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我在看一九八五年的裁军决定,我依然是怀着十二分敬仰的心情。谁也没有想到邓小平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个在当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决定。
当时的邓小平是怀揣着如何一种心情,讲出那句: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他十年磨剑的百万裁军,究竟为中国的军事做出了如何巨大的贡献?
百万裁军是一种必然其实对于一个军队来说,裁员并不是一件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裁员。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成立以来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裁员十几次了。
军队的特殊性,让他成为了国家的第一道防线的同时,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军队不仅要训练好军人,保家卫国,还要能够结合当下情况,不断地做出调整变化。裁员是军队发展的必然。
适当的裁军,能够减少军队不必要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军队的效率。但是,像一九八五年的裁军一百万,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不仅仅只是对中国,对世界各国来讲都是一件十分震撼的事情。
而且,裁军一百万员,并不仅仅只是减少军队人员这么简单。在裁军一百万的背后要面临的压力和局面,其实比裁军一百万之前还要大。那为什么,邓小平还要坚持裁军一百万呢?
因为,裁军一百万并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决定,而是一种必然。中国并不是裁军路上的独行者,也不是裁军的开辟者。自从一九四五年以来,世界各国就纷纷喊起了裁军口号,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所谓裁军谈判和会议。
但是,光是靠喊口号,开会议,搞谈判而没有真正的裁军行动,军队人数是永远都减少不下来的。相反,世界各国裁军口号喊了四十年,结果却是军备竞赛越来越激烈。这样的裁军就像是一场自我欺骗,军队人数不减反增。这样也是对世界格局造成了一种威胁。
裁军,不仅仅只是减少军队人数,减少军队不必要开支这么简单。往大了说,其实是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明争暗斗。往小了说,是国家发展和战略方向的转变。这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裁员更像是对解放军的一次大手术,像是仙侠小说里主人公颇有脱胎换骨的意思。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就一直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因为冷战下的国际局势以及世界上的反华势力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军队的建设一直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临战准备状态。
一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面临的外战也算是告一段落了。而与此同时,对越反击自卫战中也反映出了一些中国军队那存在的问题。解放军的“臃肿”问题尤为明显。
这个问题并不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暴露出来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解放军的“臃肿”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了。
这样的问题在对越反击自卫战之前,中国军队里的中国军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不用刻苦训练,只要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就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甚至是晋升的生活。这样的状态对于一个国家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裁军就是为了“消肿”,为了解放军军队中出现的这种不正的风气,为了让解放军军队“脱胎换骨”。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还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人多钱少”,也就是军费不足。
有数据表明,一直到一九八五年,我国的军费只有一百九十一亿元,是美国的百分之二,连苏联的百分之二都不到。有意思的事,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数却和苏联持平,甚至还是美国军队人数的两倍。
“人多钱少”,怎么能够练出和别人一样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所以,才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减少军队人数,改变军费使用结构和去向,把节省下来的军费用在武器装备改良上,才能更好的提高军队素质,更快地向现代化,正规化军队靠近。
和问题不是一时间出现的情况一样,裁军也并不是邓小平“脑门一热”的决定,而是他想了很久的心愿。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邓小平就多次就军队裁军问题发表看法,询问意见。一直到真正的“裁军年”一九八五年。这十年来,邓小平一直在对人民解放军军队做着大大小小的变革。
减少军队人数本不是裁军的目的,裁军的目的是为了让军队摆脱问题,朝着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发展。除了解决人民解放军“臃肿”问题,裁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支持国民经济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国家经济不富裕,就很难满足人民的需求。同时,国家经济搞不上去,也很难让中国在世界上立足。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基本上处于了“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和平力量也日益增长”这样的局面。
“国家的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这是邓小平在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得出的结论。确实,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几十年,但人民生活依然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大部分人日子过的都紧巴巴的,甚至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
