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葡萄酒杨贵妃的最爱
——河西走廊的过往和葡萄美酒
千里河西走廊,茫茫群山,绵绵丝路,这里是葡萄的最佳种植地之一!千年流传着一首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诗,名为《凉州词》,作者王翰,唐代诗人!千百年来,河西走廊流传着难以数计的边塞诗。一曲《凉州词》,既写了河西走廊的边塞征战的豪迈,也写了葡萄酒在唐代的流行情形。
(一)河西走廊葡萄酒东传孔道
甘肃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孔道,也是葡萄酒东传的必经之路。甘肃武威被认为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2019年9月,甘肃天祝发现唐代吐谷浑大墓,其壁画上,一支高脚杯,就是葡萄酒通过河西走廊东传的见证。
河西走廊,指甘肃省乌鞘岭以西,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的狭长地域。这一地带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100公里,南北宽约数公里至100多公里不等,平均海拔1000一1500米。在地貌上,多砂碛戈壁。河西走廊,依赖祁连山的雪水、河水灌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河流是河西走廊上最为重要的水系,依靠三条河流的灌溉,河西走廊农、牧业较发达。
这条走廊,不仅是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部族联系的利剑,更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中央政府只要占据河西走廊,就能在向西的战略上取得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性。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的匈奴,在击败浑邪王、休屠王后,此地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汉王朝在河西走廊置四关,设四郡,大批从中原移民,守卫开发河西走廊。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设河西节度使,驻在武威,拥有士兵73000人,马18000多匹,担负着北御突厥,南防吐蕃的任务。河西节度使是唐代开元十节度之一,管辖着凉、甘、伊、瓜、沙、肃、西等七州,即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北部地区。
独具特色的地形,丰富多彩的地貌,众多的游牧民族,注定河西走廊是一个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盛唐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当时,河西走廊四大城市人口少的四五十万,多则人口达百万。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天宝年间,来到凉州。他写道:“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当时,凉州是陇右33州中是最大的城市,有7个卫星城,周长20里,住户十万家。如果每家五口人,就是五十万人。
当时,武威就善于喝酒,著名诗人王维写道: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分屡舞,罗袜自生尘(《凉州郊外游望》)。
河西走廊文化,也是多姿多彩的,王维写道: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凉州赛神》),可见,河西走廊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羌笛依旧在吹奏。白居易笔下的《西凉伎》中“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的描述相似。显然,这是一种来自西方遥远之地的舞狮之风。而如今,这种白居易笔下的舞狮习俗,依旧在河西走廊的甘肃永登一带流传。
(二)葡萄酒的中继站
河西走廊是葡萄酒传入中原的中继站,接力点。数千年间,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绵绵不绝。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在第三纪地层中,普遍发现葡萄化石。研究证实,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古代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1968年,人们在伊朗西北部发现的一批用来酿造葡萄酒的陶器,其年代大约7000年前。而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以南的两个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残留葡萄酒化合物的陶罐。考古证明,这些陶罐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这是人类酿造葡萄酒的“最早”证据。
然后,葡萄酒酿造技术向四周扩散,向东、西、北三个方向传播,向西传到地中海沿岸,然后传到希腊、罗马、高卢(即法国)。向北传入中亚,然后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向东方各地传播。
在四千多年前,中华先民们就已经利用野生的葡萄了,这种野生葡萄往往被原始先民采摘充饥。在《山海经》等典籍中就有零散的猴子酿酒的说法。另据记载,在周朝就已经有“蒲桃”的记述,甚至有蒲桃园。可见,中华先民很早就利用蒲桃了。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到了汉代,随着张骞代表汉王朝,正式打通丝绸之路后,大量中亚等地的物种,引入了中原,其中就有蒲桃(葡萄)。
《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此后,中亚的苜蓿、胡萝卜、黄瓜、核桃、茄子等物种,逐渐传入中原。
伴随着葡萄的东传,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原。汉末,有一任凉州刺史名叫孟佗,就是给张让贿赂珍贵的葡萄酒,从而获得了凉州刺史一职。孟佗就是孟达的父亲。《三辅决录》中记载:“他(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可见,葡萄酒在当时的珍贵程度。这也是,最早的葡萄酒的记载,此时中原尚不能酿造葡萄酒。否则,也不会这么珍贵了。北宋苏轼叹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
魏文帝曹丕时期,中原才逐渐掌握葡萄酒的酿造技术。《魏文帝集卷一》中有一篇文章写道:“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可见,葡萄酒的珍贵。贵为帝王的人,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晋代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可见,此时葡萄酒是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的必须。
(三)凉州葡萄酒杨贵妃的最爱
此时,中原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并不真正成熟,属于探索琢磨中国。到唐代,才从高昌,获得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
不过,在唐以前,丝绸之路上和葡萄酒有关的器物,还是不断出现。1983年,宁夏固原县南郊乡出土了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錾金银壶,其上雕刻有金苹果故事,为萨珊王朝的手工艺精品,专门盛装葡萄酒用。
自古河西走廊就饮酒成风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河西走廊,更有河西酒廊之称。唐代,高适曾在河西节度使府任职,专门提到了凉州人酿造葡萄酒的事。
天宝十三年或十四年,高适在河西节度使府任职,写有《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一诗。诗前有序,其中提到了凉州地近边塞,军中闲暇饮酒“觞葡萄以抵欢乐!”。可见,当时凉州地区形成了喝葡萄酒的习俗。
元稹的笔下也有类似的记述,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诗词中写道: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元稹用带着忧伤笔调,写了盛唐的繁华,安史之乱后的窘迫。也为我们留下了凉州酿造葡萄酒的明确记载:“蒲萄酒熟恣行乐……”可见当时,凉州已经比较完备的葡萄酒酿造工艺。
凉州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来自高昌国。唐朝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高昌历来盛产葡萄,在南北朝时,就向梁朝进贡葡萄。《册府元龟》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於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唐太宗李世民,还修改了从高昌得到的葡萄酒酿造技术,使其更加符合内地人的口味。这是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传来的方法酿造葡萄酒的记载。长安城东至曲江一带,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产葡萄酒。
唐代的凉州有喝葡萄酒的风尚。而且凉州人还将酿好的葡萄酒存起来,放十余年都不坏。李白曾给杨贵妃进清平调,杨贵妃则拿着颇黎(玻璃)七宝杯,酌西凉所献葡萄酒饮之。可见,杨贵妃最爱西凉葡萄酒。
(四)遍地葡萄园
2019年9月25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在整备土地时发现墓葬1座。此墓为吐谷浑王族墓地,墓主为“大周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墓葬的一幅月亮图案中,白兔爬在一支高脚杯上(对此解读也有他说)。
一个故事,一个听来的故事,一个和凉州有关,一个和葡萄酒有关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威的葡萄酒经香港出口欧洲。海关的人问,人家法国是葡萄酒的原产地,早就世界闻名了。你们武威怎么也有葡萄酒啊?这话,不好接!办手续的武威人说, 我们武威在唐代就产葡萄酒了,王翰的《凉州词》不是说了:葡萄美酒夜光杯。可见,我们武威在唐代就产葡萄酒了!这话一出,海关的人,哑口无言。武威人一脸得意,谁说我们不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