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军迷们会发现,国产装备将大多数火力全部装在了轮子上,不管是122还是155等各种榴弹炮、红箭10,或者是各型火箭炮都已经车载化。在解决了火力恐惧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火力机械化水平,保证了全域作战能力。而这一变化则是从2014年起,总装提出的“车载化”要求的直接成果。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东风猛士和一汽两家车载底盘之间的竞争,还出现了另类的落地式卡车炮。
其实说到车载化,就离不开优秀的车载底盘,要求必须载重量大,越野能力强,还要有一定防御能力,同时车体坚固能承受重型火力的后坐力。另外重量上也严格要求属于“轻型高机”,这样才能快速机动,同时可使用运输机快速部署。对此猛士和一汽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其中猛士的方案是大家现在熟悉的三代猛士底盘,也就是1.5吨级的4X4轻型高机平台增加一轴,这种6X6的平台如今122mm和红箭10都在使用。而东风则是使用MV3型5吨级6X6中型高机底盘减少一轴,成为4X4方案。而根据总装以及装备方的技术指标,经过详细的论证后,根据两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优选,最终将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种方案。当然,这也是国内目前军工产品研发的常见方案,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激发设计团队的创造性,在相同技术水准下拿出更好的结构方案,应当说这种方式是避免了以前吃大锅饭不思进取的弊病。
当然有了平台后,离卡车炮还差得远,载具平台只是一个子系统,安装怎样的火炮,使用何种车载技术方案都需要“炮厂”根据平台的情况进行具体对接。当时国内122mm榴弹炮有两家生产厂家,分别是山西太原的北方机械制造,也就是以前的247厂;另一家是成都原167厂,现在是成都陵川特种工业。不过巧合的是,这两家前者属于“兵器工业第一机械集团”,后者属于“兵器装备集团”,而这两家国内最大的军工集团研发能力是不相上下,因此在车载火炮设计上和底盘设计也一样是竞争关系。
而根据底盘情况不同,两家火炮厂分别对接两种方案,在系统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研究下,又分别出现了两种方案,也就是“落地方案”和“后撑方案”。那么连同之前的两种载具方案,现在围绕着高机动122mm轻型卡车炮就相应的出现4种方案。其中“后撑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因为现在的猛士3代122mm高机火炮就是这种技术,炮口射击方向和车头一致,后方由自动助锄支撑抵消冲击力。
而另一种落地型大家见的比较少,这种方案简单说是炮和车分离,载具不直接承受火炮冲击力,避免较大的后坐力影响载具的寿命。因此整个载具只是运输,火炮系统使用时通过液压系统整体固定到地面,由战场地面本身接受火炮冲击力。但是毫无疑问,任何军迷看到这套系统都能明白,这套系统结构复杂,展开时间长,维护和适应复杂环境能力很差。另外火炮迅速放平到地面只是理想状态,大多数时候地况复杂,要找平还需要垫土,不然对射击精度有影响,因此这套落地型作战效率较低。
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后撑型”其实就是通过对比后得出的较优方案。当然并非说是这套方案就很完美,因为炮口和车头方向一致,就导致火炮的最低射击角度和方向角度受到车头限制。而且载具本身需要强化设计为防冲击,因此成本和结构难度都要提升。但是毋容置疑,在优劣取舍上,“后撑型”的优势还是更多一些的。
其实,这也是说明任何一种装备的出现和列装,以及大家看到的技术方案,绝对不是拍脑门决定的,而是两组甚至多组研发人员的心血,最终通过优中选优的确定下来。这次国产122mm卡车炮2种载具2种火炮一共4种方案技术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其中没有采用的方案也并非是没有价值,只是平衡利弊的结果,这些看起来“失败”的方案,背后的技术团队和军工科研人员同样的值得我们大家尊敬,他们一样付出了无数的辛劳,同样是军工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