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的一个特殊机构,它的存在时间不到五十年就被废除了,但是这个机构曾经的设立以及它背后的意义却是让人们值得骄傲的,因为这个机构,让明朝的领域无限的扩大,但是这样的机构却最终在明宣宗朝时却放弃了奴儿干都司,这直接导致了明朝领土的缩小,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减弱,甚至建州女真部的崛起以及大明王朝的灭亡都与之息息相关。
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这是多少百姓想要过的日子啊!而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农也曾经有那样美好的日子,可是这一切都因为一纸诏令改变了,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家庭,也改变了我儿孙的命运。
奴儿干都司,一个相当神气的名字,虽然它没有浙江那样富庶,也没有两广那般人员密集,但是这里确是一片天堂,一片人间乐土。奴儿干都司所辖制的领域应该算得上全国行省之最了,就连库页岛、斡难河、外兴安岭等地都囊括其中,当然,这样广袤领土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皇帝,他就是永乐皇帝。
当年朱棣虽然是通过靖难之变夺得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也因此一直备受朝野诟病指摘,但是就我们百姓而言他是一个好皇帝,毕竟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朱棣登基就再也不是燕王了,摇身一变变成了永乐皇帝,但这位皇帝作为一个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英雄皇帝,他的生活却是离不开战场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虽然东北地区被太祖皇帝在1385年由冯胜率领大军之下降服了纳哈出,但当时看到大明内乱的元朝残余势力又开始动乱、肆意骚扰边境,而我当年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娃娃,看到他们在附近烧杀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种局面直到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永乐皇帝采纳了忽剌修奴的建议,正式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而治所就选在了元朝的征东元帅府。而这里原本叫做奴儿干城,因此,这个军事重镇也就被称作奴儿干都司。
永乐皇帝率兵出关征伐元朝残余势力,而我作为汉民,受够了元朝的抢夺,因此也想加入这场战斗中,不过由于军队管理比较严格实行军户制度,我也就没有混进去,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家中做些农活。
不久,皇帝建立军事重镇的消息传来,我们这些老百姓真的很开心,因为这样那些野蛮的只会肆意劫掠压迫我们的人就会消停很长时间,也就不会再有外族入侵了。毕竟永乐皇帝说过叫"天子守国门",自然,这是极好的。自从奴儿干都司建立之后,这里还设立了松花江船厂,与中原广泛的进行了经济往来。而奴儿干都司设立之后也开始在本地招兵了,但是这里的兵有些特殊,不是那种只打仗就可以的,除了上战场守护边疆之外,还要在农忙之时用心耕种。在重归中原王朝统治刺激之下,参军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自然也就有我一个。自我入军之后,我就开始驻守驿站了。
奴儿干都司和其他地方还是很不一样的,其他地方可能带兵的是一个将军,处理日常政务的是一名文臣,但是这里的所有事务,无论是民生还是军务都要有奴儿干都司将军处理,而且这位将军的手下还有很多的元朝的老臣,说是什么归顺但是我看他们明明是在那边活不下去才过来的。而在我驻守的驿站,我看过各种形形色色的官们,还是我们这些军卒省心,那里像他们一个个的花肠子。
作为一名驿卒,我的任务就是保证信息的通畅。据说我所驻守的驿站还是元朝时候留下的,现在我们大明在用,真的是风水轮流转啊。在这里,有许多中原的货物运往蒙古,也有蒙古和东北的东西运往南方,因此这个小小的驿站也是两方货物的一个交流地,当然,我也能得到不少的茶钱,还有许多女真部、瓦剌部、蒙古部的人与中原人交流,那可真是不一样,吃的、穿的都和中原有大大的不同,就这样,在一次一次的货物交流之下,奴儿干都司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也有好多人开始准备和中原人甚至外部族人做生意了。
其实奴尔干都城本身就是一个军事重镇,因此,皇帝每年都会派遣官兵在奴儿干都司驻守,整个奴儿干都司在都司下面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而且军队随驻随换,三年一轮,来拱卫北部边境,而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驿卒就不会如此了,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老病。由于有部队的震慑所以元朝的残余势力都不敢再侵犯我大明的国土,因此,我们的日子过的也相对好一些。
