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卡谷地空战这么复杂的一个战例,如果要相对详细地用一篇文章篇幅写完,文章必定会很冗长和难读(穿甲哥仅仅上半部分的初稿就长达10000余字,下半部分的篇幅甚至更长)。
加之作者本人精力有限,穿甲哥计划将贝卡谷地空战拆分成上下两部分来写,上篇写以色列人摧毁叙利亚防空网络的行动,下篇分析叙以双方的空战过程和“82:0”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在最后站在叙利亚一方的角度上对这次战例进行一个总结和分析。
以下是本文的上篇:
写在前面——穿甲哥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和目的↑对于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专业资料或是相对不那么专业的网络自媒体曾用各种方式进行过记述和分析。但穿甲哥发现,此前大部分能够在网络上的文章都是基于以色列方面公布的战斗过程和结果撰写的,其叙事角度也多站在以色列一方,且其中不乏有对以色列所谓“82:0神战绩”的大肆渲染。
而显然,王婆卖瓜都知道自卖自夸,何况是打了胜仗的以色列人,当然也是会极尽宣传夸大之能事的。以军铺天盖地的单方面宣传,加之叙利亚方宣传的无力和媒体报导的口口相传、越夸越神,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对叙利亚“82:0”的“逆天战损比”从此传遍了世界,也成为了许多网络撰稿者津津乐道的写作题材。
↑而据穿甲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资料,在贝卡谷地战斗结束之后,苏联曾秘密派遣了一支高级别调查团前往实地进行考察,并且在叙利亚军中采集实战经历和相关的战况。可以确定的是,以色列空军并没有在作战中全身而退,肯定也是蒙受了一定的战机损失和人员伤亡,但至于以色列空军究竟损失了多少战机和飞行员,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但由于当时保密的需要,且前苏联时期的资料到今天很多已经难以查证其真实性(有所谓的苏联方面解密资料给出了以色列对叙利亚的空战战损比为47:23,穿甲哥觉得好像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加上穿甲哥对俄语一窍不通,穿甲哥在这篇文章里就不采用苏联方面的资料了。
↑但柳暗花明又一村,穿甲哥在某阿拉伯国家网站上搜集到的一份冗长的阿拉伯语资料中,从叙利亚的角度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贝卡谷地空战的始末和全过程(不要问为什么穿甲哥能处理阿拉伯语的资料,这是属于穿甲哥的小秘密)。
这份资料比穿甲哥此前见过的所有关于贝卡谷地空战的报导乃至是学术研究都要详尽,若是全部翻译成中文,粗略估计也要超过25000字。
虽然这份资料也不见得就与史实完全吻合,但也算是能够让穿甲哥借助其中的一些宝贵记载,从至少就国内而言是一个几乎是前无来者的角度,用更多的当时的叙利亚的视角向观众老爷们呈现这次被以色列吹得神乎其神的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了。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穿甲哥将有重点地向大家讲述一些在这次贝卡谷地空战中,此前以色列或是西方资料中极少被提及过、或是分析存在一些不合理性的一些战术或是技术细节,并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抛砖引玉,浅谈一下穿甲哥理解的贝卡谷地空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穿甲哥不求挖掘出绝对的真相,只求带领各位读者老爷从一个更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这场发生在30多年前的空战。同时,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尽量回避政治和宗教问题,为了便利读者阅读,也会尽量淡化具体的人名和地名。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战争史上的典型案例,从军事的战术和技术角度进行分析。
P.S.本文的主要表现内容以文字为主,多数插图仅仅是为了保证各位读者老爷的阅读体验,以不至于看着一大堆冗长的文字犯困。因此若文中的插图有穿帮或是图文不符、图文无关等不严谨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老爷海涵。
下面,正文开始。
一.1982年6月8日前:贝卡谷地空战的历史背景及序幕文章的第一部分,穿甲哥简单地介绍一下贝卡谷地空战中,或者说第五次中东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贝卡谷地空战发生前,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地区军事行动的基本概况。
