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1899年的"伦敦"号油画
在1898年的建造计划中,皇家海军决定增建三艘战列舰以对抗沙俄海军的建造计划;这些战列舰成为"伦敦"级的首批次。她们为了尽快建造,应对沙俄的新式战舰,所以在设计上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可畏"级来开展的。而当时正在设计的新方案——"邓肯"级,可能会被推迟,以允许设计人员继续对她们进行相关改进。"伦敦"级和"可畏"级的相似性,使一些历史学家,如托尼·吉本斯,把她们称为"可畏"级的一个批次,虽然她们通常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伦敦"级和"可畏"级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较薄的甲板装甲,舰首两侧的装甲防护,以及装甲布局中的一些其他细节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较低吨位。
第二批次建造的两艘伦敦级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女王"号,她们与其他"伦敦"级完全相同,只是她们在船中部上层的露天甲板上安装了12磅炮,而且排水量较小。这两艘船是在"邓肯"级战列舰之后安排建造的,继承了"可畏"级和"伦敦"级的特点。当然,她们也是在"邓肯"级之后完成的。通常,一般认为她们也是属于"伦敦"级战列舰。但是,她们的12磅炮的安装位置不同,吨位较轻,而且比"邓肯"级更晚建造,使一些作者认为足以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可畏"级和"伦敦"级的级别——"女王"级。
最后一艘委托建造的战舰是"威尔士亲王"号,这是海军造舰总监威廉·亨利·怀特爵士全权负责设计的最后一艘战舰。她也是1895年至1904年间服役的29艘"威严"型战列舰中的最后一艘,包括"老人星"级、"可畏"级、"伦敦"级和"邓肯"级战舰,这些战舰都是"威严"级战列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改进的,并最终在"威尔士亲王"号和"女王"号那里达到顶峰。
"伦敦"级的线图
规格参数
"伦敦"级全长431英尺9英寸(131.60m),垂线间长400英尺(120m),最大舰宽为75英尺(23m),吃水深度为26英尺(7.9米)。前三艘船的标准排水量为14500长吨(14700吨),满载排水量为15700长吨(16000吨)。而"女王"和"威尔士亲王"的标准排水量为14150长吨(14380吨),满载排水量为15400长吨(15600吨)。
船上装有两根装有战斗桅楼的桅杆;每个桅杆上都装有探照灯,另外四个探照灯安装在船体前后的驾驶台上。船体被纵向舱壁分隔开,本来应该允许反向注水以抵消水下损害,但注水泵等所需的设备不足,这是许多英国前无畏型战舰设计时的典型状况。
她们的标准编制船员为714人,但在服役期间人数有所变动。一战之前,船上的人数在724-768人之间。在1908年,"女王"号成为地中海舰队的旗舰时,船员就达到了803人(包括指挥人员)。可像"庄严"号那样,在1918年成为仓库船后,舰上只剩下361人。
最初船上安装了1型无线电报机,但在1909-1910年被2型无线电报机取代。还携带有各种各样的小艇,包括各种各样的小汽艇、大汽艇、小快艇、捕鲸船、长官船、救生艇和橡皮艇。
"伦敦"号侧向开火的图片
动力系统
"伦敦"级由2台三汽缸三膨胀往复式发动机提供动力,各自驱动一个向内转动的螺旋桨。除了"女王"号使用13座巴威锅炉外,其他船只都使用20座贝尔维尔锅炉提供蒸汽。船上的锅炉被分为三个锅炉房,利用两个位于船中部的烟囱排烟。根据"可畏"级上使用贝尔维尔锅炉的负面反馈,导致"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在建造期间决定使用巴威锅炉。新锅炉需要对锅炉房进行改造,"威尔士亲王"本来应该使用新锅炉。但在作出决定时,船只的建造进度已经无法进行更换了。
"伦敦"级的额定功率为15000马力,设计最高航速18节。在海测中,所有战舰均高于设计指标,输出功率从15264至15660马力,航速达到18.04-18.4节。船上一般储存900长吨(910吨)的煤炭,最大可容纳2000长吨。这可以让她们以10节的航速,航行约5550海里。而"威尔斯亲王"号的锅炉效率低于她的姐妹们,所以她的航程只有约5400海里。
