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岳飞朱仙镇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十二道金牌的背

时间:2020-06-18 17:53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晚霞映红了天际,给山川河流抹上了一层血色。他呆望着这浑然一体的天地,耳畔仿佛飘荡起了如泣如诉的旋律,一贯的雄豪自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满
岳飞朱仙镇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十二道金牌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真相

晚霞映红了天际,给山川河流抹上了一层血色。他呆望着这浑然一体的天地,耳畔仿佛飘荡起了如泣如诉的旋律,一贯的雄豪自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满腹的彷徨失落。

“大帅,不能退兵啊!”一名副将难以忍受这沉闷的死寂,不由得脱口而出。

“一旦班师,河东河南的义军便孤立无援啊!”其他将官也慷慨附和。

眼睛有些火辣辣地痛,痛得他不得不闭上双目。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一泓清泪顺着面庞流下。他如何不懂得将士们的心思,可面对着催命符一般的圣旨,他又真的能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么?”

“号令全军,班师鄂州罢!”

同关羽、文天祥等忠臣名将一样,千年以来,中兴抗金岳大帅的光辉形象可谓深入人心。由于太过耳熟能详,我们反而不会去穷究其生平事迹的细节真伪。打造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大胜铁浮屠、收复中原河山,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冤死于风波亭……演义和民间故事,描绘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而无论是岳云、张宪这些副将,还是高宗、秦桧等反派,也通通成了后人心中脸谱化的形象。可我们也许应该画个问号:这些雄壮或悲情的一幕幕,当真是发生在九百年前华夏大地上的历史吗?岳飞在节节胜利时的班师,真的是源于十二道金牌的催逼吗?

想要解答这个谜题,还要从宋军朱仙镇大捷说起。

岳飞朱仙镇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十二道金牌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真相

01

一场被夸大的胜利

南宋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亲率精骑一万五千直扑岳家军的大本营郾城,企图将岳飞的“指挥部”一举荡平。岳飞号令士兵持白刃,“上砍敌兵,下砍马足”,大破女真的重甲骑兵,取得了郾城大捷

面对败绩,兀术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骑兵)胜,今已矣”,但这位不甘心的统帅还是迅速集结了十余万军队攻打颖昌。面对卷土重来的敌军,岳飞仅以八百背嵬军与之决战,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将金兵砍瓜切菜般消灭得干净,甚至“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只得狼狈溃逃。

这便是宋金战争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朱仙镇大捷”。此战岳飞仅用数百人,便歼灭金军十万主力,收复汴京指日可待。但也正是这场辉煌的胜利,促使高宗下决心召岳飞火速班师。

那么这次大捷是否可信呢?

可疑点一:朱仙镇大捷的出处见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金佗稡编》。生活在宋宁宗年间的岳珂,因痛恨祖父被秦桧等奸臣陷害,著书为之辩冤,也为南宋初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既然是为了昭雪先人,难免言辞间会有夸大之处。反观岳飞本人的《中兴十三处战功录》等捷报奏折中,并无朱仙镇战役的任何记录,这便令其真实性打了折扣。

可疑点二:朱仙镇距离汴京近在咫尺,金兀术不将主力屯驻大城,却选择朱仙镇这样一座无险可守的小城。倘若溃败,则汴京也成了空城一座,如此布防,不合常理。

可疑点三:即便金军十万主力真的在朱仙镇,即便背嵬军真的以一当十,可区区数百人便将当时正处于战力巅峰的女真大军杀得丢盔弃甲,简直就是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的桥段。当然,以如此悬殊的差距破敌的事迹,还是有其他先例作为参考的:唐初李靖率三千骑兵夜袭突厥大营,杀得颉利可汗携公主远遁。可李靖采用的是夜间突击,令猝不及防的敌军无法摸清唐军的虚实。而朱仙镇之战是大白天的两军正面交战,岳家男儿真的如此神勇,轻松摆平百倍于己的大军?