↑自1981年以来,以色列一直对黎巴嫩特别是其南部地区虎视眈眈,并希望借此机会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同时,以色列也以图通过一场战争将叙利亚在黎巴嫩地区的军事存在驱逐出去,从而在黎巴嫩地区建立一个亲以政权,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巴勒斯坦问题。
看完以色列自身入侵黎巴嫩的得失利弊,让再我们放眼当时的以色列周边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同样也是乱成了一锅粥:
1.1982年4、5月间,两伊战争进入紧张阶段,两国都无暇他顾;
2.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加之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归还西奈半岛后,埃及、以色列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以色列人只需要应付来自东线的敌人;
3.英国和阿根廷也在南大西洋的马岛发生战争,转移着世界舆论和媒体的注意力;
4.美苏长期以来的冷战对峙,让一场地区性的局部热战在那个年代并不算是师出无名,这也为以色列出兵黎巴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伦敦大使史罗莫·阿尔果夫(Shlomo Argov)遭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暗杀并受伤。次日,即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便以此为理由开始出动战机轰炸西贝鲁特和黎巴嫩南部地区,并炸死炸伤数十人。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的地面入侵开始,以色列军队渗透到黎巴嫩边界,与巴解组织部队和黎巴嫩民兵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驻扎于黎巴嫩的叙利亚正规军在6月6日至8日期间基本上处于一个按兵不动的状况。叙利亚的军事活动仅限于派遣一些飞机对进犯的以色列飞机进行小规模的拦截。
在这三天的小规模空战中,叙利亚空军方面有1架米格-21和3架米格-23战机在与以色列F-15和F-16战斗机的战斗中被击落,而以色列方面则没有损失任何一架飞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6月8日,即贝卡谷地空战的前一天,双方都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摩拳擦掌的意味了。
以色列在此前的数月间,已经多次派出特殊改装过的RF-4侦察机飞至贝卡谷地边缘地带,对其中的SAM-6防空导弹阵地的具体位置进行拍照侦察。
↑而叙利亚方面在1982年6月8日晚向贝卡谷地地区加派了3组SAM-6地空导弹系统,加上原有的16组,使得贝卡谷地中的叙利亚防空导弹系统总数达到了19组。
但由于叙利亚指挥层认为以色列人的目标仅仅是巴解组织,即便进攻黎巴嫩也最多只会深入黎巴嫩边境约40km,加之此前以色列人的确也曾宣称出兵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北方地区免受巴解组织导弹的袭击,因此这三组新的SAM-6也只是被布置在了距离战区有一段约30km“安全距离”的地方。
↑6月6日至6月8日的地面入侵中,以色列也仅仅是占领了贝卡谷地边缘的几个高地。但这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是将以色列推向最终胜利的一个重要砝码:在黎巴嫩边境巴鲁克山区的这些高地,能够俯瞰位于贝卡谷地中的叙利亚部队。
以色列人为了打叙利亚人一个出其不意,也可谓是用了许多“土办法”:他们将原本是空对地导弹的AGM-78反辐射导弹进行改装,将其变为地对地反辐射导弹,并以三联装发射架的形式安装在M809卡车上,并部署在前文所提到的可以俯瞰贝卡谷地的高地上。上图即为经过改装的AGM-78反辐射导弹发射车。
↑同时,以色列还在这些高地上秘密部署了装备“铜头”激光制导炮弹的炮兵部队。这些火炮能够在掩体后发射制导炮弹,炮弹经过一个高抛弹道到达目标上空,再随着由特种部队手持设备或是机载激光导引设备发出的激光制导信号精确地命中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陆基型的AGM-78和发射制导炮弹的炮兵部队,至少在穿甲哥曾浏览过的国内资料中是从未提及过的。
可能有的观众老爷读到这里会犯迷糊了:不是讲空战吗?怎么扯到炮兵身上来了?坐稳了,这就是以色列人的一个高明之处。其中的玄机,还且听穿甲哥我慢慢道来。
下面是穿甲哥关于以上所述的自问自答环节,算是对所有这些信息的一个总结和分析。当然,所有这些问答都还是会站在叙利亚的方面来进行。
问:为什么叙利亚军队眼睁睁看着自己人挨了以色列空军的炸,却不立刻倾巢而出对以军地面部队进行反扑呢?
答:刨去政治和国际舆论方面的考虑,仅仅从战术角度上看,叙利亚军队也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在与以色列地面部队交战之前需要先通过空战和防空作战压制以色列空军,从而取得战场的制空权、保障地面部队的推进,而不是在没有战场制空权的前提下傻乎乎地迎着以色列空军的炸弹和导弹盲目进行地面战场的进攻,从而成为以色列空军的活靶子。
问:叙利亚在贝卡谷地有部署防空部队吗?数量和实力如何?
