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铁锤杰克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著名影片《英雄儿女》中,坚守无名高地,最后用报话机向上级呼叫“向我开炮”的英雄战士王成,是我们心中经典的志愿军形象之一。在真实的抗美援朝历史中,像“王成”这样勇敢无畏的战士,有许许多多。杨根思,就是“王成”的原型人物之一。
杨根思本名羊庚熙,江苏泰州杨货郎店人。早年父母双亡,从小为地主割草、放牛。12岁那年,迫于生计的他与哥哥一道,去了上海的地毯厂当童工。1942年,工厂倒闭,兄弟二人失业,不得已只能回到家乡。在乡农会主任的引导下,羊庚熙进入乡基干民兵,一同打击日伪,配合新四军抗日。
两年后的1944年2月,羊庚熙加入新四军,成了第1团1营3连的一名战士。入伍询问其姓名时,文书误将“羊庚熙”听成了“杨根思”。这个农村娃怎么也没想到,“杨根思”这个名字,后来会成为一个享誉全国全军的英雄符号。
1950年10月,时年28岁的杨根思,担任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出席全国英模大会的杨根思(1922-1950)。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卓越战功,被多次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杨根思所在的3连在行军途中,得知敌人被阻击在咸镜南道威兴郡黄草岭一线,随即加快脚步,向着柳潭里一带开拔。经过几天几夜的艰苦行军,部队终于抵达了柳潭里以北。此时的“联军”虽受志愿军第一波攻势的打击,未能达到“饮马鸭绿江”的目标,但很不甘心,再次拼凑了多国部队发起了进攻。
3连的战士们没有片刻歇息,经过一夜行军百余里,及时赶到了预定的集合地点大南里。经过短暂休整,3连在杨根思的带领下连夜登上了小高岭。
此时正值冬季,没有足够御寒装备的志愿军战士在寒夜中瑟瑟发抖,但每个人的内心却热血沸腾。他们都知道,不放过一名“联军”士兵,切断他们的后路,比什么都重要!
【手持美式M3“黄油”冲锋枪,屹立于雪原之中的志愿军战士(美术作品)。远处可见一辆被击毁的“潘兴”重型坦克】
1950年11月29日,天刚拂晓,“联军”部队开始突围。凝固汽油弹、高爆弹像暴雨般砸在在小高岭上。整个小高岭顿时化作一片火海。在这样的攻势之下,美军将领断言:“有如此猛烈的炮击、轰炸,阵地上绝不可能有一名幸存者!”
但是他们错了。
杨根思带着战士们隐蔽于阵地,耐心等待猎物“自投罗网”。过了一会,头戴M1钢盔,手持卡宾枪的“联军”士兵开始向小高岭上突击。他们如入无人之境,认为“山顶上没有任何生物”。他们的脚步,在离山顶不到30米的地方戛然而止。一道由冲锋枪、机枪还有手榴弹组成的密集火网,扑向这群敌人。
敌人的第一次攻势,以全面溃退而告终。不甘心的联军指挥官,又组织起两个连的兵力,再次向小高岭杀去。这回,他们还得到了11辆坦克的支援。
杨根思让所有战士掏出揣在腰间的手榴弹,准备来个“地毯式轰炸”。就在敌人踏上山坡,准备冲锋之际,杨根思率先扔出手榴弹。随即,一排排手榴弹又一次飞出战壕,在“联军”的队列中爆炸。
透过硝烟,那些还活着的“联军”士兵看到了一副恐怖的景象:一群脸色蜡黄,身着土黄色制服的军人,喊着震耳欲聋的口号,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居然向他们发起了“反冲锋”!当即,战斗演变成了一场溃退。
两次攻势接连失败,心有不甘的敌人动用上了坦克。面对庞然大物,杨根思频频派出爆破手,用炸药包使不少美军轻型坦克“断了腿”瘫在坡上,动弹不得。而里面的车组只要敢露头,立马便会被志愿军狙击手点名,成为枪下鬼。
趁着战斗间隙,杨根思将部队重新部署,让伤员撤了下去。没过多久,“联军”的炮弹又一次接踵而至,残酷的战斗再次打响。在敌人连续8次的“车轮战”攻势下,3连官兵已是死伤殆尽。阵地上,活着的也只有杨根思一人了。
面对孤军奋战的险境,杨根思没有后退。他巡视了小高岭一圈,将所有可用的武器与一包炸药摆在了身边,选好地形后便隐蔽了起来。在他看来,只要人在,那阵地就在。
“联军”的第9次攻势开始了,他们向着山头疯狂扑来。40余名打头阵的“联军”士兵爬上山头,指挥官刚露头,便被杨根思一枪撂倒。随后,敌军士兵发现,一名孤零零的志愿军士兵,抱起了炸药包,冲向来袭的人群。
巨响过后,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
杨根思用生命保卫阵地,成为志愿军的英雄楷模。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评价他是“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朝军评价他是“永存人民心中的烈士”。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的遗物中有3本连环画,其中一本就是杨根思的事迹连环画。
【为纪念志愿军战斗英雄杨根思,他的故乡建起了纪念馆与雕像,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根思乡”,杨货郎村则更名为“根思村”】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