综合这些可疑点,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朱仙镇大捷,极有可能只是岳家军在汴京外围针对金军小股部队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作战。后人为了树立岳飞光辉的形象,而在文字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那么如果朱仙镇之战的意义并非如此重大,十二道金牌的传说是否另有隐情呢?

岳飞朱仙镇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十二道金牌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真相

02

金牌真的能召回岳飞吗

所谓金牌,其实是一种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将木头做成条状,长约一尺,涂上朱红油漆,并在上面篆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八个黄金大字。所谓“不得入铺”,意为金牌邮件进行传递时,不得在驿站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传递,从而大大提升信息的传递速度。金牌制度始于北宋元丰六年,往往由内侍省派人递送,十二道金牌,自然是命令万分紧急重要的旨意了。

高宗为何要召回岳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从“迎回徽钦二圣”给皇帝添堵,到惧怕岳家军拥兵自重,再到劝立储而遭猜忌。但我个人认为,高宗这诸般猜疑,都是以岳飞真能够直捣黄龙,而后做个“得胜还朝大将军”逼自己退位为蓝本。事实上,高宗很可能根本就不相信任何一个将领能够收复故土,甚至彻底将金人赶出中原。在端坐龙榻的赵构眼中,这些大大小小的胜利无非是日后与女真讲和时可以讨价还价的资本。至于什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过是秉持着一个浪漫的幻想,而做的一笔极为烧钱的买卖罢了。这种“见好就收,徐图和议”的心理,恐怕是高宗一切匪夷所思举动的重要诱因。

那么以金牌召回前线大将,赵构难道不担心逼反岳飞吗?

事实上,早在郾城大捷之前,秦桧等主和派就已经在谋划撤军了。他们命令张俊从亳州退到寿春;驻屯顺昌的刘锜远调江南太平州;而韩世忠则稳守淮东,不得擅离半步。如此一来,岳飞便落入了孤军无援的境地。当真要不听号令,执意进军,则面临着金宋南北夹击的窘境。布好了这些棋子,秦桧又串通杨沂中和谏官罗汝楫等向高宗上疏,称“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高宗自是顺水推舟,将不得不退兵的岳飞召了回来。

可见,十二道金牌这种夸张的催命符,也许是出自史家的虚构;但赵构君臣合力布局,摧毁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岳飞朱仙镇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十二道金牌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真相

03

风波亭中的千古奇冤

心灰意冷的岳帅班师回朝后,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他再三恳请朝廷除去自己的军职,解甲归田。出人意料的是,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可见,高宗并不担心岳飞会拥兵自重、功高震主。

那么,是什么令岳飞走上了一条必死之路呢?

冬去春来,到了绍兴十一年。跟南宋打了十几年的仗,金国意识到双方已经进入了长期的“战略相持”阶段,短时间内谁都无法吞并对方,于是南北和议便提上了日程。宋高宗自是喜出望外,而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则写明了“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的条件。

杀掉岳飞,是为了表达宋金“长久和平”的决心。

同年四月,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任职。很快,岳飞又遭到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岳飞援淮西时曾“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到了八月,岳飞已是无兵无权,回到了江州庐山的旧居赋闲。

但秦桧等人却不打算就此罢手,他们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令王贵等部将指认张宪谋反。张宪自寒微时便追随岳飞,凭战功从普通军校一直做到阆州观察使,是岳飞的嫡系。王贵等人称:岳飞之子岳云写信给张宪,帮助父亲夺回兵权。可无论严刑拷打还是钱权利诱,都没法让张宪吐出半个字。无奈之下,秦桧等只得造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收捕大理寺,缢杀风波亭。

岳武穆一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不是他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被勒令撤军,致使刚刚收复的河山再度沦陷敌手;而是无论胜利、撤军乃至他的冤死,都被高宗君臣作为苟和偏安的筹码。但即便如此,岳帅依然为了“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梦想不断向前,哪怕只有零星的希望,也值得自己粉身碎骨去争取、去打拼,这大概才是他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保留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吧?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琴剑霜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