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抓壮丁,从一个很有趣的视角,就是国民党的直接带兵官,也就是连长们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现象,对部队战斗力和作为“血未冷”的青年人,有什么影响?
正好有两本回忆录,可以带我们重返历史现场,而且很巧合的是这两位青年军官,都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说起来,他们都是蒋介石的“天子门生”,在国民党的“升官图”中,出身极好,被叫做“黄马褂”,分发部队,又都在中央军里。照此路径走下去,前途无量,自有前辈师兄提携,各路杂牌羡慕嫉妒恨,可他们怎么看蒋校长的“抓壮丁”呢?
老规矩,话不多说,让史料自己说话。率先出场的是黄仁宇中尉,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朋友,他为我们带来的是他的回忆录《黄河青山》。当时黄在14师做代理连长,这个师的师长就是阙汉骞,属于陈诚的土木系,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的嫡系。可实际情况如何呢?
黄仁宇说:“战争的第四年,我们的征兵制度和村长征用骡子时差不多,都是将命令交派给职务较低的人,去欺压弱势者。”“村长的骡子”是啥典故呢?黄仁宇也说了,“在云南,如果我需要一头驴来驮负重物,我必须派士兵到村落里去找村长,在枪枝的威胁下,他可能听从我们的差遣。”说白了,都是抓来的,你能期望他们有什么战斗力吗?
黄仁宇举了个例子:“我们连中有一个‘落后五码的唐‘’,我搞不清楚他为何被迫入伍。唐有点驼背,肩膀显然歪一边,骨瘦如柴。然而他的主要问题似乎在心理方面,因为他左右都分不清。我接管这一连没几天,才发现他的习惯很奇怪。我们行军时,他总是落后,但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超过五码。我们速度慢下来时,他也不会试着追上来。但我们加快速度时,他也设法加快脚步,因此始终保持五码的距离。”由此引发了黄仁宇的思考,“我将那五码距离认定成绝症,纳闷军中养这样的废物有什么用?”
而且这位“落后五码的唐”壮丁,并非极个别现象,黄仁宇在同书中,还说过一段话:“到抗战后期,兵源素质不断下降。不仅体格孱弱,而且状似白痴,不堪教练。师部的办法是各营抽调可堪教练的士兵,组成突击队,集中训练,其他的士兵归各营看管,也谈不上训练,只是希望将来作战时在山上可以体现人多优势。”可见,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的效果并不好,强迫来的青年,你又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是中央军里条件相对不错,他们也起不到一个“兵”应有的作用,国民党这么干,纯属“丢人打家伙”,损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