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出了武装反抗国民政府的第一枪。 除了南昌之外,在中国的很多其他地方,也爆发了各种武装起义,他们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华夏大地,并且为最后的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就是黄麻起义。
参与的年轻人涌现了25位开国将军,受到影响的将军达到百人之多,而这次起义的总指挥,就是年仅21岁的潘忠汝。
立志投身革命1906年,潘忠汝出生在湖北黄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幼时起,他便酷爱武术,积极练习,强身健体。 18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中学,这所学校是由董必武、张国恩等人在武昌涵三宫创立,是当时湘鄂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阵地。
待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学校的氛围更加先进,当时一些描写马列主义的进步刊物,如《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内容在学校广为流传,学校也成为湖北地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的摇篮。
在如此环境影响下,潘忠汝的内心也充满了对于革命的向往,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成为了学校的活跃分子。 革命之火已经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正在遵循着内心的期望,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1926年,潘忠汝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校的经历让他即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成长了自我,成为了武汉地区人民革命的中坚力量。 1927年,他被派到黄安任县公安局军事教练。
在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他带领公安局部分人员和枪支加入黄安县农民自卫军,担任大队长的职务,率部在附近运动,主攻地主民团和反动红枪会。在那个追求民主革命自由的年代,潘忠汝以如此稚龄就担负重任,他也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将革命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英勇领导起义潘忠汝在黄安县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的同时,临近的麻城县却遭遇了一些麻烦。一群国民党残余分子妄图拉拢当地的民兵组织,诱骗他们叛变革命,在得知此消息后,潘忠汝立马带领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前去平叛,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他也因此成为了黄安县和麻城县的革命带头人。
当时的湖北地区长期被国民党势力占据,潘忠汝领导的这两支农民自卫队是当地仅有的革命力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让革命的火种洒遍荆楚大地。
1927年,黄麻特委召开会议,决心举行黄麻起义,武装夺取黄安县城,并以此作为当地革命的根据地。
会议按照湖北省委的指示,成立黄麻起义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任总指挥,此时的他,才21岁。 他们决定在11月13日发起总攻,行动口令就叫:“暴动,夺取黄安城。”
在他的带领下,起义军浩浩荡荡数万人向黄安县城进发,在城内群众的配合下,他们一举歼灭了各种守城的反动势力,顺利占领了县政府和县警备区驻地,完成了夺取黄安的壮举。他们砸开监狱的大门,将被无辜关押的士放了出来,一起参加战斗。
当天色渐亮时,他们把一面鲜红的旗帜插在了黄安县的城墙上,这仿佛是冲破黑暗的黎明,给饱受战乱的人民带去了新生的希望。 他们安排得十分到位,城内秩序井井有条,人民生产和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虽然只是一支农民队伍,不过他们夺取县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依靠自己的双手,从敌人的手中夺回政权。
黄安县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打遍大别山,打遍全中国,让工人、农民的力量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他们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在打下黄安县后,继续向其他地区进发。
掩护战友牺牲在夺取黄安县的两个星期后,潘忠汝又带着他的队伍出发了。 他们这次的目标是安南地区,开辟南乡工作,先后给桃花、八里湾、尹家湾、河口等地的反动民团和红枪会以沉重打击。黄麻起义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急忙组织反扑。
12月,国民党反动派决定派遣一个师疯狂围剿,誓要夺回黄麻县。胜利的果实当然就不能这么轻易拱手相让。
潘忠汝率领部队顽强抵抗,但是由于人数差距过于悬殊,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他决定实施突围,待日后卷土重来。
由于敌众我寡,潘忠汝身先士卒掩护部队撤退,当突围至城门口时,敌人用火炮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压制,企图将他们消灭在城内,但是英勇的战士没有退却,潘忠汝一手拿着大刀,一手紧握着枪杆子,率领大家浴血奋战,将一批又一批的战士送出了城。
战斗一直从夜里打到了次日凌晨,潘忠汝已经先后六次杀进城门,掩护大家撤离,就在他第七次离开城门的时候,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先后击中了大腿和身体,腹背均中弹的他依然坐着指挥战斗,继续向敌人射击,鼓励战士们坚持下去,但是由于伤势过重,在被战友们抬出城后壮烈牺牲,他的生命停止在了第21年。
我们感慨于一位少年英雄的离去,若是他可以继续革命事业,取得的成就将是不可限量的。他的队员们继承了潘忠汝的意志,一直坚持奋战在革命的一线队伍里。 他所带领的这支农民军,后来涌现出了2位开国大将,5位开国上将。
一个好的领路人是多么重要,他们就是黑暗下的那股明灯,擦出了耀眼的火花,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让濒临绝望的人们,借着那耀眼的火花,抓住了那条绳索,攀向新的高峰。
我们现在能够拥有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都是革命先辈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的。 每当我们回望历史,看着这一个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名字,内心都会虔诚地说一句:“英雄,请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