1909年的"女王"号
武器装备
"伦敦"级拥有4门12英寸(305mm)40倍径Mark9型主炮,安装在前后两个炮塔中。这些火炮安装在BVI型炮架的圆形炮座上,但"庄严"号上面的是BVII型炮架。每门主炮都配备80发炮弹。这两种类型的炮架的服役角都为-5度到13.5度。BVI型炮架安装火炮在4.5度角装弹,而BVII型则允许在任何角度装填。这些火炮的初速为每秒2562-2573英尺(781-784米/秒),能够在4800码(4400米)的射程内击穿12英寸的克虏伯装甲。在最大仰角时,射程为15300码(14000米)。
船上的副炮为12门6英寸(152mm)45倍径的Mark7型射速炮,装在主炮下方甲板的炮廓中。每门火炮备弹200发,炮口初速为2536英尺/秒(773米/秒),可以击穿2500码(2300米)处的6英寸克虏伯装甲。最大仰角为14度时,射程为12000码(11000米)。
为了抵御鱼雷艇的袭击,前三艘船装备了16门12磅速射炮,每门炮备弹300发。"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则只有14门。这5艘船还配备6门3磅炮、2门12磅野战炮和2挺机关枪。
按照当时战列舰的惯例,她们还装备了4具18英寸(460mm)的水下鱼雷管。这些鱼雷管布置在船舷两侧,每个主炮塔下方两两并排放置。
1915年的"庄严"号
装甲防护
"伦敦"级使用克虏伯装甲、哈维装甲、镍钢等多种装甲钢板提供保护。她们装甲布局比之前的有了一个渐进式改进,包括使用"邓肯"级上的方案。但她们的装甲比"邓肯"级的要厚。
舷侧装甲带的主要部分厚9英寸(229mm),尾部的横向舱壁厚9-12英寸(229-305mm)。与之前的英国战舰不同,中央装甲堡的前部一直向舰首前部延伸,虽然厚度有所减小。在主炮塔的前方,装甲带减小到7英寸(178mm),然后逐渐变细到5英寸(127mm),再减到3英寸(76mm),最后在冲角的末端厚2英寸(51mm)。
主炮塔侧面厚8-10英寸(203-254mm)厚,顶部厚2-3英寸(51-76mm)。不像早期的战舰上的弧形炮塔,"伦敦"级的主炮塔呈现扁平形。这种变化是因为采用克虏伯装甲的结果,它比哈维装甲更易制造。主炮塔安装在12英寸厚(305mm)的炮座上,炮廓中的副炮由6英寸的克虏伯装甲板提供保护,侧面和后部也有2英寸的钢板。火炮的弹药输送机由2英寸厚的装甲进行保护。前方司令塔的侧壁厚10-14英寸(254-356mm),而船尾的司令塔侧壁也有3英寸厚。船上有两层装甲甲板,分别厚1英寸和2.5英寸(25mm和64mm)。
"壁垒"号战列舰的照片
各舰简介
"伦敦"号(HMS London):1898年12月8日在朴茨茅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899年9月21日下水,1902年6月完工,1902年6月7日服役。1919年1月停止使用,1922年解体。
"壁垒"号(HMS Bulwark):1899年3月20日在德文波特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899年10月18日下水,1902年3月完工,1902年3月18日服役。1914年11月26日因内部爆炸沉没。造价997846英镑。
"庄严"号(HMS Venerable):1899年1月2日在查塔姆船厂开工建造,1899年11月2日下水,1902年11月完工,1902年11月12日服役。1918年12月停止使用,1922年解体。
"女王"号(HMS Queen):1901年3月12日在德文波特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902年3月8日下水,1904年3月完工,1904年4月7日服役。1919年11月停止使用,1921年解体。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1901年3月20日开工建造,1902年3月25日下水,1904年3月完工,1904年5月18日服役。1919年11月10日停止使用,1920年4月12日报废出售。造价1185744英镑。
1912年的"威尔士亲王"号
服役经历
