗的陈汉军第10代后人,从对祖先的尊崇而对清朝的历史情有独钟。退休后,想写本回忆录作为不能给后人留下多少物质财富的精神弥补。为此,我对满族和清朝的来龙去脉做些功课,在几年的时间里翻看书籍,查阅资料,比对信息,整理编辑出自认为符合主流观点、接近历史真实的《我的民族》一章21节,并以《空间日志》的形式留存和发表。欢迎愿意看的朋友关注,尤其是指导。——吉林市公安局退休警官 王家富 (9)朱元璋创建明朝继承元朝治理东北推动女真族进步


公元1328年10月21日,元文宗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haozhou,今安徽凤阳)东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朱世珍,母朱陈氏,在家兄妹四人他最小,但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故起名朱重八,字国瑞。1344年元顺帝至正四年,中原天灾频发,黄河决口,又干旱、蝗虫灾害叠加,饥民涌进城市,朝廷赈灾乏力,地方机构瘫痪,尸横街巷乡野。

1345年春天瘟疫爆发,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先后去世。他和因养活不了已给别人家的二哥借用邻居刘继祖给的一块坟地,找几件破衣服包裹好父母和大哥的尸体,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就与二哥、大嫂和侄儿分别,各自逃生。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到濠州城西门外的皇觉寺投奔和尚高彬,剃度为僧,兼作清洁工、仓库保管员和负责添加灯油。不足俩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高彬封仓遣散众僧,年仅17岁的朱元璋与众僧一起,开始云游四方,托钵化缘。让我思考的是朱元璋从小没有上过学,一个放牛娃出身的寺庙勤杂工,怎么就能成为打败曾是世界级强国大蒙古帝国,推翻中国大一统元朝,被领导人定格为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自古能君”,被历史以政治家、战略家、军师统率的定论载入史册呢?但这不是本回忆录要讨论的内容,如各章节一样着重研究与满族相关,且主要与吉林相关的话题。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元朝宫廷内斗加剧,皇帝贪色懒政,官员吏治腐败,百姓税赋如山,加之天灾人祸,江南各地爆发红巾军(起义者头裹红色头巾)农民起义。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云游回到皇觉寺的朱元璋收到发小玩伴汤和的邀请信,推介他参加到江淮红巾军领袖郭子兴所部起义队伍,投入反抗元朝的斗争,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玉制利器)。已经在流浪乞讨过程中增长见识、磨炼意志、强健体魄的朱元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深得郭子兴的赏识、信任和器重。特将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致其在起义军中更加出类拔萃。

郭子兴和儿子先后战死,朱元璋即成为执掌郭子兴起义队伍的最高统率。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铲平各路起义群雄,统一江南后,即派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征中原。北伐中他坐镇汴梁(今河南开封)靠前指挥,并发布《谕中原檄》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感召北方民众起来反元。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定国号大明,立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各路大军沿运河抵达直沽(今天津)。二十六日,进逼大都(今北京)。二十八日,早就做好逃跑准备,不愿重演宋徽宗和宋钦宗“靖康之变”的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不顾诸臣劝阻,正式宣布逃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上都镇)。

当天夜里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及近臣百余人深夜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至上都。元顺帝弃城而逃,其部下将领也在明军到达前全部率军逃回蒙古草原。明朝取得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同时被后晋割让给契丹而使中原丧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为中华民族做出五大贡献:建立行省和村社制度;重修北京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创编最先进的《授时历》;奠定中国疆域版图的大元朝,经15位皇帝历162年并实际统治中原98年后,“知顺天命,退避而去”,中国再次回归汉族王朝的统治,败北的元顺帝开启北元时代。(参加下图,明朝疆域地图)


我的民族:明朝时候的女真

明朝接管元朝的统治权后,广袤的东北地区也成为明朝的统治范围。然而,如何统治面积广大、气候寒冷、交通不便、民族问题复杂的东北地区,是历代中原汉族王朝深感头疼进而忽略东北的问题和原因,自然也是明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棘手问题。

但明朝作为元朝疆域的唯一合法继承者,不乏谋士,在东北推行了分而治之和抚绥(抚慰安抚)的政策。除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直接管辖山海关以东、鸭绿江以西、开原以南和整个辽东半岛的明长城以内范围外,对白山黑水的广大地域则采用大规模设置“羁縻”卫、所的办法实施招抚管理。随着各游牧和渔猎部族的臣服,明初在长城以北设立的卫所机构高达130多个。

“羁縻(jimi)”即牵制笼络的意思,羁縻政策是封建社会中央王朝从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务实政策和有效手段。创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朝。“羁”马笼头,“縻”牛鼻紖(zhen,牛鼻锔子)。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朝在元朝努儿哥征东元帅府旧址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进而征服骨嵬(亦称苦兀,即库页岛)后,大量沿用元朝官员,对辽东明长城以外的东北地区以女真人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管辖和统治。

当时,作为明朝东北地方最高军政合一建制机构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控自鄂霍茨克海沿岸、外兴安岭以北、贝加尔湖以东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其下辖的卫、所最多时高达384个。明朝时的吉林地区即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奴儿干”为女真语即满语,是“国画”的意思,表明这里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参见下图,奴儿干都司行政区域地图)

我的民族:明朝时候的女真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人口密集区都集中在东南部,这是西伯利亚的严寒驱撵的结果。为躲避北部的苦寒、获取食物、发展生产,人们不断地向南部迁移。松花江中下游的大屈折(拐弯)处地处东北平原腹地,物产丰富,人口集中,水路交通相对发达。

元朝曾在这里设置过“辽东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辽东鹰坊万户府”、“海西宣慰司”、“海西右丞”等军政机构和官职,管辖和治理以此为中心的东北女真族人。因此,海西这一名词始见于元代,主要指今松花江流域。

