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变。这个消息于刘邦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英布,忧的是寄予厚望的太子刘盈不堪大任,不能替父出征。而躺在病床上的刘邦已经颓废不堪,整日枕着一宦官的腿上昏昏欲睡。妹夫樊哙推门而入,哭着质问刘邦:难道皇帝要学那秦二世与赵高?刘邦噗嗤一乐,然后长叹一声,带兵战英布。
击溃英布后,刘邦迂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沛县。沛县父老乡亲非常高兴,热情招待刘邦,众人开怀畅饮十余天。一日酒酣微醺,刘邦吟唱了生平创作的第一首艳惊四座的诗歌《大风歌》:
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史记•高祖本纪》
当时刘邦心潮澎湃,热泪数行,是高兴还是伤悲?其实后者居多。回到长安将近半年时间,刘邦去世。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已经预感到了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无奈与紧迫。
从唯物论角度来看,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同样,刘邦的内心必然很复杂,可以说是千肠百转。当然并不是刘邦不舍尘世,而是他还有许多未完成之事,比如改立太子,比如对抗匈奴等等。因此,刘邦见景生情,壮怀激烈,一首饱含深情、气势恢宏的《大风歌》脱口而出。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这是许多人的疑问。因为印象中,半辈子游戏人生的刘邦本没有多少文化可言,又怎么可能完成如此惊天大作。而更让人惊诧的是,从家乡回到京城后,刘邦又造作了一首同样大气磅礴,可媲美《大风歌》的《鸿鹄歌》。如果说第一首是碰巧,那么第二首必不是还靠运气。
其实,刘邦本身就是一位音乐达人,原创人才,在他与宠姬戚夫人相伴的日子里,刘邦总是击筑吟唱,对方则“折腰翘袖”,翩翩起舞。夫妻二人是真正的夫唱妇随。也有人说,刘邦的《大风歌》之所以经久传唱,完是粘了帝王身分的光。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因为中国会作诗的帝王不胜枚举,比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大清乾隆皇帝等等。但是他们的诗歌无一例外都多了阴柔,少了刚健,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刘邦那种摧天卷地的气势。
而每当提到帝王作诗,多数人又把刘邦与乾隆做比较,而忽视真正的大家南唐后主李煜。原因是刘邦的诗歌少而精,乾隆皇帝多而滥,李煜本身就是一个合格的诗人,见怪不怪。所以世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最有特点的汉高祖刘邦与大清乾隆皇帝,而不是水平登峰造极、执政能力差强人意的李煜。所以,乾隆皇帝每每又成了网友调侃的对象,嘲笑其诗写的如擦屁纸一样不值钱。显然,如果将刘邦的两首诗歌放入乾隆的三万多首里面,刘邦不仅不会被淹没,反而如兜子里的锥子一样锋芒毕露。
众所周知,刘邦一生只创作过两首诗,一首为《大风歌》,一首为《鸿鹄歌》,两首诗全部流芳千古。乾隆皇帝一辈子写了三万多首诗,但是没有一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因此,以致于作为创作狂魔、诗歌达人的乾隆皇帝,从来没有人把他当诗人,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曾写过诗。而世人又常把李煜当作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却又忽视了他帝王身份的存在。这就是从诗歌水平角度出发,三位帝王在后人心目中微妙而尴尬的地位变化。
显然,如果抛弃三位帝王的身份不讲,但论作诗水平,刘邦千古绝唱,乾隆默默无闻,李煜脍炙人口。所以,刘邦诗歌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谜一样的存在。而刘邦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谜。有人说刘邦前半辈子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但也有人说他心怀大志,一直都在为梦想添砖加瓦,积蓄力量。无论真相到底如何,历史最终向世人展现了他的成功。
在如今的江苏沛县及丰县,为纪念刘邦,各建有歌风台。所谓歌风台,就是刘邦当年高唱《大风歌》的地方。介于刘邦《大风歌》的影响力,中国诗坛上还专门有一类“歌风台”体裁诗,显然这是专门留给刘邦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