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

时间:2020-09-27 17:33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挥剑破云迎星落,一段衷情不肯休。墨客挥狼毫,于暗夜舞之。——侠客行天下文章,多言侠客历史的车轮悠悠荡荡,转眼已经流转了千年。“仗剑走天涯”的

挥剑破云迎星落,一段衷情不肯休。墨客挥狼毫,于暗夜舞之。——侠客行

天下文章,多言侠客

历史的车轮悠悠荡荡,转眼已经流转了千年。“仗剑走天涯”的豪气又是古今多少少年郎活在月下书中的梦呢。司马迁的存在即是汉时文坛的侠——《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便是带着司马迁一腔沉郁侠之气的深情之作,带着这份豪情,一扫生命的阴霾。侠情化在了历史的大雨中,雨纷纷,大雾起,雾气扑面而来,后来的文人,都化在了这场雾中,自此,天下文章,多言侠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一纸墨香,一笔豪情——古诗词文化中的侠客行

时光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六位侠客在太史公的笔下留名青史,他们有勇有谋,悲壮之感跃然纸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为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透过生死的大雾已然望见未来的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事败身死,六年后高渐离刺秦,同样陨灭。

鲁将曹沫凭借一把匕首要回土地,全身而退。此外还有吴国专诸,晋人豫让,聂政三位为了心中坚持的大义陨灭的侠客。乱世之中,他们印证了郭靖所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除却史学家笔下的侠客,古诗词中的侠客也自是风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诗仙李白将少年侠气淋漓尽致地挥洒到了笔墨之间的潇洒中,少年侠客行走江湖,行侠仗义之后全身而退隐于夜色之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汉末乱世,千里哀嚎,饿殍遍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侠客被曹植记于《白马行》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中诗人侠客对一生之知己,只为一人的情怀,渐渐砚台中溢了出来。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佳酿与盛唐的侠客最为相配,此时的少侠,恣意轻快。

关于侠客的诗句不胜枚举。这二字,早已被无数文人一脉相承,变成了古诗词中的一种文化传统。

“长闻侠骨香”——侠客精神的起源与要义

已经知晓了侠客这一历史文化符号被无数文人放在古诗词中加以描摹,接下来就要探究侠客精神的初心与深度,才能更深入地与古诗词产生共鸣,与那些具有侠肝义胆的文人隔着漫长的历史对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追寻侠客精神起源:

“侠”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现象,起源是韩非子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侠以武犯禁”的理论,对游侠侍武图谋不轨的行为进行打压,士阶层崛起,士人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诉求,侠客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士人们追求正义的叛逆心理。“侠客”一词就如同春风化雨,潜入了文人的心中。

再后来就是我们熟知的历史进程了,太史公看到了侠客的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重诺轻生这四个字影响的不止文人,寻常百姓从心底里也会敬佩几分,侠客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于是司马迁将这些历史中精彩的人物加以撰写,第一次为这些勇者立传,记入《史记》。

汉代之后,百姓们历经秦末动乱,终于又迎来了一个大一统时代。游侠数量在和平的到来中逐渐减少,安定之下的人们自然会回忆起乱世之中的侠客给予他们的帮助,尽管这些侠客在当时算不得正统,但是每逢百姓流离失所,被官军欺压之时,挺身而出的侠客们总能安抚百姓惊慌的心理,此时侠客便具有了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形象特征,侠客的精神象征也逐渐明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由精神演变为根植华夏文明中的独特文化:

魏晋时代,玄学兴盛,“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文人风骨开始兴起,在玄学的世界中,侠义精神也变得与以往不同,门阀倾轧,品阶乱象,心灰意冷的文人们心怀报国之志,也会陷入世态炎凉的悲感。侠客精神变得玄幻迷离,但立功于乱世,扬名立万,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基本内核没有改变,侠义的超然之风,横而不流,镌刻在魏晋风骨中,与奇思妙想中的山风并立。

