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算是冲锋枪发展的黄金时期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不同,随着“闪电战”等快速突进战术在各国陆军中的使用,在短时间内让一名步兵投放尽可能多的火力,成为衡量一款轻武器好坏优劣的重要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苏军和德军都装备了大量的冲锋枪用于步兵作战,甚至在战斗中,还出现了双方互相使用对方冲锋枪用于作战的情况。当然,由于长期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在看到圆形弹鼓、多管散热孔和木质枪托的苏制冲锋枪时,习惯性的认为这就是“波波沙”冲锋枪。
但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不仅装备了数量巨大的“波波沙”冲锋枪和“波波斯”冲锋枪,还装备了外形较为相似的“波波德”系列冲锋枪。而从“波波德”冲锋枪到“波波沙”冲锋枪再到后来的“波波斯”冲锋枪,不仅代表了苏联红军当时枪械制造技术的变迁,也代表了当时苏联红军步兵作战思想的转变。
为了让各位读者对这种变迁历史更加了解,本文今天以二战前后苏联冲锋枪的变迁史为主线,向各位读者朋友们大致介绍下苏联二战前后冲锋枪和步兵作战思想的转变。
“波波德”冲锋枪——从轻机枪向冲锋枪过渡的入门之作“波波德”冲锋枪的设计者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大师捷格加廖夫,喜欢枪战类游戏的读者朋友们肯定对它的另外一款设计——DP-27/28轻机枪有很深的印象。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苏联红军开始为自己的步兵招标新一代冲锋枪,而捷格加廖夫也随即拿出了自己的设计。
不过,捷格加廖夫显然理解错了苏联红军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直接以DP-27/28轻机枪结构为基础,造出了小一号的轻机枪,弹种换成了7.62X25毫米的手枪弹,并以PPD-29的名义提交给了苏联红军。这种结构复杂、造价偏贵且使用起来并不顺手的产品自然不被苏联红军所接受。
苏联红军虽然中途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对于冲锋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还是很认可的。不过在上世纪20年代,苏联国内形势一片糟,一直到20年代末才打算研究一款制式化的冲锋枪。换言之,苏联红军想要一把苏联版的伯格曼冲锋枪。
领会到苏军真实需求的捷格加廖夫,终于开始更改设计,基于德制伯格曼冲锋枪,拿出了自己的PPD-34冲锋枪。和德国的伯格曼冲锋枪一样,PPD-34型冲锋枪同样采用自由枪机式设计,只不过把横插的弹匣改成了竖插,对于伯格曼冲锋枪的模仿痕迹很明显。
PPD-34冲锋枪探路的意味很浓厚,因此产量并不多。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PPD-34的25发弹匣火力持续性实在是太差,如果是连发射击,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把弹药打光。所以捷格加廖夫很快又推出了改进型的PDD-38型冲锋枪,外观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了71发的圆形弹鼓,且弹鼓是直接插在护木上的。
直到此时,苏军对冲锋枪的认识还停留在有无的问题上,并没有将冲锋枪推广至全军使用的打算,只有包括内务部等少数单位装备了PPD-34/38型冲锋枪。随后,装备这两款冲锋枪的苏军迎来了残酷的苏芬战争。
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军队装备的索米冲锋枪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面对索米冲锋枪的火力,大部分只装备栓动步枪的苏军,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反击火力。在当时苏联领导层的直接过问下,捷格加廖夫参照缴获的索米冲锋枪,拿出了PPD-40冲锋枪。
PPD-40冲锋枪不再设置弹匣井,而是直接将圆形弹鼓安装到冲锋枪的供弹口上,射速也全面提升,提升到了1000发/分钟的水平。同时,PPD-40冲锋枪的扳机前还设有快慢机,可以切换成单发进行精确射击,也可以设置成连发用于火力覆盖。
此时,PPD冲锋枪才算是满足了苏军的使用需求。从PPD-34到PPD-40,捷格加廖夫将苏军带入了密集火力时代,苏军步兵的支援火力,终于不再只有轻重机枪,战场火力密度得到极大提升,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从“波波德”到“波波沙”——向全面战争做转变苏军对PPD-40冲锋枪的性能较为满意,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都在有条不紊的生产“波波德”冲锋枪。不过,惨烈的苏德战争,很快打碎了“波波德”冲锋枪进一步发展的美梦。
“波波德”冲锋枪的机件基本上都是通过削铣完成的,通俗地讲,就是拿一整块毛坯,用加工刀具将毛坯多余的部分削掉,不仅原材料浪费比较严重、生产速度慢,而且造价也偏贵。
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经历了数场大溃败,伴随着大量战斗兵员损失的,还有大量武器装备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速度慢、浪费严重且贵的“波波德”冲锋枪,已经不能满足苏军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需要,被后来者替换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顶替“波波德”冲锋枪的“波波沙”冲锋枪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全面战争而设计的,“波波沙”冲锋枪大量使用冲压工艺制造,全枪零部件从PPD-40的95个减少到87个。比较有意思的是,“波波沙”冲锋枪的枪管直接取自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把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截成两段,然后再加工出击发子弹所需的膛室,就制成了两支“波波沙”冲锋枪的枪管。
“波波沙”冲锋枪同样注重战场维护问题,其机匣通过铰链连接,在战场上可以直接进行不完全分解,并进行相应的清洁。这一点和后来美国的AR-15突击步枪的铰接式机匣设计思路很接近,十分适合战场快速排障和维护。
关于“波波沙”冲锋枪争议较大的应该就是其供弹具,首先,国内声称苏联领导层当时要求要比芬兰的“索米”冲锋枪多一发子弹,所以“波波沙”冲锋枪设计了71发的弹鼓。但实际上从PPD-40开始苏军就已经使用了71发弹鼓,目前并没有官方资料可以证明这种观点,所以应该是谣传。
其次是弹鼓稳定性的问题,早期的弹鼓确实出现装弹量较多时,会出现卡壳的问题,后来改进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其设计的35发弹匣并不是专门用来替代71弹鼓的,而是两者互相搭配使用,不存在35发弹匣就比71发弹鼓要好的情况。
从“波波德”冲锋枪到“波波沙”冲锋枪,苏军最终成功过渡到了全面战争时代,“波波沙”冲锋枪,也成为二战苏军的经典象征之一。
总结——全面战争时代延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波波沙”冲锋枪被性能更好的AK-47突击步枪所取代,但是AK-47突击步枪仍然继承了“波波沙”冲锋枪全面战争的设计思路。从这点上来说,“波波沙”冲锋枪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延续。
至于是武器推动了作战理念的变化,还是作战理念催生了武器的改进,这并不重要。因为武器装备和作战装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谁先谁后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两者都会伴随着对方一起发生变化。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