"伦敦"级在一战前的服役生涯平淡无奇。"伦敦"号和"女王"号分别在1912年和1909年与商船发生碰撞,"威尔士亲王"号C32潜艇意外撞击,但没有一艘战列舰受到严重损坏。她们在这一期间,进行了多次检修,并有一些小的改装,包括改装轻武器、增加探照灯、安装改进的火控和无线电系统。"伦敦"号在1912-1913年被用于舰载航空实验。
从她们试航开始,"伦敦"级全部都在地中海舰队服役。其中,"伦敦"号,"壁垒"号,以及"庄严"号是在1902年加入舰队的。 "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于1904年加入。然后,在1907年至1909年间,陆续被召回英国。 从1907年到1908年,"伦敦"号和"壁垒"号与本土舰队一起服役。随后,和从地中海舰队归来的"庄严"号一起加入英吉利海峡舰队。 "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分别在1908年和1909年调到大西洋舰队,而"庄严"号和"伦敦"号则在1909年和1910年加入大西洋舰队。 1909年,"壁垒"号被调回本土舰队的第五战列分舰队,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2年,该级的其他战舰也陆续调到第五战列舰分舰队。 从1912年5月到1913年,"伦敦"号进入第五战列分舰队服役 ,并用于试验飞机起飞,在她的前甲板上安装了一个飞行跑道,这个跑道是从“海伯尼亚”号战列舰上拆过来的。
1914年8月,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有5艘战舰都被动员起来,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的一部分。 她们最初驻扎在英吉利海峡,并在8月份协助护送英国远征军穿越英吉利海峡。10月份,"庄严"号被派往弗兰德斯海岸,炮击德军阵地。同时,"女王"号被临时派遣去,防御谣传的德国巡洋舰的攻击。11月26日,"壁垒"号因为内部爆炸意外损毁,可能是弹药处理不当造成的。 直到1915年初,四艘在英吉利海峡的战舰才采取进一步行动。到了三月初,"庄严"号又前往弗兰德斯海岸,炮击德军阵地,一直持续到五月份。 与此同时,"伦敦"号、"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前往达达尼尔海峡,参加针对奥斯曼帝国的加里波第战役。
4月25日,三艘战列舰在安扎克湾,支援澳大利亚第三旅的登陆行动。 在登陆过程中,"伦敦"号,"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为澳新军团向内陆推进提供掩护火力,帮助镇压奥斯曼炮兵。 5月,这三艘船被重新分到第二独立分遣队,她们的任务是支持在亚得里亚海的意大利皇家海军 。 意大利海军参谋长保罗·陶内·迪·莱费尔海军上将认为,来自奥匈帝国潜艇和水雷在亚得里亚海狭窄水域的威胁非常严重,他无法积极使用舰队。 因此,他把最先进的战舰和英国战舰,都留在塔兰托,以封锁奥匈帝国。 也是在五月,"庄严"号被前往达达尼尔海峡。八月,她支持协约国军队再次进行登陆战。十月份,她进行改装。在十二月份,也调到了第二独立分遣队。
1916年末,"女王"号号被改装成一艘补给船,用于支援奥特朗托封锁线。第二年,她逐渐被解除武装,大炮被送上岸,以加强意大利北部的炮兵作战。 也是在1916年末,"伦敦"号和"庄严"号回到英国,并退役。 1917年2月,"威尔士亲王"号也被召回英国,改为一艘军营船。 从1918年2月到4月,"伦敦"号被改造成布雷舰。在战争的余下时间里,她一直扮演着布雷船的角色。 与此同时,"庄严"号也改成一艘布雷船,以支持北海的布雷行动。
战争结束后,没有一艘"伦敦"级继续服役。 在1918年12月,战争刚刚结束时,"庄严"号第一个退役。 1919年1月,"伦敦"号沦为一艘补给船,被分配到第三舰队。 1919年4月,"女王"号返回英国。5月份,她与"庄严"号一起寻求出售。在 1920年,"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被出售,并于次年在英国解体。"伦敦"号一直服役到1920年1月,在3月份也被海军寻求出售。6月份,她和"庄严"号一起被卖出。最终,于1922年在德国被废弃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