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3月,在美国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名女士在公交车上大声说道:“打仗以后,我丈夫的工作比以前好,挣的钱也比以前多,所以我想让战争多打几年。”听到这些,另一名女士愤然起身,给了她一记耳光,说道:“这一耳光是为我在珍珠港死去的儿子打的。”接着又给了她第二记耳光,说:“这一耳光是为我在巴丹死去的儿子……
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却反应了美国战时国内的情况。战争对于美国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宝藏,它带来了经济复苏,它彻底赶走了“大萧条”的阴霾。
每场大战都会带来社会的变革,让我们通过参战前和参战后的对比,来看看二战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战前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经济陷入了加速下滑的恶性循环中,美国进入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中。到1932年秋,美国已有五千多家银行倒闭,八万多家企业停业,200多万美国人食不果腹、四处流浪。
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职,在第一个四年任期内,他用他的“新政”将美国一步步拖出经济危机的泥潭。
虽然“新政”颇有成效,但在罗斯福总统的第一个任期结束时,仍然有70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此时,美国的军事规模很小,装备也非常落后,军事力量还不及一个三流国家。
1936年,在第二任期内,罗斯福总统感觉到“新政”已日落西山,要让美国重新繁荣、民众重拾信心,也许唯有靠战争了。
1941年,在第三任期内,罗斯福总统促使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使美国成为了盟国的“兵工厂”和“粮仓”。“二战”成了美国翻盘的绝佳机会。
对于二战给美国带来的变化,《时代周刊》曾鼓吹道:
“美国突然间富裕了起来——美国各地一夜暴富。”
虽然事实并没有这么夸张,但美国国内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因为战争有所好转。
二战对美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经济
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910亿美元,1945年这一数字是2150亿美元。
1940年,失业人口达到了800万,参战后就业人数从4500万攀升到6000万,其中有500多万女性。
美国人每星期的平均收入几乎翻了一番,每星期工作48小时,工资从24.2美元增加到44.39美元。整个国家的信心复苏了,回到了“大萧条”之前。
4年战争期间,美国人购买了大量的战争债券,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的存款额和流动证券金额高达1364亿美元。
军事
美国不仅可以派出1200万人的军队同时与两大帝国开战,军工企业生产力也十分惊人,建设的海军规模比敌军和盟军海军加起来还大。
参战后,美国各条生产线都在加班加点生产军需用品,供给英国、苏联等盟国。参战初期,美国的军工生产约为德国与日本的总和,到1944年就已达到了轴心国的两倍。
最重要的是:美国参战后,罗斯福总统批准的“曼哈顿计划”,使美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农业
农民也从战争中得到了好处。“大萧条”时期的产量过剩让他们损失惨重,直到1942年,他们终于相信美国必须成为世界粮仓,他们回到田间地头,粮食产量比之前高出25%。
科技
20世纪30年代被搁置的发明,在战争时期开始蓬勃发展。很多战时使用的技术,在和平年代也能帮助人们过上更便捷的生活。一位美国作家刘易斯曾写道:
“战争是门生意”“总的来说,美国科技在战争中经历了如温室培育般的爆发式增长。”
历史学家布罗根曾这样看待二战对美国的影响:
“对美国人来说,战争是生意,而不是艺术;他们不在意能否占领道义的高地,只关心能否打赢战争……美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公司的股东都希望能盈利。”
1941年,罗斯福总统通过的“租借法案”,给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这不仅解决了国内的就业问题,盘活了国内经济,还使美国成为了大债主,待收款项多达400亿美元。
对于美国来说,战争创造了广阔的市场,而赢得战争将有更广阔的市场。
相较于打得稀烂的欧洲各国,美国本土丝毫未损、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战争时期工业体系迅速发展,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让美国成为了“二战”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