答:战前,叙利亚在贝卡谷地就已装备了16组SAM-6地空导弹系统(在那份阿拉伯语资料中特别强调了,在贝卡谷地没有部署SAM-2或是SAM-3防空导弹,尽管后者的射程比SAM-6更远,而这点与以色列方面的资料是有出入的)它们于1981年被部署到贝卡谷地。而且,所有这些SAM-6导弹系统都是相互联网的,且贝卡谷地中的这整个防空网络都相对独立于叙利亚本土的防空网络,拥有自己的独立指挥中枢。
换句话说,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的SAM-6防空导弹阵地,更是装备有早期预警雷达、完整指挥调度中枢的一个非常完整的防空网络体系。这对于构建一个强力的防空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早期预警和合理高效的指挥调度,防空导弹就可以协同作战,成为一个收放自如、具有弹性的防空网。没了早期预警提供的以军飞机动向,仅仅能依靠自身雷达索敌的SAM-6就变成了瞎子;没有了指挥中枢的调配和合理安排,诸多SAM-6导弹阵地就只能各自为战、从而被各个击破。
叙利亚在贝卡谷地部署的早期预警雷达和防空指挥中枢看似无关紧要,也被很多资料和报道所忽视,但却是撬动此后叙军惨败的一个重要支点。在后文穿甲哥会着重分析这一点。
问:那这个时候的叙利亚空军和防空部队在干什么呢?或者说,他们打算怎么打败强大的以色列空军呢?
答:话说回来,叙利亚人的部署和作战思路其实也不难理解,用中国的两个成语说便是:瓮中捉鳖、关门打狗。只要想办法将以色列的大机群引入贝卡谷地,这些预先部署好的SAM-6便能发挥作用,在叙利亚空军飞机的配合下,在贝卡谷地的天空中击落一架又一架以色列飞机,从而削弱以色列人的空中优势,为叙利亚人的地面作战取得一个良好的开局。
换句话说,在1982年6月贝卡谷地中的叙军SAM-6早有准备、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下,以色列空军无论是在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前先行对贝卡谷地中的叙利亚防空部队进行先手轰炸,亦或是直接掩护其地面部队进行进攻,这些SAM-6都是横亘在以色列飞行员面前的一道死亡屏障。只要以色列空军选择通过贝卡谷地地区的防空圈进行作战,就会无可避免地蒙受重大损失。
番外篇:贝卡谷地前传——赎罪日战争中的阿拉伯联军防空部队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爆发。经过多年精心准备的阿拉伯联军在开战初期就在地面战场上迅速突破了号称坚不可摧的以色列巴列夫防线。在上一次中东战争中暴揍阿拉伯空军的以色列空军面对阿拉伯联军的突袭,也迅速组织了反制阿拉伯联军地面进攻的空袭行动,结果以色列战机机群落入了阿拉伯人事先布置的由SAM-6导弹和其他防空武器构成的防空伏击圈中。
在这场战机与防空导弹的对决中,阿拉伯联军装备的苏制SAM-6防空导弹系统以消耗95枚导弹、自身只蒙受了极小伤亡的代价击落了共多达64架以色列战机。
所以可以说,1982年在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的瓮中之鳖之计是有成功经验的。他们显然是打算故技重施,再一次用事先设定好的防空伏击圈再给以色列空军来一次滑铁卢。但这一次,以色列人没有犯和上次相同的错误。
二.避其锋芒,攻其不备——以色列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的行动1.前期侦察和电子战准备工作↑1982年6月9日清晨,在目标为摧毁贝卡谷地中叙利亚防空设施的Cricket19行动正式开始之前,以色列人最后一次对贝卡谷地中的叙利亚SAM-6导弹阵地进行了空中侦察。不过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这次他们没有派出有人驾驶的RF-4侦察机,而是使用了装备了摄像头和数据链、行动更为低调的无人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无人机在随后的作战中也担负起了为以色列炮兵发射的激光制导炮弹指示目标的任务。
↑与此同时,数架以色列CH-53重型电子战直升机在低空不知不觉地飞跃贝卡谷地边缘的山区。它们的任务是进行电子情报监视(ELINT\SIGHT),即监视和获取叙利亚军的雷达、无线电通讯等无线电频率,以此进一步通过无线电活动定位叙利亚SAM-6导弹阵地以及叙利亚军指挥、通信节点的确切位置,并在开战后干扰叙军的无线电通讯。
