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老电影《地雷战》,取材于胶东的抗日故事,真

时间:2020-08-26 16:5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声明: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必究。可直接封号的哦。上一节说到野敖连长傅希堂壮烈牺牲,昌邑独立营损失很大,鲁东军区给予了

声明: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必究。可直接封号的哦。

老电影《地雷战》,取材于胶东的抗日故事,真实事件更加惊险刺激

上一节说到野敖连长傅希堂壮烈牺牲,昌邑独立营损失很大,鲁东军区给予了一定的支持,队伍才逐渐稳定下来,经过一阵时间的发展,队伍壮大起来了。

随着抗日武装的壮大,需要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部队,频繁战斗的弹药消耗也要补充,单靠上级调拨和从敌人手里缴获,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宫愚公向县委提出自力更生办军工厂,修理武器,制造弹药。经上级批准,昌邑县枪弹修造厂在七区新宅子村(现改为新兴村)成立,该厂属县武装委员会直接领导,由陈方长担任厂长,有技工和管理人员70多人。主要生产设备是上级军区给的,一台化铁炉和三套地雷、手榴弹模具和部分维修工具。刚开始,军工厂只能进行简单的枪支维修,后来,通过派人到上级军工厂培训和军分区派技师进行指导,增加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

宫愚公从别的地方弄来一些地雷的样品,交给了军工厂的厂长陈方长。经过几次实验,终于制造出了几颗地雷,可是爆炸的效果不太好。为了增加地雷的爆炸力,宫愚公带着一支队伍到海边的盐碱滩上,从沙地上收集盐硝,又通过情报小组的几条线,花钱买来一些硫磺,还有大量的鞭炮。

军工厂用鞭炮的黑火药,加硫磺和盐硝,还有木炭,重新调整了配方,终于制造出了宫愚公所渴望的地雷。

有了地雷,那就找地方好好用一用,前几次袭击敌人,有干部就提出来用地雷,由于当时制作地雷的技术不成熟,主要靠拉发,最危险就行地雷埋下之后,如何安全地挂上拉线。宫愚公生怕战士们操作失误,炸到百姓或者战士,便集中一些精干力量,练习和培训了好几天,达到了安全使用地雷的技术,战士们非常羡慕那些脖子上挂着两颗地雷的同志,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地雷手。

不久,县大队侦知徐家庄据点之敌将趁中秋节,出动一个中队的伪军到白塔村抢掠财物,当即决定由宫愚公、郑翰林率一个加强排(40多人),连夜由三区高庄村赶到白塔村伏击敌人。

郑翰林是地雷培训班的班长,早想着要用地雷狠狠地炸一炸敌人。他看好了地形,在伪军们的必经之路上,每隔十米路,连续埋下了四个地雷。在埋地雷的时候,他让战士们在边上观看,现场讲解埋地雷的步骤。

老电影《地雷战》,取材于胶东的抗日故事,真实事件更加惊险刺激

埋好雷,挂上弦,沿着埋地雷的地点,往边上刨出一道浅沟,那是用来埋拉绳的。用浮土将地雷和拉绳盖住,就算埋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手拽着拉绳,躲在路边的芦苇丛中,等着伪军们的到来。

由于地雷手距离敌人很近,容易被敌人发现,非常危险,所以郑翰林没有让别的战士替代,而是自己拉着四根绳子。宫愚公担心郑翰林的危险,安排了两个枪法好的战士埋伏在郑翰林的身后,准备随时接应。另外他又利用在胶东军区学到的隐藏技术,找了一些芦苇叶子,给郑翰林浑身上下都做了巧妙伪装。就算走到面前,也很难发现。

早饭后,伪军荷枪实气势汹汹向白塔村开进,当走到地雷区的时候,郑翰林一拉线,三颗地雷同时爆炸,数名伪军当场毙命,其余的伪军被地雷的爆炸声吓坏了,还以为八路军有了新式的大炮,一个个吓得抱头鼠窜。

