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红军一路奔袭,突破沿途德军所有阻碍终于和美军在德国腹地会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美苏英法占领军都在做一个相同的事情。抓紧时间抢占搜罗德国各式先进科研成果,特别二战中后期爆发式成长的航空航天领域技术人才,不论是成品还是技术人员,只要能找到统统都作为战争赔偿一部分带回本国。
战后各国在该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基本得益于德国科研人员的贡献,苏联同样收罗到包括Ju 287前掠翼轰炸机、Jumo004喷涡喷发动机在内等多种技术成果。1946年,近二千名德国技术人员、设计师被带到苏联第一试验设计局(OKB-1),他们将要承担起为苏联研制喷气式飞机和配套发动机。这些人员包括来自亨克尔、阿拉多、西贝尔公司的航空工程师,完全是德国航空工业的精华,当然美国人下手更快得到的也更多这些暂时不提。
1944年,Ju-287前掠翼轰炸机首飞成功,最大飞行速度885千米/小时、飞行升限14000米、可携带4吨弹药。V1型采用4台Jumo 004m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两台安装于前机身两侧,另两台分别挂在两翼下。
后期还有两翼每侧各挂3台发动机的V2型,以及两翼各挂一组2台装发动机吊舱,前机身两侧各挂1台发动机的V3型。
1947年,OKB-1设计局通过缴获的Ju 287 V2/V3原型机机身,在其基础上拼凑出EF-131轰炸机。安装6台Jumo 109-004涡喷发动机,该机型实际上就是德国原产配件的练手货(V2型的翻版),不过最大飞行速度居然达到1150千米/小时确实让人意外。
在对德国产品进行熟悉的基础上,苏联同样坚持自主研制,当然这个期间段还离不开德国工程师。1948年,在容克斯工程师布吕诺尔夫·巴德带队协助下,采用苏制发动机以及武器系统的EF-140“丘比特”轰炸机终于飞上蓝天,主要改进就是安装了两台RD-01涡喷发动机(仿自Jumo 004)。这款挂名苏联自主研制,实际在国产化上比EF-131更进一步由拼装变成仿制,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苏联在喷气式轰炸机领域和二战德国差距很明显。
前掠翼具有低速性能好、可用升力大(和同面积后掠机翼飞机相比载重可增加30%),机翼的气动效率高可控性强。优点虽然不少但同样存在不少缺点,比如前掠翼弯曲变形时会使外翼迎角增大,从而在外翼升力增大情况下造成机翼弯曲变形甚至折断等。由于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要求高,气动部件强度要求大,翼尖振颤问题也难于解决,所以EF-140“丘比特”喷气式轰炸机之后OKB-1重新回归到常规布局。
世界范围内采用前掠翼机型并不多,由于技术复杂真正投入现役的更是没有,可能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多年后的苏-47"金雕"战斗机,虽然相当惊艳但它和曾经的EF-140“丘比特”前掠翼轰炸机一样最后无奈告终。
有了德制喷气式轰炸机的打磨经验,OKB-1设计局在巴德团队牵头下开始研制EF-150喷气式轰炸机,一改前两款前掠翼风格改为后掠上单翼。另外采用两台1947年才研制成功的留里卡TR-3A发动机,发动机以吊舱式外挂在机翼下方,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电传飞控系统。
TR-3A发动机没找到照片,参考下面的TR-1涡喷发动机,其实还是基于德制发动机的仿制改进型。
EF-150采用电传飞控系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是航空中上首批尝试不依赖机械和液压机构,以电信号控制操纵面设计的飞机。注意看EF-150三视图,该机已经摆脱了德制飞机的设计模版,开始导入巴德团队以及苏联航空设计师对战后喷气时代新见解。参考同期美国B-47、B-52等轰炸机,随着飞机速度越变越快,更适用的后掠翼气动布局设计成为首选。
EF-150轰炸机双发布局,机长26.74米、翼展24.1米、飞机空重26.1吨、最大起飞重量47吨。机翼为后掠35度角(有一定上反角),尾翼为倒T型后掠和现代伊-76类似,为避免失速机翼上还有两片翼刀。
同时,由于早期轰炸机机翼较薄,翼下吊挂发动机舱也影响安装起落架。因此EF-150采用同期各国都喜欢用的自行车式起落架,两侧翼尖还有可收放式辅助轮,这种设计有好有坏会影响到内置弹舱容量。
二战德国轰炸机视野良好的花房式座舱布局得到应用,适当调整机头三人机组(飞行员、无线电操作员、前炮手)之外,增设一个前观察舱(容纳一名导航员)。同时机身后段尾部还有一个增压座舱(尾炮手),这种风格布局在苏联后来多种型号大型飞机上也得到应用。
EF-150喷气式轰炸机内置弹舱可以容纳6吨弹药,机身前方右侧有一门23毫米SH-23航炮,机背有一个DB-23型遥控炮塔(一门双联装SH-23航炮)。再加上一门双联装SH-23航炮的尾炮塔,整体自卫火力相当强悍,较快的飞行速度再加上自卫火力面对同期战斗机自保能力挺强。
除此之外,设计之初在航电系统方面也考虑安装雷达(导航、轰炸),提升作战效能以适应现代战争环境。相比同期伊尔-46/54都有显著的性能优势,而且作为空中平台还可以改装为侦察、电子战飞机等型号,不过相对其他主要设计局OKB-1很难获得丰富资源。因此虽然项目时间提出较早,但直到1952年9月5日,EF-150喷气式轰炸机才首飞上天。
EF-150喷气式轰炸机按照预期应该达到以下性能指标:最大飞行速度97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45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36分。研制进度过于缓慢,直接导致它没有在最合适的时间得到最好的应用,意外无处不在1953年5月9日,在第17次试飞降落过程飞机受损却迟迟没能得到修复。因为,此时另一款性能更强的轰炸机悄然到来,它就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图-16“獾”远程轰炸机。
图波列夫设计局战后通过传统平直翼图-82轰炸机、新式后掠翼图-82轰炸机等型号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研制经验。1950年6月起,开始打造最新版的图-88远程战略轰炸机,它就是后来图-16的原型。双发后掠翼(发动机装在翼根),采用两台AM-3(RD-3)涡喷发动机,推力85.75千牛,还标配OKB-156型弹射座椅,共安装7门AM-23型机炮。
最大起飞重量79吨,最大飞行速度1050千米/小时,最高升限12800米,作战半径2300千米,最大航程7200千米(载弹3吨航程约6000公里)。显然各方面性能都优于EF-150,有了性能更强的图-16于是EF-150在受损后干脆退入幕后不再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