↑此外,以色列人还派出了一架由波音707特殊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相比于直升机,它能够搭载功率更大的干扰设备,因此它的工作便是在CH-53电子战直升机截获叙利亚雷达频率后,通过大功率电子干扰设备对叙利亚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频段进行压制干扰。
↑在高空,还有一架以色列空军的E-2预警机待命(以色列一共只有4架这种宝贵的飞机)。它的任务是担任此次空袭活动的空中指挥所,指挥调度以军飞机对位于不同位置的叙利亚目标进行打击,及时清除可能的防空火力威胁;并通过机上的雷达及时发现进入贝卡谷地空域进行拦截任务的叙利亚飞机,并引导负责护航的以军飞机进行拦截。
2.作战飞机配置以及攻击行动↑以上都是以军派出的非作战飞机,而作战飞机方面,也可谓是分工明确、声势浩大。经过穿甲哥对叙、以两方面资料的对比,基本可以确定,在1982年6月9日的空袭行动中,以色列一共出动了约210架作战飞机,并分成低空和高空两个编队。
其中,低空编队有20架装备了专门用来攻击防空导弹雷达系统的AGM-78反辐射导弹的F-4鬼怪战斗机、90架携带爆破航弹、燃烧弹和AGM-65反坦克导弹的F-4和幼狮(Kfir)战斗机;而在他们上空,高空编队则由共约100架的F15和F16战斗机,负责为低空的对地攻击编队护航,拦截一切出现在贝卡谷地空域的叙利亚飞机。
以上所有的这些,从电子战直升机,到电子战波音707飞机、E-2C预警机,再到作战飞机的配置,乃至是我们最早提及的布置在山区中的地对地反辐射导弹和炮兵部队,都将在此后的作战中发挥巨大的且分工明确的作用。
↑在以色列机群集结完毕后,数十架桑森(Samsun)无人机呈有组织的楔形攻击队型进入贝卡谷地空域。但这些大小与巡航导弹相仿的无人机上没有安装任何武器,而是安装有特制的角反射器,用以以 特定方式反射叙利亚防空系统的雷达波束,模拟以色列当时大量装备的F-4战斗机的雷达反射信号。
↑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叙利亚SAM-6阵地迅速反应,开启搜索雷达对来袭的“以色列攻击机群”进行定位搜索,并迅速用火控雷达锁定了朝阵地“来袭”的以色列无人机群,并发射了导弹进行拦截。
但与此同时,以色列人的CH-53电子战直升机也正在采集叙利亚SAM-6导弹的雷达波束信号特征,并借此定位了SAM-6防空导弹阵地的具体位置,并将上述信息回传到了在高空待命的E-2C预警机和波音707电子战飞机上。
注意:以下的事情都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
↑波音707电子战飞机在受到CH-53回传的叙利亚雷达信号后,便在SAM-6火控雷达的频段上使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进行干扰和压制。
与此同时,由于SAM-6的火控雷达和搜索雷达为对付由无人机组成的“以色列攻击机群”,均属于持续开机状态(突然关闭可能会面临整个雷达电源系统跳闸的问题),因此以色列的F-4战斗机得以在60-80km的距离上(即SAM-6的有效射程外)向已经暴露位置的叙利亚SAM-6防空导弹阵地发射AGM-78空地反辐射导弹。
几乎是同一时间,此前部署在贝卡谷地边缘山区中的以色列特别改装版地对地型AGM-78反辐射导弹发射车也将他们所有的导弹倾泻出来。根据叙利亚方面的统计,平均一部叙利亚搜索/火控雷达都分到了多达7枚AGM-78反辐射导弹(其中4枚为飞机发射的空对地型,另外3枚则来自预先埋伏好的地对地导弹阵地)。
↑顺带一提,反辐射导弹的制导方式与其他导弹不同,它沿着敌方雷达发出的制导波束一直飞行,直至最终击中信号源——敌方防空导弹阵地上的火控雷达。因此,无论是飞机上还是卡车上发射的AGM-78,都是“射后不管”的。特别是F-4战机,在发射完导弹后可以立刻掉头,迅速脱离。
↑根据那份阿拉伯语资料上的记述,由于雷达受到强烈干扰,有的叙利亚SAM-6导弹阵地指挥官选择了将雷达的功率调至最大值,以期以此对抗以军波音707飞机的电子压制。但这只会让他们的雷达信号特征在以色列AGM-78反辐射导弹的导引头上更加明显,反而大大增加了自身被定位和命中的风险。
有的指挥官则相对明智得多,当他们发现将雷达调至最大功率也无法对抗以军的电子干扰后,很快意识过来这可能是一个陷阱,并及时关闭了雷达,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其被反辐射导弹命中的概率。也正因如此,以军的第一轮空地一体突袭并没有成功摧毁所有SAM-6导弹系统的火控雷达,只是击毁了其中的一大部分。
↑在以色列从空、陆两方面同时向叙利亚SAM-6导弹阵地发动反辐射导弹攻击的同时,预先埋伏在贝卡谷地边缘山区中、装备铜头激光制导炮弹的以色列炮兵也开火了。