郑翰林拉了四根线,却只爆炸了三个,他也觉得很奇怪,从藏身处出来一看,原来其中一根线被伪军踩住了,他用力一拉,线断了,所以地雷没炸。

老电影《地雷战》,取材于胶东的抗日故事,真实事件更加惊险刺激

石匠们再制作石头地雷

伪军逃出老远之后,一见没有听到枪声,就壮着胆子又过来了,几个眼尖的伪军正好看到郑翰林蹲在路上检查地雷,于是举枪向他瞄准。

宫愚公看得真切,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开火,那几个最前面的伪军顿时报了销。伪军遭受伏击后,不甘心失败,撤至白塔村外的一条壕沟上,架起了日本人给他们的小炮,企图炮轰抗日队伍。宫愚公见敌人使用小炮,他心知小炮的厉害,为避免伤亡,紧急下令队伍后撤。不料由于伪军的炮手在惊恐之中操作失误,炮弹未发先炸,有五六名伪军炸死或炸伤。出事后,伪军乱了阵脚,仓惶逃回据点。

这一次战斗,抗日队伍缴获战马两匹,步枪10余支。最为重要的是,让地雷发挥了优势。战士们对地雷有了新的认识,也看到了地雷的威力。于是流传着一句抗日民谣:地雷原是铁疙瘩,道路中间浅浅埋,遇上鬼子和伪军,轻轻一拉上了天。

徐家庄据点之敌在白塔被伏击后很恼火,战况上报到城里的日军,日军计划组织人马,到龙池一带进行报复性“扫荡”。几天后,宫愚公得知敌人次日出动,由于这次日伪军人数众多,宫愚公、罗平等领导同志决定组织县大队、县武工队、九区中队和马渠、龙池、白塔等村的民兵,准备联合打击敌人。当晚,县大队一连埋伏在龙池村南门里,其余兵力部署在白塔村一带,选择有利地形设下埋伏,对外封锁消息。

鉴于上次使用地雷的战果,抗日队伍这次加大了地雷的使用量,派出几拨埋雷小组,分别在日伪军可能经过的道路上埋雷。宫愚公对埋雷小组讲了机动作战的原则:一旦地雷爆炸,务必在敌人恐慌的时候选择撤离,绝对不能恋战。

埋地雷的目的,除了有效杀伤敌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震慑敌人。

次日上午,日伪军100多人,日军在前,伪军在后,沿公路东窜至龙池村东,进了抗日队伍的雷区,随着几声巨响,走在最前面的几个日军飞上了天,连鬼子军官的坐骑也受伤倒地。

走在队伍后面的伪军队长,上前向鬼子军官报告说,一定是碰到了土八路的地雷,那东西埋在地下,根本看不见,一走过去就炸了。


老电影《地雷战》,取材于胶东的抗日故事,真实事件更加惊险刺激

日军指挥官也见识到了土八路地雷的厉害,吩咐抬起那几具尸体,不敢再从大路上走了,绕向龙池南门外,妄图从地头转进去。眼看着狡猾的日伪军绕过了埋好的地雷区,就要冲进庄内,宫愚公当机立断,命令埋伏在地头沟渠里的县大队战士和民兵一齐向敌人开火,随着他的枪响,密集的子弹射向敌人,打完几排枪之后,战士们拿出了自家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扯开拉线扔向敌人,一颗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

这种土窑制造出来的手榴弹,由于装药不均匀,加上工艺简单的缘故,所以爆炸后形不成扇形的爆炸面,几乎没有什么杀伤力,但是巨大的爆炸声,还是把日伪军吓得半死。

日伪军遭到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一时间辨不清有多少八路军开枪,仓皇向村西奔逃,跑了一段路之后,伪军丢开日军退至村西北。这时,宫愚公率埋伏在白塔村的战士立即出击。日伪军受到前后夹击,有的当场毙命,有的盲目还击,多数的不战而逃。更为奇怪的是,日伪军担心路上有地雷,所以不敢朝路上逃走,宁可溜到地里去。由于刚下过雨,地里土地湿软,日军的大皮靴一踩一个坑,有的竟陷进去走不出来了。此次战斗,毙敌20多人,活捉了青山、龙达、岗森等3名日军。

