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扶贫纪实|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

时间:2021-02-05 14:38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人物小传:朱震宇,男,汉族,河南信阳人,1979年1月出生,1996年6月入伍,1999年6月入党,技术八级,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

人物小传:朱震宇,男,汉族,河南信阳人,1979年1月出生,1996年6月入伍,1999年6月入党,技术八级,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2018年,所在科室荣获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0年,个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扶贫纪实|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

包虫病,素有“虫癌”之称,在我国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区发病率高达10%以上,严重危害着藏区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治疗费用较高,不少群众因包虫病致贫返贫。

为了让藏区包虫病患者早日解除病痛,过上幸福生活,早在2015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成为承担藏区包虫病患者大批量防治任务的医院。该中心先后派出以刘振文、朱震宇等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多次奔赴高原,进行手把手的医疗帮扶,用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和习主席的关怀温暖送到了藏族同胞的心坎上,把军中白衣天使的无限深情留在了雪域高原。

16次带队上高原,挑战“医学禁区”

如果说在高原上,需要翻越的是地理气候上的“生命禁区”,那么在无影灯下,需要攻克的就是技术上“医疗禁区”。包虫大多寄生在肝脏上,少的一两个,多则几十个,大都挨着重要血管,手术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扩散感染,风险特别大。一直以来,由于当地医院诊疗技术有限,普遍采取相对简单的内囊摘除手术来治疗,但极易复发。病情复杂的患者只能远赴北京治疗,而大多数感染该病的患者,由于条件有限,只能简单吃点药物缓解病情。

2016年,肝胆外科专家刘振文与朱震宇以示范教学进行帮扶,在为藏区4名肝包虫病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将腹腔镜下盆腔包虫切除、腹腔包虫切除、肝包虫外囊剥离等多项综合手术技术,一一传授给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为当地开展包虫病手术打下了基础。

扶贫纪实|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

为包虫病患者做手术

“我救治过最小的患者年仅4岁,看到孩子小小年纪遭受‘虫癌’侵扰的痛苦,心中充满不忍,也更加坚定我为藏族同胞消除包虫病的决心。”接过前辈们的扶贫接力棒,朱震宇深知肩上挑的担子是沉甸甸的。为解决包虫病易传染、囊壁薄、复发率高这个技术难题,朱震宇6年里先后16次带队上高原,经过长期调研,查阅大量资料,并综合肝胆外科专家刘振文的手术方法,最终采用了以“整体剥离技术”为核心的手术方案,实现了对疑难复杂包虫外囊进行精准切除。

藏族牧民扎西是一位泡型包虫病患者,病灶直径长达12厘米,压迫肝内的血管和胆管,手术需要切除将近60%的肝脏,难度非常大,风险极高。做,还有一线希望;不做,等待扎西的只有死亡。哪怕还有一丝希望,朱震宇都不愿放弃。他带领团队历经7个小时的高原生命接力,以最新技术完成了这台复杂的中肝叶切除手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在开展诊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先后为99名患者开展复杂手术,成功率达100%。

为了救人,军医签下保证书

扶贫就是在扶心。救治一名患者,可以温暖一个家庭,培养一支力量,能够造福一方百姓。

去年,一则军医给病人写保证书的故事在高原流传,主人公正是朱震宇。一个叫拥忠塔美的13岁少年找到医疗队想做手术,但受地区宗教信仰和医疗水平限制,塔美的家人起初并不同意。

得知这个情况后,朱震宇连续走访了半个多月,反复做塔美家人的思想工作。“我知道你们是好心人,但是我们身边就这么一个孩子,如果出问题,谁来负责?”塔美的爷爷要求医生签下保证书才同意手术。

扶贫纪实|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

朱震宇(前排左二)与次旺塔孜及其家人交流

任何手术都不可能完全无风险,一旦手术出现并发症甚至手术失败,怎么办?那一刻,所有人都默不作声,沉默了几秒,朱震宇郑重地说:“我负责!”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朱震宇淡淡地说,作为医生,我深知对手术负责的含义。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出于医术自身的自信,对团队的信任,以及对患者的深情。

手术圆满成功,折磨小塔美的包虫囊被摘除。在深入交流中,朱震宇得知塔美家境困难,便自掏腰包为塔美提供营养品和生活费,希望塔美今后能更加健康幸福。

扶贫纪实|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

医疗队专家回访包虫病康复小患者扎西

塔美的母亲眼含热泪为朱震宇献上洁白的哈达,激动地说:“塔美这条命是医疗队捡回来的,孩子的病好了以后,家里负担轻多了,也会让孩子继续上学,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感谢金珠玛米。”

真心换真情,真情赢真心。每当帮扶工作结束,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总会闻讯自发赶来,郑重献上洁白的哈达,用当地最隆重的方式欢送医疗队返程。藏族同胞眼含热泪,依依惜别金珠玛米。那一刻,医疗队员无不为之动容。

“输血”转“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7年7月,朱震宇带队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尼玛县筛查。由于山路颠簸,携带的超声仪出了故障,想不到乡卫生院很快找来一台全新的设备。原来,这是两年前内地捐赠的,因为没人会用,一直未拆封。这件事对朱震宇触动很大,他决心一定要把救治技术留给当地,实现从“输血援助”到“造血帮扶”。

扶贫纪实|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

与青海省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包虫病手术

援藏这几年,朱震宇团队其他成员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在西藏各地奔忙: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起第一家包虫病治疗中心,并承担了全军藏区包虫病救治样板工程创建任务;牵头举办全军藏区包虫病筛查诊断与治疗技能培训,西藏自治区包虫病外科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成体系培训了县乡村各级医生;率先在昌都地区启动乙肝母婴阻断工程,开展昌都市首次结核核酸检测、首次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在丁青县开设首个肝病门诊,并为当地卫健委起草《乙肝母婴阻断工程草案》和《乙肝宣教手册》;每到一处,团队都将多项综合手术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当地医院的医生骨干。

针对传统手术方式感染率、复发率高的缺点,朱震宇和其所在团队矢志创新肝脏手术方法,完成了海拔3800米西藏首例包虫病根治性手术。

朱震宇和团队还注重发扬我军宣传队的光荣传统,下乡巡诊时不忘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走一路,宣教一路,普及一路。每次出发前,都会针对不同人群,从生活习惯、饮食卫生、环境整治等方面,印一些有藏汉双语的宣传册、小卡片,让藏族同胞一看就明白、照着就能做。到藏区后,还利用工作间隙开展卫生防病常识课,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朱震宇和其所在团队成员,用真情播种希望,用技术守护健康,在一次次帮扶中,为藏区人民筑牢医疗基础,在青藏高原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扶贫纪实|军医朱震宇:勇攀生命禁区的“舞刀”人

藏区包虫病患者在中心欢度春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