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说到日本的战列舰,网友们最有印象的是哪一艘呢?正常来说,顶着历史上“最强最大”战舰的光环,大和号是战列舰巅峰的代表作,其实其他日式战列舰风格比较明显,都有很“高大上”创意,虽然大多很“坑”,但确实很“日式”。
日式战列舰:高大上的“巨物思维”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聊到过法国、德国战列舰,其设计风格和建造特点都是以本国国情和潜在对手为参考的,法式战列舰为了控制吨位而采用炮塔全部前置,2座四联装炮塔保持前向的火力密度,德国战列舰更重视破交战,火力、速度和防护相对均衡,逮到“软柿子”一顿打,看情况不妙也可以跑。
而日式战列舰也比较符合日本当时的国情,日本在取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胜利后国力大涨,军国主义思想占据上风,“配合”着日本倾举国之力造战舰的热情,在主力战列舰建造时,体现出战舰一定要造比潜在对手要大的“巨物思维”,主力战舰在海上对战是要有一战就能消灭对方的“决战思维”。因此,日式战列舰大多都感觉比较“高、大、上”。
1、“超高违章”:扶桑危楼高千丈
作为超高的“违章建筑”代表作,扶桑级战列舰最具有“话语权”,扶桑级的扶桑号和山城号分别于1915和1917年完工,其实在俊赫君看来,刚刚建成两艘战舰外形还是“中规中矩”的,356毫米主炮,加上305毫米厚的装甲带(当时日本无法造出305毫米厚以上装甲)。
也许日本人认为,中规中矩的战舰没有威慑力吧,应该像日本武士那样穿上盔甲吓人,于是开始在了扶桑级的超高舰桥改造(这是笑谈,实际上是因要适应海上远距离炮战,扩增舰桥以便提供观察与指挥)。
经过大改装后,超高的“违章建筑”扶桑级就呈现在了人们眼前,看起来有些歪歪扭扭的粗大舰桥,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也成为了后来人们谈论这款战舰时最大的话题之一。
扶桑级战列舰看似高大上的威风外表,反而问题很多,其耐海性非常差,实际参加的战斗不多,最终倒霉的扶桑号被驱逐舰用鱼雷击沉,山城号则1打6输了,被美国战列舰们一顿“老炮伺候”,最终沉没。
2、“粗大”的迷恋:大和、长门主炮口径压“群芳”
长门号是大和号服役之前日本最知名战舰,1920年建成的它,在日本民间名声极高,几十年中都是日本国民心中的“图腾”,1920年完工的长门号,装备了同时代战舰最大口径的410毫米舰炮,满载排水量达到4万2850吨,侧舷装甲弹药库部分厚度达508毫米,理论上可以做到一对一打败所有同时代战舰的能力。
而1941年服役的大和号,是二战前日本人一直“憋着”的大招,保密程度极高,一心想要给世界一个“惊喜”,大和号正式登场时确实让人吃惊,大和级460毫米主炮配合超过7万2000吨排水量的舰体,拥有击败任何已经建成的战列舰的能力,直接让其成为了世界战列舰历史上的第一位。
不过,由于大和号“憋大招”的时间太久,等到它闪亮登场想要“主炮压群芳”的时候,发现海战形态已经悄然改变,而引领改变的正是用航母偷袭珍珠港的日本海军自己,大和号最后拖着巨大身躯与几百架航母舰载机对打,这种“金刚打飞机”式的场景,成为了战列舰巅峰最后的缩影。
3、“飞机场”上战舰:伊势平尾弹飞机
伊势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于1915年开始建造的超无畏级战列舰,两艘舰分别为伊势号和日向号(是的,这个舰名如今已经复活了,俊赫君有句MMP想说),1943年以前的伊势级是很“正经”的战列舰,在中途岛海战后日军航母不够用了,于是开始打这哥俩的主意,将它们改装为“航空战列舰”。
改装后的伊势级航空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超过3万8千吨,仍然保留四座双联装8门共356毫米主炮,很创意的将尾部铺平改为水上飞机甲板,拥有飞机22架,账面实力很不错。
但是,同样是在1943年,美军新一代航母已经开始不断服役,伊势级这种改装方式只能算是“赶驴上磨”,不仅载机数量有限(与护航航母相当),但是舰载机的性能差距却很大,同时水上飞机的起飞和操作效率太低(简单理解就是弹弓弹出去,回来落水了,再慢慢捞起来),并不能满足激烈海战的要求。
来自俊赫君的“话说”
二战中的日本战列舰有着很浓的日式风格,总结起来看就是,战前重视高大上的性能(可以说是“要的就是面儿”),改装时实验的意味大于成熟的技术选择(可以说是改着看),到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战列舰改进更像是病急乱投医,(可以说是“饥不择食”外加“缝缝补补过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