而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可谓是“百业待举”,中国正面临着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如何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腾出力量支援国民经济发展” 的要求,所以,裁减掉军队上不必要的开支,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
但是,军队毕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象征,如此大幅度的裁减军队人员是否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
在当时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顾虑,但是,邓小平却很坚定,他说:“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邓小平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还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虚胖子能打仗?军队要多节省开支,改善武器装备,更要提高军政素质,这就必须减少数量。”百万大裁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百万裁军是创举也是壮举就连公司开除员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进行裁军,还是这么大幅度的裁军呢?裁军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情,因为军人要面临着“进,退,去,留”选择和被选择,这涉及到的不仅仅牵扯到每一个军人,更是每一个军人背后的军人家庭。
裁军的背后有一张联系着全中国的关系网,里面是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利益问题。更不要说,人和人之间难以描述的情感问题了。很有可能昨天还是睡在一起的战友,今天就要面临着分别。
所以,不管是从利益角度来说还是从情感角度来说,裁军都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曾经也是军人的邓小平也清楚地明白裁军背后要面临的什么,但是为了国家大局,为了中国日后更长远的发展,他必须要做这样残忍的决定。
这样的决定不论谁来做都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所以他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关于裁军这个问题,邓小平也是想了很久。在一九八四年的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在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召开座谈会。在那个时候,邓小平就已经下定决心将自己这个宏伟的决定告诉大家。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发表了将近九十多分钟的讲话。
邓小平向眼前的高级将领们讲述了自己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他说:“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紧接着他又说:“即使战争爆发,我们也要‘消肿’。”
参加座谈会的高级将领们看着眼前满面笑容的邓小平,还不知道会生什么。直到他们听到了,邓小平缓慢而又坚定地提出要裁军一百万的决策时,他们才回过神来。他们这才看到了邓小平裁军的决心。
邓小平说过,裁军就是为了解决解放军“臃肿”的问题。“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所以裁军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体制。
改变体质可是一个大工程,主要的方法就是“撤、并、降、交、改、理”。
“撤”,就是成建制地撤部队,包括撤军、撤师的番号等;“并”,是要合并领导机关机构,减少不必要的机关。比如,大军区合并、同类院校合并等;“降”,则是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避免权力滥用。把兵团级、军级机构分别分为军级、师级等;
“交”,将部分属于各级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单位,例如内卫部队和县市人武部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不再列入军队序列、编制;“改”,就是对有些保障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部分干部职务改用士官或兵,改成文职等;
“理”,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调整和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相当于对改革后的体制做事后工作。
军队改革不仅复杂,推进的过程更为困难。因为这意味着,很多人要离开多年从事的工作或者是荣誉番号等等,情感方面始终是军队改革的一大阻碍。
就以当年面临被撤销的福州军区为例,在大家听到要撤销福州军区这个决定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都很大。甚至有些人要求军区司令员找中央军委首长,向首长求情不要撤销福州军区。
是啊,那都是曾经生活奋斗过的地方。虽然,说撤销军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军人都会被退役,但是,终究不是原来的感觉。这是人心中的一种情怀,尤其是对军人来说。那些荣誉番号,是比职位更重要的东西。
面对着大家的请求,当时的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只能耐心劝导大家,他说:“军队改革不仅复杂,推进的过程更为困难。因为这意味着,很多人要离开多年从事的工作或者是荣誉番号等等,情感方面始终是军队改革的一大阻碍。”
在江拥辉以及其他领导的耐心劝说和思想工作之下,大家面临着无法改变的事实也逐渐接受了,福州军区撤销后的移交工作也非常顺利。
军队所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快军队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建设。所以,在裁员精简后,如何将军人再编制再组建,也是裁军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比如,在一九八五年,军队体制改革中,邓小平批示,“把陆军和其他特种部队统一编着为陆军集团军。”除了陆军之外,在海军空军中也要加强各个兵种的合成。兵种的合成,就减少了不必要的兵种数量,提高军队质量。
为了让军队改革更顺利地进行,邓小平觉得要先从三总部开始。只有三总部带头,全军的改革和精简才能够进行下去。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首次讲话中就提出了三种不本身就要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邓小平也一再强调三总部改革的重要性。邓小平曾经当面批评道:“总部机关那么多人,如果不精简,将来打起仗来跑反也跑不赢。总部机关要那么大干什么,机关大了部门多了,扯皮的事情增多,工作效率就低。三总部搞那么多副职干什么?”