它们的目标是部署在贝卡谷地中的叙利亚早期预警雷达和之前被电子侦察定位的叙利亚机动指挥所和重要通讯站和信息处理节点。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作战中激光制导炮弹的引导工作主要由无人机来完成。
↑早期预警雷达就是区域防空的眼睛,而指挥、通讯节点便是它的大脑和神经。手脚(指地空导弹阵地)已经遭受痛击的叙利亚防空部队,此时的神经和大脑又已被切断,可谓已经是大势已去。
纵使还有残存的SAM-6导弹阵地,或是肩扛式地对空导弹、高炮,在没有搜索雷达的信息支持、缺少空情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的情况下,最多也只能守住头顶上的一小片空域。
说白了,现在缺乏搜索雷达的叙利亚空防部队已经不可能获知以色列飞机的动向了;即便能够掌握以军飞机的动向,在指挥、通信节点被大量击毁,己方无线电通讯已被敌方截获并干扰的情况下,信息也不可能被有效及时地传达到各作战部队;况且,叙军武器库中最强有力的防空之盾——SAM-6地空导弹系统已经在第一轮空袭中被摧毁了大半。
各自为战,被各个击破就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在由携带AGM-78的F-4战机和地面发射平台、发射制导炮弹的炮兵部队组成的第一波攻击后,紧跟着的便是由100架F-16和F-15护航的90架幼狮和F-4战机组成的第二波攻击。他们携带爆破航弹、燃烧弹、集束反坦克炸弹和AGM-65反坦克导弹。
AGM-65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集束炸弹用以攻击在上次攻击中幸存的SAM-6导弹发射/运载车和雷达,爆破和燃烧航弹则用于攻击贝卡谷地中的叙利亚军指挥所(尤其是重要的加固指挥所)、无线电中继站、部队集结地和弹药库,以期彻底瘫痪叙利亚军队在贝卡谷地地区发动有效反扑的能力。
而由于在此前叙利亚军的防空系统已经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第二次空袭没有遭到任何有效的防空火力反击。而失去防空系统保护的叙利亚地面目标也就成为了以军战机唾手可得的肥肉。
重要的事情再重复一次——以上的所有事情都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所有SAM-6阵地更是在攻击开始后的6分钟内就丧失了作战能力!
3.棒打蛇七寸,树倒猢狲散——攻击行动的结果和分析即便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语资料中,都不得不承认以色列的这次突袭是非常成功的,同时承认这次空袭行动使得叙利亚在贝卡谷地苦心经营了数年的防空网则彻底覆灭。
↑在空袭行动结束时,叙利亚军部署在贝卡谷地的19组SAM-6地空导弹系统中,17座全毁,2座严重受损。且在贝卡谷地中所有的叙利亚早期预警雷达、大部分空防指挥所和信息节点也都被摧毁。而且在整个空袭结束前,没有任何一处叙利亚SAM-6导弹发射阵地是能够恢复作战能力的。
而以色列方面,除去用作诱饵的无人机外,无论是作战飞机还是辅助支援飞机都无一损失。
↑至于说分析,其实单就以色列人对叙利亚防空设施的突袭来说,可谓是一次军事史上的典例。但对于叙利亚人来说,此次贝卡谷地之战的失败的原因也并不在于他们防备松懈。只能说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且本身单纯的地面防空作战相对于空袭来说就是被动的。
↑穿甲哥在此前的许多文章中都曾强调,战争不是一物降一物的斗兽棋,而是一场团体合作的博弈,双方体系配合的对抗。
一场在开战前双方硬实力基本旗鼓相当的战争的成败,往往不在于双方的兵器有多么先进,而是在于其指挥层面能否保证自身作战体系配合链条的完整,而尽可能打乱对方作战体系配合的有序和完整。
简单来说,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方的“兵马”看似乎是完成战斗的主体,但若没了后方“粮草”的支援,作战能力也会急剧下降。
↑战机的性能再先进,但只要它们与基地的无线电通讯被扰乱或是机上的导航定位系统出现错误,他们就不能即使地对战线上的预定位置进行支援,也就不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战效能;
前线的坦克性能再强大,但只要为其提供燃料、弹药补给的卡车被敌军击毁,他们很快也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以上的通讯、指挥、后勤,看似都是装备强大性能背后的“软”实力,却是支撑装备正常发挥其作战效能必不可缺的支撑,更是保证整个作战体系的配合链条能有机、高效协同的粘合剂。