盛唐降临,市坊开始变得喧嚣,唐时的侠义精神在无限风光之下多了风流和豪情,刘长卿的“日晚春风里,衣香满路飘”将洒脱和超然灌注在侠义精神之中,“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诗仙的豪情与自信写入盛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侠义之情的悲壮之感,在感怀中立于天地之间。少陵野老身世飘零,在茅屋之中仍心怀天下文人,他们得了安宁,他愿一直寥落。每个人对盛世的理解不同,但在唐代的构筑和瓦解中,侠义的精神变得更加旷远,诗词盛世,这些挥动狼毫的文人,都将自己心中的盛唐侠义,融进了笔墨之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宋朝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雅致的时代,青花勾勒出北宋的繁盛,南宋时皇帝偏安一隅,不仅是因为江南一泻千里的美。宋时有岳飞“八百里路云和月”的侠义精神梦幻之旅、“壮士饥餐胡虏血”的国仇家恨,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疆场立功,也有晚年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梦萦。

国家民族的盛衰荣辱,个人的不畏生死,连在了一起,救国、救世的侠义之情,立于雅正之中。山水画中的侠客,多了苍凉和悲壮,黑白的世界里,他们的热血耀世。侠义精神的内涵此时已经变得完整且震撼人心,救国济世,飘逸洒脱,红尘之间起伏的命运对侠客仿佛产生不了多沉重的影响,苏世独立,侠客精神也就住进了唐诗宋词的黄金屋中。

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文人衷情的侠客

心怀天下苍生:文人的格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历经六朝,侠客一梦被文人镌刻在无数诗文之中,侠客的世界更是文人的一处精神乐园,众所周知,科举之路艰难,拥有无限才能,却没有伯乐的文人数不胜数。在我看来,由于郁郁不得志,在诗中言志抒怀的浅层现象不能作为侠客形象历经千年仍刻画在诗词之中的原因。书写之人甚多,而能流芳百世的诗词侠客形象甚少,是因为它们的作者——文人内心一脉相承的历史认识以及心怀天下苍生的格局。

他们没有将诗词中的侠义之骨局限于儿女情长,而是将侠义的情怀抒发在政治抱负,生民安危之中,所以才能经久不息,既富有文学审美,让无数读者心之所向,也让侠义的情怀,超然洒脱,充满人道主义,成为积极的文学符号。

武侠路遇不平拔刀相助,文侠路遇不公仗义执言:文人的侠客风骨

春秋战国时期,系大变革,大发展,时局动荡之际。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建立的代价是百姓的苦难。为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众侠客们奔走呼号,急民众之所苦,哀国家之事,让百姓生活安宁,免受战乱之苦。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秦时大兴土木,君王暴政,生民涂炭。起义的侠客应世人呼声而出。东汉末年,汉朝衰败,为使政权不落于奸人手中,群雄并起。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元末期,官僚腐败,民不聊生,民众怨声载道。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严苛的赋税是压倒良民的最后一根稻草。落后的政治体制阻碍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发展,靠海为生的沿海居民在海禁的制度下被迫放弃谋生的方式。乱世中的侠客,行于江湖,不畏强权,济弱扶贫,重诺轻生,信义在心。

路遇不平,拔刀相助,为武侠。路遇不公,仗义执言,为文侠。

历史上这些倾颓的时刻,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侠客的出现皆代表着平民生活中的一束曙光,锄奸扶弱,坚守心中的正义。

侠义精神具有意象之美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在中国的诗词文化中,诗言志,意象是最好的抒情媒介。侠客与侠义精神所代表的的高尚人格和品质,更是诗人的心之所向。侠客作为一种尚武的诗词审美意象,拥有深刻的武侠审美文化意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诗词中的文人,可快意恩仇,可为国效力,更可救助百姓。在想象的世界里,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能人异士,文人们提笔为剑,尽兴而活。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文人是感性的,抒怀之时,能有懂得自己心中所想的一位知己,已然是千古难寻。诗中侠客李白作“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二句,抚剑思知音,感叹君子之交可遇不可求。侠客们于江湖相逢,可一笑泯恩仇,可相交淡如水,凭借心中大义走在一起的友情,也会作为一种意象,藏于诗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情结为何流行于古诗词文化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从古至今,“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诗词创作,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诗性品格,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逍遥洒脱,不媚于世的文人风骨与侠义精神相互融合,成为作诗之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的网络世界变得污浊,“键盘侠”产生无数戾气伤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古代诗词中的侠义精神更应该被我们借鉴和学习。刚正不阿,在被舆论和资本操纵的时代保持自我,坚信正义,是侠义精神在现代的要义。

八千里路云和月,英雄梦和儿女情,都付笑谈中。

诸位大侠,务必珍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应文《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简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