居住这里的女真人被称为海西女真,是东北女真各部中生产力最先进、实力最雄厚、也最为开化的部落。随着海西东南部的建州女真的形成,到明朝时东北女真分成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分。东海女真也称野人女真,也就是松花江中游以下和黑龙江流域,向东到库页岛的女真人。

从野人女真这个名字就可看出,他们是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生存方式最为原始的部落。根据“羁縻”政策明朝设立的卫、所都是在原有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组建,任命其酋长担任卫、所长官,每年向朝廷纳贡领赏,朝廷派官员不定期到各卫、所宣慰巡视。其中,明成祖时期著名宦官(太监)海西女真族人亦失哈,在郑和从南中国海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自1411年永乐九年至1432年宣德八年的21年中,九次作为钦差大臣奉命抚慰东北,从船厂(吉林)率船队沿松花江、黑龙江巡视奴儿干地区,最多时带官兵、工匠2000余人,乘大船50艘。所到之处宣慰各族首领,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宣讲朝廷政策;赏赐布料、粮食、器物、服饰等抚慰各族民众,带回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贡赋。亦失哈还在距黑龙江入海口约200公里的奴儿干都司治所所在地的黑龙江东岸边兴建和重建永宁寺,竖立用汉、藏、蒙古、女真四种民族文字碑刻的石碑两块(实物1904年被沙俄移入海参崴博物馆,后去向不明),以宣示主权。作为明朝女真人高官亦失哈在开辟东北亚水陆丝绸之路,推动边疆发展的同时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贡献。(参见下图,奴儿干都司和永宁寺附近地图)

我的民族:明朝时候的女真


公元1407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四儿子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后人,出生在锡伯部绥哈城(今大绥河镇通气沟南山山城遗址)的、母亲是锡伯族人、从小才华出众、聪勇善猎,而被居刷觇河(亦作苏瓦延、苏斡延)即今饮马河支流双阳河流域的金朝所封锡伯国国王招为驸马的柳叶公主的丈夫纳齐布禄,以其先人源自扈伦(亦作胡笼、呼伦、忽喇温)河(即今松花江支流呼兰河)流域,而从吉外郎(今桦甸市金沙镇)带人马回到祖籍地乌拉卫(今乌拉街),在金州城(今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自立“扈伦国"。后因水淹,即迁都到松花江东岸的乌拉洪尼罗城。纳齐布禄借助明朝招抚政策,以明朝乌拉卫为基础,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广泛吸纳周边女真族人,壮大实力成为海西女真最发达的乌拉部的始祖。

扈伦国在纳齐布禄儿子尚延多尔和齐继位后更加重用贤能、强化军备、扩张领地,整合周边女真强部结成乌拉、辉发、哈达、叶赫四部联盟,史称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第二十六代蒙古大汗契丹人脱脱不花领兵三万侵扰辽东,扈伦国第四代国主、尚延多尔和齐孙子绥屯的儿子都尔机(亦译称都勒喜)率众出逃,乌拉部落分裂,扈伦国自行崩溃,扈伦四部联盟随之解体,开始各自为政,互不相谋。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扈伦四部之首的乌拉部在纳齐布禄六世孙、都尔机次子古对朱颜的孙子布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东山再起,逐渐强盛、远交近攻,经略收复乌拉诸部,以乌拉洪尼罗城为都城,建立乌拉国,雄踞一方。由于乌拉古城地处商贸水陆交通要道,市井繁华,是兵家必争之地,布颜遂决定对经战乱破坏、衰败残破的洪尼罗城重修扩建。修补和加固原有城墙改称“内罗城”。

在城外新筑一道套城叫“外罗城”,外城东、南、北三面筑墙,西面临江内外城墙合一。又在内罗城核心位置白花点将台修筑“紫禁城”,四周修筑角楼四座,称为“王城”,在王城内修建国王宫殿。建城时,布颜率家族贵戚亲自背土,与军民共同修筑城池,始流传“挖河背土垒古城”的佳话。乌拉国传至布颜孙子布占泰任国王时达到鼎盛,富国强兵、开疆拓土,治理远达今图们江流域朝鲜北部及其东海和乌苏里江流域今俄罗斯远东南部领土在内的,今吉林省中部和黑龙江省南部的辽阔疆域,足见位于今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的乌拉古国在历史上的强盛、繁荣和辉煌。

因此,“先有乌拉,后有吉林”的历史不难理解,而我市历史名人清代学者、诗人、书法家成多禄,曾写诗《乌拉古台歌》,以“乌拉部、贝勒家,层楼复殿飞丹霞”的诗句,盛赞乌拉部故城的气势雄伟恢宏。(参见下图,明初海西女真各部分布地图)

我的民族:明朝时候的女真


至此,元朝灭金朝使强大的女真共同体瓦解,有的与汉族融合,有的加入了蒙古族,只有留居东北地区的各支女真人,特别是居住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在困境中仍保持本民族固有的特色。经过了约100年之后,他们抓住历史发展赋予的时机,再度向南转移,寻找有利的发展环境,进入16世纪以后,又崛起于“白山黑水”地区。

因此,明朝灭元朝给女真族再度兴起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明朝的招抚政策及在南迁过程中的内外诸多因素,使女真族发展进步逐渐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野人)女真三大部落联盟集团和各自生存区域。在形成过程中,原以血缘为纽带的女真部落相继解体,而向地域组织过渡,最后大多成了满洲族的成员,处边远地区的部分,分别形成了赫哲、鄂温克、鄂伦春和费雅克等少数民族。


原创:刑警007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