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一
1927年9月,南下广东的南昌起义队伍在潮汕地区失败。粟裕所在部队在饶平与朱德率领的部队会合,然后一同向西北方向转移。10月27日,朱德在武平县率领部队,打退了敌人两个团的进攻,随后命令粟裕所在部队拿下武平城西门外的山坡,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当时,粟裕还是一名班长。在阻击敌人的过程中,一颗子弹擦着他右耳上侧的皮肉飞过。当时粟裕感觉“脑袋一震”,就晕倒在地。不久,粟裕所在部队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准备撤离阵地。但粟裕的排长发现粟裕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以为粟裕已经牺牲了,决定立即撤离。
处在昏迷状态的粟裕,依稀听到排长走时说了一句话:“粟裕,我不能管你了!”
粟裕很想告诉排长自己没死,不要丢下自己,但他的嘴巴怎么也张不开,整个身体都不能动弹。部队撤离之后,粟裕逐渐清醒,想追上部队,可是浑身无力,站不起来。
粟裕无法站起,就顺着山坡滚了下去,然后艰难地爬到了路边,结果掉进了路边的水田中。幸运的是,此时刚好有几名起义军的战士经过,他们听见粟裕呼救后,立即将粟裕拉出了水田,还处理了粟裕身上的伤口。
在几名战士的帮助下,粟裕最终成功追上了部队,这是粟裕第一次死里逃生。
在游击战争期间,粟裕担任挺进师师长和闽浙军区司令员。他率领部队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插入了蒋氏的心腹地带。西安事变爆发后,虽然迫使蒋氏接受了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条件,但蒋氏为了铲除南方游击根据地,依然在加紧“围剿”。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氏聚集6个师、2个独立旅以及地方保安团共43个团的兵力,对浙南游击根据地展开了疯狂围剿。蒋军采取从外围向中心逼进的战略,企图将游击队伍全歼于浙东南一带。
在敌人拉网式的进攻下,粟裕采取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打法。通俗地说,就是“你要我的山头,我要你的后方”。粟裕将作战单位从几百人一队分成几人一队,在广大地区与敌作战,让敌人的网状包围形同虚设。
挺进师与上级沟通全靠一部电台,但这部电台被敌人击毁了。上级眼看浙南根据地区域战火纷飞,却无法得知粟裕的情况。为了找到粟裕,动用了一切能够想到的办法,但一直没有粟裕的消息。
上级一度以为,粟裕可能已经牺牲,还将粟裕列入了烈士名单,在1937年5月,在陕北召开的大会上,粟裕出现在张闻天宣布悼念的烈士名单中。这份名单,李大钊排第一,粟裕排第三十四。
同年9月,粟裕得知合作抗日的消息后,立即与浙江遂昌的蒋军谈判,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粟裕随后将部队安置在浙江平阳,成立了“闽浙边抗日游击队总队”,粟裕担任总队司令员。
新四军方面得知粟裕的消息后,立即将情况报告了延安。直到此时,上级才知道粟裕尚在。
两次“死而复生”的粟裕,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不少人对粟裕授大将而抱不平,认为粟裕战功赫赫,应该评元帅。
当时授元帅的主要依据,是资历、威望、战功等,有一个基本的授衔原则,是正兵团级原则上评上将,个别可评中将或大将;副兵团级原则上评中将,个别可评上将或少将。粟裕当时的级别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还要高两级。所以粟裕当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而应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
但按照元帅的授予条件,粟裕显然又有条件达不到。元帅评选的标准为: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元帅军衔。具体的硬杠杠,主要包括5条:
1,红军时期主要根据地的领导人和创始人。粟裕不是,南昌起义,他还是班长。
2,长征时期各主力方面军的主要指挥员。粟裕不是,当时他是红七军团参谋长,参谋长和军团长,是有重要区别的。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师长政委和新四军军一级指挥员。粟裕不是,他只是新四军一师的师长。
4,解放战争时期五大野战军的主要领导和负责人。粟裕是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有这个“代”字,区别也很大。
5,1955年授衔时,粟裕不是国防委员会委员。
虽然粟裕以上5个条件达不到,但毛、周、朱等对其战功印象深刻,评价很高。李银桥曾回忆,在讨论将领授衔的小范围会议上,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不知道华东粟裕呢!”
党外人士邵力子在一份材料中,也建议“粟裕应该评元帅”。有人将此作为喜讯转告粟裕,粟裕道: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粟裕将军如此表态,既是一种自谦,也是出于对众多老帅的尊敬,是对自己资历、战功、级别的清醒认识,更反映出将军宽广的胸怀和境界,让人感动钦佩。毛主席感叹:
“难得粟裕!壮哉粟裕!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这比起某些人,可要强上千百倍!”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