所以,一九八五年总参谋部在拟定年整编方案时,就特意强调了三总部要起带头作用,还把精简三总部机关作为首要原则列出。
在最后的整改中,三总部机关,处级以上机构减少了将近六分之一,人员在原有基础上精简一半。相比较过去的总部机关,整改后的三总部,可谓是“大瘦身”了。
百万裁军过后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邓小平的这个决定无疑是一个拯救了人民解放军部队的创举。百万裁军过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和国防科工委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等相关机构,相比之前人员精简了百分之四十。军需也从原来的十一个军区减少合并为七大军区。
人少了,以前那些不必要的冗职就没了。再也没有那种,只要不犯错误,也能够活的很好的生活了。人员减少,带来的就是人员素质的历史性飞跃。所谓,“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在百万裁军过后,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
自从一九五九年林彪主管军队工作以来,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面貌明显下降,很多人在舒适的生活中将过去优良传统丢掉了。这些问题都在百万裁军后得到了解决。所以,很多人一改之前慵懒的态度,变得主动多了。就连军队的面貌一下子都变得活跃了很多。
虽然军队的人少了,但是军队素质却提上来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军队里的技术兵种大大提高了。百万裁军过后,陆军组建集团军,加入了大部分的独立炮兵,装甲兵和野战工兵部队。这些兵种的加入,很好的充实了原来陆军的通信防化运输和电子对抗分队。
不仅仅是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以及高技术部队技术并比例都在逐渐提高。“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百万裁军中军队结构改变的重要依据。
百万裁军过后,人民解放军部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根据当年,北京军区某炮兵旅旅长李克双同志的回忆,百万裁军之后,“部队员额减少,高技术兵种数量反而增加了。”
“从我所在集团军来看,像电子对抗部队,陆航部队,防化部队等兵种都是精简以后的产物。”这也充分说明了,百万裁军就是为了人民解放军部队向现代化部队更好地靠近。
过去部队指挥用地标,图纸,沙盘等方法,也在军队改革中用更加信息化的方法替代,比如电子标图,网上拟制文书等。
为了更好的提高部队的战斗能力,在军队改革中,还对人和武器的组合方式进行了科学编组。就是通过一定的体制编制和战斗编成,让人和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起来。
相比较于裁员,军队内的制度改革影响更为深远。就以军区合并为例,将原来的十一个军区合并成七大军区,每个军区的范围就得到了扩大。
在过去,不同军区之间会有差距,不可避免的有条件好和条件差的区别。在合并之后,虽然不能完全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也会弱化问题,减少矛盾。更重要的是,合并军区让物质资源更加雄厚,战役纵深加大,提高军区的独立作战能力。
“裁军一百万”给中国军队带来的益处实在太多了。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就是大大减少了国防开支,提高了军费的使用效率。因为人员的减少,让军费能够更多的投入到武器发展中,提高军队实力。
与此同时,节省下的军费又能够投入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的同时,也在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
其次就是思想的解放。如此惊天动地的裁军,对当时军人的思想产生了不可撼动的影响。毫无疑问的是,百万裁军让中国军队重新充满生机。“现代化”“改革”等字眼深深地刻在了当时军人的心中。
很多军人在裁军过后都开始接触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比如很多信息化的作战手段。在裁军改革过后,很多人才意识到人民解放军和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我们仍然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的变革,才能够找到不足,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持平,甚至是超过世界先进军事水平。
我觉得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百万大裁军是中国‘大陆军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是中国军队未来的新篇章。”
当年的百万裁军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大家只说不做,甚至把局面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了:“我们是真正求和平的国家。”从世界各国角度来看,中国的百万裁军是开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一把钥匙。
军队现代化,信息化是世界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这一次的变革当中,中国抢占先机。百万裁军,既宣示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态度,又抢占了世界军事变革的先机,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我们不得不佩服邓小平同志当年的胆魄和眼界,裁军一百万,不论是放到哪个国家都是一件足以撼动世界的事情。在当年,很多人戏称邓小平的“百万裁军”是一根手指震撼了整个世界。
但是,现在看来,正是当年的这一根手指改变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道路。这一指,是极具时代性和远见性的。
现在,我们身在和平时代,我们永远不知道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是多么的令人惊讶。我们应该永远感激,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大刀阔斧改革,为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奠定了基础。我们更应该感激,一直默默守护着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