直到永乐皇帝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但是这位太子和他的父亲完全不一样,这位皇帝以仁治国,因此也出台了好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只不过就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大明朝又经历了一次国丧。而这次的皇帝就是当年的"好圣孙"朱瞻基,不过,在朱瞻基当政的时候,却逐步废止了奴儿干都司。
原本的奴儿干都司是在奴尔干都城,那里距离外族相对较近,比较好防御,但是现在,朱瞻基居然将奴儿干都司迁到内部地区,将东北地区全部让出,就因为一道圣旨,导致全部驻边兵力全部撤出,而我本应该也随军而行的,但是我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上有老下有小,因此,我也就没有随军走,摇身一变又成了因为老农,不过转眼间,我就成了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家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一心报国的小伙子了。
而我们平时除了种地之外,最大的收入就是到山上采一些所谓的山珍或者一些药材,而且那些药材也并不值钱,哪怕山里的东西多,毕竟我们只是采药的,不像是那些卖药的可以翻好几番,我们如果不把这些东西卖了,就没办法养家糊口,为了生计只能如此,更何况我这老头子呢,所幸当年做驿卒的时候,那些过路的商人教我一些如何分辨贵重药材,要不然我哪能找得到药材?
奴儿干都司驻军撤兵之后,由于明朝本身对少数民族便采取羁縻政策,多由当地的豪族治理,而此刻又没有了明军驻扎,我们这部分的地区也开始经常受到其他部族的劫掠,又回到了我小时候那样子,烧杀劫掠,我们的日子从此就没有平和的时候,每次有女真部落出现的时候,我们村子的百姓都往山里躲,没办法,山是最容易躲藏的地方,毕竟山高林密。
而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我身边的老朋友也都一个个走了,就连我的儿子也都被杀了,不为别的,就是在卖山珍药材的时候和买东西的女真族人吵了起来,起争执之后他们就将我的儿子杀死了,可是这再也不是当年的奴尔干都城了,现在这里没有官员再管,有的只有争执与肆意的杀戮,这里只有拳头与刀,没有仁义道德,像我们这样的地地道道的老农也只有挨打的份。
朱瞻基这位皇帝,他真的太残忍了,毫无顾忌的撤出数万的兵马,将我们这些老百姓留在这里受苦,这样的日子我已经过够了,从出生就经历战乱,到奴儿干都司成立之后终于安稳了,哪知道驻军撤出之后这些部族开始肆意的杀戮,这个日子该怎么过啊!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著名的两大盛世,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永乐盛世顾名思义说的就是朱棣治下大明达到了疆域、国力的极盛;而仁宣之治说的就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两人。在仁宣两朝,大明实现了稳定的权力交接,大明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继续鼎盛。
但这祖孙三人对于国家的统治政策则是不同的,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战争迭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而"仁宣"两人则因为永乐皇帝的开支过大,而开始了息民养兵的一系列政策,遂才造就了仁宣之治的盛况,明宣宗更是被称之为圣君,但是在这个圣明的背后,大明王朝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沉重的,那就是在边疆地区的退让,朱瞻基不仅撤出了安南;还废除了奴儿干都司,并且将奴尔干都城迁到了辽宁,而迁出之后就相当于将整个东北区域拱手送给了女真部落,也为日后大明的灭亡留下的伏笔。
至于朱瞻基放弃奴儿干都司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当时明朝的皇帝以及上层的统治阶层都认为东北是苦寒之地,而且这个地方不能为国家带来税赋的收入,反而还要派兵驻守,浪费财力物力;第二,当时明朝的国力受制于一些列的开疆拓边行动影响,财政负担加剧,朱瞻基作为承位之君也不得不将国策定为休养生息,如此之下奴儿干都司就沦落至此。
作为"我"一个身居奴儿干都司的汉民的代表而言,这种错误的国策除却带给国家层面的任由女真部实力扩张之外,与我们而言那就是被压迫命运的重新开始。
参考文献《黑龙江通志纲要》
《漫说中国历史》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