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都认不出我了”这是一份中国军队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牺牲的官兵名单。从1990年起,中国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目前已有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也许这些数字过于空泛,人们并不能在其中感受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事业中付出了多少流血与牺牲。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社记者赴位于北京怀柔的中国维和部队培训基地采访了三位维和军人,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高朝宁是今年8月刚刚从黎巴嫩维和前线回到中国的,刚刚到家时不到3岁的女儿见到他都愣住了,不知道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皮肤黝黑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爸爸。“走的时候孩子还不到一岁,认不出也正常。”高朝宁在讲这些的时候,眼神都变得温柔起来,“认出我以后就趴在我身上不肯下来了,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爸爸在哪儿。”
高朝宁是去年5月出发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任指挥长兼多功能工兵分队队长的,主要是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执行扫雷任务。普通人对地雷危险性的了解可能大部分来自于影视剧,觉得即使踩到了,如果控制压力慢慢挪开也许会没事,但其实真正的地雷往往一触发就会被炸的血肉模糊。高朝宁所在的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线上有大片这样的雷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扫除这些深埋的地雷,他自己形容这个任务是“在刀尖上跳舞”。有时候雷埋得很深,需要趴在那里一层层清理掉表面的土,再小心的挖出来。黎巴嫩夏季炎热干旱,30多度的天气,扫雷工兵需要穿着10公斤重的防弹衣,戴着头盔,有时候连续作业2个小时,稍有不慎人就可能脱水昏倒。更大的危险是,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的地区冲突频发,炸弹可能随时投到他们身边,这些都是生活在和平地区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这里是我实现职业价值最好的地方”去年是朱四强第二次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执行任务,从副队长到指挥长,谈起心态的变化,他微笑着说:“反而更加踏实,知道是什么情况,也做足了相应的准备。”
马里位于西非沙漠腹地,气候恶劣且局部冲突频发,建立一个设施完备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本来就很困难。实际上,联合国维和部队医生的本职工作只在救护联合国的雇员和相关的军人,但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以及长期驻扎与原住民深厚的感情,医护人员也常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援助。朱四强讲述他在马里工作时,有一天一位马里大叔急匆匆来找他,说自己的同事不停的吐血“要死了”,他听了也很着急马上跟着大叔去查看他同事的情况,及时给予了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这位大叔的同事不是临终的大量吐血,只是比较严重的胃溃疡,吐出的沾血的胃液,及时治疗就可以康复了。这位患者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谈起这段经历朱四强十分感慨,自己的专业医疗知识为这个家留住了妻子和母亲,这家人也视他为救命恩人,作为一名中国维和军医的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在此刻显露无疑。
“苏丹最好吃的东西是中国方便面”赵嘉文算是一个新兵,2018年赴苏丹达尔富尔执行维和任务的时候他刚刚从军校大学毕业。作为一名直升机飞行员,又是大学生,即使留着国内也会有很好的发展。谈起为什么选择加入维和部队,这位90后大男孩给出坚定的答案:“从上学的时候就一直想要加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一点贡献。”
刚刚毕业的赵嘉文飞行时长只有200小时,不算非常熟练的飞行员,苏丹地区无论是气候还是治安条件对飞行安全都是极其不利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报名前往了。有一次在执行运送人员的任务中,赵嘉文所在的飞机在距离营地30海里的地方遭遇了沙尘暴,当时能见度几乎为零,沙石横飞会损坏飞机上的精密仪器,按原计划飞到指定地点是不可能的了。赵嘉文所在的机组四人在观察了相对位置和油量之后,当机立断决定先向备降点飞,等沙尘暴过去之后再向目的地进发,最终他们成功的完成这次飞行任务。
每个维和任务点的生活都异常艰苦,赵嘉文说他在营地吃到最香的东西就是中国产的方便面,但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不便,方便面到他们手里的时候常常还有一个月就过期了。没有飞行任务时,他最想做的事就是给家里打电话,但是当地信号很差,常常接不通。在他口中,爸妈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个唯一的儿子不在身边的生活,但为人子女都会明白,他们只是把这份牵挂化作了默默支持儿子工作的动力。
后记:30年来,中国军队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始终牢记履行大国担当、维护世界和平、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和使命,为世界和平英勇出征、砥砺前行,中国“蓝盔”成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关键力量。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
文: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