在如何处置三名日军战俘的问题上,县里的几个领导专门开了一个会,最后讨论出了结果,和以前那样,送到胶东军区去。正好,从寿光清河军分区那边传来消息,说有一批学员要从“渤海走廊”前往胶东抗日战场。李力超亲自带队,连夜押着那三名日军战俘,去接应那批学员。

令李力超意外的是,这批所谓的学员,年纪最轻的都三十出头,一个个都是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在这里,他还见到了久仰的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还有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萍。许世友听了李力超的汇报,笑呵呵地说:“想不到你们一场小小的战斗,就抓获了三个俘虏,很好,很好!只要这样打下去,渤海走廊这条线就断不了!”

李力超一个立正,敬礼说:“报告司令员,俺以党员的人格,一定保证渤海走廊的畅通!”

许世友也知道昌潍地区的敌我形势非常严峻,他听了李力超的话,笑着说:“不要蛮干,要游着击,把敌人拖累拖垮,或者堵在据点里出不来,就算成功了!”

司令员的几句话如醍醐灌顶,李力超顿时明白过来,连忙点头:“俺一定牢记司令员的教诲!”

当晚,学员队在瓦城驻扎。李力超想要通知宫愚公,把昌邑所有的武装力量调过来保护司令员,可是转念一想,一旦被敌人察觉情况,司令员反而不安全。

吃晚饭的时候,是在孙传普家里吃的,孙传普虽然不认识司令员,可是他也看出来了,那个方脸的大汉,一定是个大官,连李营长说话的时候,都毕恭毕敬的。他急忙吩咐妻子杀了一只鸡,亲自炖了给送进去。

李力超知道司令员爱喝酒,拿出两块大洋给孙传普去买酒,等孙传普把酒买了回来,才知道学员队刚刚走了。桌子上那盆冒着热气的炖鸡根本没动,旁边还有几个大洋。原来从龙池方向的观察哨传来消息,说发现了一队日伪军正向这边移动。为以防万一,队伍立即离开瓦城,朝下营方向而去。

老电影《地雷战》,取材于胶东的抗日故事,真实事件更加惊险刺激

许世友将军

这批老学员在下营住了一晚,于次日傍晚出发,沿着“渤海走廊”一路往东,两天后到达了胶东军区所在的大泽山抗日根据地。

李力超被调往寿潍县大队任职后,上级派何凤池接任李力超的职务。鉴于昌邑的抗日形势严峻,上级拨给昌邑的抗日队伍三挺机枪和一批子弹,壮大了队伍的装备。

却说徐家庄据点的日军,对龙池战斗中只顾自己逃跑的伪军杨步敏中队极为不满,伪警备大队速将其调走,将董孟祚中队调到徐家庄据点。日伪军调整兵力后,准备洗劫龙池,进行报复。

县独立营通过情报组的情报,得知日伪军要再次血洗龙池的消息,于是制定方案,相机再次打击日伪军。

这期间,兵工厂的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制作出了新式地雷,这种新式地雷其实就是压发雷,埋下去后开启压发装置,只要上面增加了重量,地雷就会爆炸。

这种地雷的好处就在于不需要用绳子拉,降低了地雷手的危险,缺点就是一旦敌人踩不上,地雷就不会炸。

但是郑翰林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居然在拉雷和压发雷的基础上,整合出了一套连续爆炸的新招。那就是在压发雷上,铺上两块薄木板,增加踩踏的几率,然后与其他地雷用线组链接起来,形成连环雷,只要有一颗爆炸,其他的都会爆炸。

地雷大显神威的时刻到来了。

同年10月的一天,县独立营在知敌人于第二天行动后,由副营长罗平率领一连,宫愚公率领二连,连夜分别在龙池村和白塔村设伏。由于县独立营纪律严明,群众积极配合,严密封锁消息,敌人没有发现破绽。

