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840年以后的一连串失败,大清帝国如梦初醒,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探索之路,在这场由上而下的革新中,中国的工业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多项工业生产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其中就包括马克沁机枪,然而如此跨时代的武器革新,为何没有在中国开花结果呢?
跨时代的武器革新在马克沁机枪发明以前,世界普遍列装的是非自动式、单发的步枪,出枪速度很慢,而且后坐力也是十分强劲,往往让士兵的肩膀受到很大的撞击,因此,可以说,马克沁机枪的发明在武器革新史上是一项跨时代的发明。
时值中国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积极学习西方科技,而这种新型的武器也让洋务派欣喜若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仿制马克沁机枪也就提上了日程。
有赖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1888年,马克沁机枪仿制成功,放眼世界,中国对于这项新武器的研制走在了前列,日后用于战场必然大放异彩。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清政府仅仅生产了30余挺机枪后就停止了生产 。
从时间上来看,清朝军队列装马克沁式机枪的时间远远早于其他国家,从研制成功到投入生产,英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1893年才正式装备,而德国是在1899年。有证据表明,至少在1895年清军部队中就已经有了马克沁机枪,比德国还要早。
既然中国很早就已经关注到了这种新式武器,为何没有大规模的购买,怎么没有大规模的仿造呢?
有人将其原因归咎于李鸿章的身上。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清政府主持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马克沁机枪研制成功之时,李鸿章恰巧就在欧洲采购军火,见到这种武器,李鸿章起初深感其强大的威力,但与此同时,李鸿章直呼:“用不起!用不起!”
李鸿章的用词是值得深深考究的,他不是说买不起,而是用不起,须知,马克沁机枪的射速可达每分钟600发,当时的中国,制造一颗子弹远没有那么容易,如此大规模的耗费弹药,得花多少钱啊?这巨额消耗的子弹让李鸿章产生了犹豫。
但这一说法并不能够作为主要原因,因为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在兴起之初,统治者的决心是十分巨大的,当时清政府从西方购进的武器以及装备都要消耗大量的白银,与之相比,购买马克沁机枪的子弹所能用的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李鸿章吝啬国库的钱的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
清政府缘何与马克沁机枪失之交臂(1)马克沁机枪的实用性还是个未知数
马克沁机枪在未来战争中的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此时,它的研制刚刚成功,作为一项跨时代的武器发明,它的作用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只有真正投入实战才能够证明它的现实意义,因此,当时的洋务派所采取的也是少量列装,看看效果的观望态度。
而马克沁机枪真正开始大显威力之时,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其用于索姆河战役中,造成近6万多英军的伤亡,马克沁机枪因此声名大振。此时,马克沁机枪的实用性还没有真正的得到检验。
(2)中国的仿制未必成功
虽然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沁机枪的仿制未必就一定是非常成功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普通步枪尚且能力不足,而马克沁机枪这种极尽人力之才智的精密武器对于当时中国来说,制造何其困难。
在没有西方帮助,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依葫芦画瓢的仿制难免会有漏洞,也因此,马克沁机枪的仿制虽然成功,但未必能够真正的应用于实战。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中,马克沁机枪就曾用于实战,但我们并且听说过有什么骄人的战果,侧面印证了仿制的马克沁机枪可能存在漏洞。
中国真正能够制造出属于自己的马克沁机枪还要等到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关系不错,有着很好的军事合作,德国将马克沁机枪的图纸提供给了我们,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制造马克沁机枪的能力。
结语:马克沁机枪的仿制仅仅只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一个缩影,但我们清楚地看到:清政府依靠仿制得来的东西未必靠谱,依靠买来的洋枪洋炮也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在迈向近代的历史大潮中,中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向真正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