↑要打破敌方作战体系的配合链条,往往就需要出其不意、跳出惯性思维的作战部署,而且战术的切入点往往与敌军的自大或是思维僵化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用《三国演义》举几个很简单(但有可能不一定严谨)的例子,在三国的故事中,不乏有乌巢烧粮、火烧赤壁这样以少胜多的案例,而且二者取胜的途径于贝卡谷地空战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袁绍军十分强大,那我们曹军不必和他们正面硬刚,抓住敌方谋士许攸反叛、乌巢守将淳于琼疏于防守、袁军整体较为轻浮自傲的良机,突袭袁绍军的屯粮地乌巢,将其一把火烧尽。没了粮食,袁军也就丧失了长期与曹军对峙的本钱,且其军心也会陷入焦虑、混乱和急躁冒进的心理,从而更容易犯下更多的错误,为曹军的胜利争取更多的机会。
曹军十分强大,那我们孙刘联军也不必在曹操预先布设好的长江战线上他们正面硬刚,他们认为我们不敢出战,那我们便使出诈降的苦肉计,并且乘着风向的突然变化,设计一把火将曹营和他们的舰船点着。曹军在蒙受巨大损失之后,其在战前对作战的部署和预算必定都会被极大地扰乱,从而会考虑最终退兵。
以上的两个战例,都不是通过一次杀伤大量敌军有生力量的方法来打开胜利的大门,而是对敌军作战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突然的打击,从而让敌方的整个作战体系陷入紊乱,进而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
↑贝卡谷地空战中的以色列人也是如此。叙利亚人花费了数年时间在贝卡谷地中布设了精良的防空火力网,以期在以军进攻时削弱我军的空中优势,并对以空军造成较大损失,同时让缺少空军掩护的以色列陆军陷入糟糕的境地,最终使得战争的天平向叙利亚一方倾斜。
但只要想办法引诱叙利亚导弹的火控雷达开机,并且在这个时间窗口中把他们中的大部分消灭,便可以在叙利亚导弹恢复作战能力前,趁着其防空系统遭到突然袭击丧失作战能力进一步消灭其指挥、通信节点,从而让整个贝卡谷地地区的叙利亚空防乃至空军指挥体系陷入短期内不可能恢复的混乱和迟滞状态,便足以让以军飞机夺取贝卡谷地空域的制空权并支持其地面部队完成既定的战术战役任务。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以地面平台发射的反辐射导弹打击敌方导弹火控雷达、用发射制导炮弹的炮兵摧毁敌方的空防指挥、信息节点,用地面部队的火力配合空袭,确实是在“空袭”这一概念中加入了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鲜元素。仅这一点,就足以让贝卡谷地空战第一天(1982年6月9日)的空袭行动载入史册。
↑看上去很高明?1982年的以色列人就是这么做的。当然,这背后还有很多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压制等技术细节,但介于篇幅有限,穿甲哥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因此综上所述,以色列人其实并不完全是依靠更先进和强大的装备战胜叙利亚人的,他们依靠的更多是智慧和计谋。中国的老话说得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其锋芒, 抓住作战中瞬息万变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良机,从敌人的软肋下手,从而使对方的作战体系陷入混乱,让自己往胜利的怀抱中靠近一步、再靠近一步。
其实,这样经典的智取案例在世界军事史上还有太多太多,穿甲哥也希望在以后的文章中能和读者老爷们分享一二。
写在后面↑由于穿甲哥在2019年11月初的文章《二战末期空射制导武器项目小传:亨舍尔Hs-293》中,同样也打算将文章拆分成上下两部分来写,而且也有读者来找过穿甲哥催更要看下篇了。所以在12月,穿甲哥要竭尽全力把二战末期空射制导武器系列的下篇给肝出来了(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填完,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读者老爷们的鸽子啊……)。
那么,如无意外的话,贝卡谷地空战系列的下篇将会在2020年的1月和各位读者老爷见面。一言为定,咱到时候不见不散,也谢谢各位读者老爷,尤其是各位军迷朋友们长期以来对穿甲哥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