地雷小组分批行动,在敌人有可能经过的道路上埋雷。

但是狡猾的敌人接受前几次遭伏击的教训,将行动时间由上午在下午,不走大路专门走小径,而且从地头走,这样就完全绕过了几个埋好的地雷区。其中一个埋雷小组在进村的一条小路上埋了雷,日伪军正要从那条路上走,不料从村里跑出来一匹受惊的骡马,骡马踩着了地雷,惊天的爆炸声中,日伪军也吓出了一声冷汗。

日军指挥官当即改变进攻方式,由集中行动改为分散进攻。时近下午三点,日伪军扑向龙池村,未敢直入村内先占了东门和北门,然后由伪军进村。

敌情发生了变化,罗平和宫愚公立即改变思路,发起了反击的信号。埋伏在村中独立营一连,立刻兵分两路,一路以兵力佯攻东门之敌,一路痛击进村伪军。进村的伪军遭到县独立营迎头痛击后,急忙撤至村北面一个干涸的里进行抵抗,掩护未进村的日军撤离龙池。这时,宫愚公率领二连从白塔村杀出,包抄顽抗的伪军。随着一声声“缴枪不杀”的喊声,伪军见腹背夹击,欲战不能,欲退无路,便乖乖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此次战斗不到半个小时,毙伤和俘虏伪军中队长董孟祚以下官兵80多人,缴获“五五”小炮一门,机枪一挺,长短枪80余支,抗日队伍仅仅三人受伤。

此次作战,地雷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并没有发挥最大的威力。宫愚公召集埋雷小组的同志们,对地雷作战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在会上,同志们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好点子。

针对于日伪军对地雷的惧怕和应对策略,独立营和县领导开了一个会,商议出了一系列利用地雷对付敌人的措施,要让敌人恐“雷”,寸步不敢离开据点。

地雷经过改装,安全性能更加高,随便一个人都能安放。而且安放的地点带着很大的灵活性,只要是日伪军可能出现的地方,都给埋上。当时抗战队伍中流传着一首抗日小调“地雷好,地雷妙,大路小路全埋到,河沟里,地头上,炸得鬼子呱呱叫,不见伪军不埋雷,不见鬼子不挂弦,鬼子伪军有胆来,轰的一声全炸掉”。(建国后,经典电影《地雷战》,就是根据胶东的真实实例改编的)

日伪军为了对付八路的地雷,那是伤透了脑筋。

七月,昌邑县大队再改称昌邑独立营,为地方武装基干力量。8月,实行地方党委一元化领导,何风池同志任昌邑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县委书记刁一民兼任独立营政委,罗平任副营长,宫愚公任副政委,李良辰任政治特派员,王毅生任对敌军工作股长。何县长、刁政委以地方工作为主,经常不随独立营活动。部队的行动与作战仍由宫愚公和罗平负责。

1943年冬,昌邑独立营的连队干部进行了部分调整。朱福修任一连连长,褚方普任一连指导员;副连长仍是吴荣德,副指导员是冠永德。二连连长仍是郑汉林,张建武任指导员;副连长和副指导员仍分别由王邦松和林玉辉担任。刘更生指导员调营部担任政治协理员。此时,上级通知,昌邑独立营一连准备升级为军分区直属第四连,暂时不离开昌邑,逐步机动到潍县、寿光作战,然后再回昌邑。潍县县大队一中队准备升级为军分区直属第三连。

鲁东一带的日伪军仍不断进行扫荡,在汉奸的带路下,出其不意地扫荡村子,抓走革命同志和群众,渤海行署公安局长李震和临淄县长李铁锋等人,在胶东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日伪军抓走,关押在昌邑和潍县的牢房中,所幸他们的身份没有暴露,组织上多番营救,均未成功。就在组织上计划进一步营救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欲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请打开下面的专栏链接,看更多的胶东抗战纪实故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