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慎独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众所周知,人民海军的生日是1949年4月23日,系华东军区在江苏白马庙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的日子。不过,人民海军的历史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溯到1941年新四军成立的海防部队。这支部队创建之初,大部分人员可谓“旱鸭子”,不仅缺乏船只,甚至会掌船的船夫也没有。
1940年12月26日晚,新四军苏四区游击部队副指挥徐承德叛变,趁新四军3纵在司令员陶勇率领下西征的机会,徐承德突袭新四军在掘港的根据地。根据地部队迅速还击,陶勇也及时回援,打得叛军溃不成军。可惜的是,徐承德带着几名叛军乘坐小船,顺着水路逃走了。看着远遁的叛军,陶勇不禁感叹:“要是新四军有海军该有多好。”
其实陶勇早就想组建海防部队,江苏南通的掘港地区三面环海,在古代经常遭倭寇或者海盗侵扰。新四军驻扎在这里后,日伪军也经常来袭扰,企图把新四军逼到海里。而新四军没有海上武装,无法利用海洋隐蔽机动,因此陶勇一直希望能有一支海上作战力量。陶勇将筹建海防团的想法考虑成熟后,写成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粟裕。粟裕在1941年2月批示,同意陶勇的想法,并从苏中军区调拨200名战士作为第一批海防团的成员。
陶勇指示3旅独立团团长朱坚负责组建任务。朱坚曾是蒋军部队的副团长,他本想与日军作战,却被上司派去倒卖货物与军用物资。朱坚无法忍受乌烟瘴气,选择加入了新四军。朱坚得到陶勇的命令后,先是从蒋军新组建的“新5军”中挖来200名新兵。又与陶勇一起拜访当地渔会会长高宇东,高宇东也是一个爱国人士,他得知新四军缺少船只与会掌船的船夫,表示自己家的船新四军随时可以用,而且分文不取。
1941年4月,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在何家灶正式成立。之所以选在这里,一方面这里地理位置重要,南来北往的船只大多要经过这里。另一方面,这里民众抗战热情高,曾组建过渔盐自卫队,即渔民与盐民的自卫组织。不要小瞧江浙闽一代的渔民,虽然这里的人长得较为俊秀,但渔民以坚韧强悍闻名。当年俞大猷抗倭组建的俞家军就是以渔民为主,杀得倭寇丢盔弃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在沿海作战时经常与渔民合作,平时打渔,战时就是海上民兵。而且渔民们熟悉水情,水性又好,非常适合海上作战。
1941年9月,粟裕派苏北区保卫处副处长吴福海赶赴何家灶,协助朱坚建设海防大队。11月5日,苏中军区抽调三个警卫连加入海防大队,改组成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长由陶勇兼任。海防团的主要任务,是为苏中军区反“清乡”斗争服务,同时打击伪军与海盗以保护渔盐生产,并且要开辟海上交通线,运输物资。粟裕在视察海防团训练时说:“这是我们建立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要好好干!”
粟裕的鼓励让大家士气高涨。不过,海防团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很多战士是“旱鸭子”,也缺少海上联络工具。为此,海防团的指战员们刻苦训练,用各种土办法解决困难。比如用各种颜色的布条编排联络语言,晚上用煤气灯或油灯代替信号灯。没有汽船,就将缴获的汽车发动机拆下来,装在木船上改装。逐渐,海防团形成了一定战斗力,并成为一支名声响亮的海上力量。
为了壮大海防团,新四军又收编了孙二富等海盗武装,伪军陆洲舫起义后也加入了海防团。整编这些起义与收编人员后,新四军成立了海防二团、三团。1943年末,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成立。发展壮大的海防部队,不仅保护了当地百姓的渔业盐业生产,还多次帮助后方机关、医院等转移躲避日军扫荡。不少华侨在海外购买的物资,也是通过海防部队进入根据地。海防部队保护下的渔盐生产成了根据地重要的经费来源。
抗战胜利后,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改为华东军区海防纵队,由吴福海担任司令员。1946年3月,蒋军企图霸占燕尾港盐场,吴福海率领海防纵队400条船与上万名民兵,将盐场所有的盐转移。沿途与蒋军以及海盗多次作战,打得敌人节节败退,不敢造次。
渡江战役前,海防纵队为渡江部队提供了大量情报,并承担了一些运输工作。在4月21日渡江战役发起时,海防纵队汽艇大队率先冲上江面突破敌人防线,往来十余次运输几千名战士渡过长江。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白马庙成立,当时参会的仅有13个人。直到4月26日,吴福海带着胜利归来的海防纵队,归到华东军区海军麾下,华东军区海军这才有了第一支真正的武装。可以说,海防纵队是人民海军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