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经典的电影,里面每一个角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个角色都能拿出来畅谈一番,不过在营救小队里最有争议的角色应该是厄本,因为他的失职给小队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么厄本真的是一个负面人物吗?
厄本的本职工作厄本在剧中被设置成一个刚上战场的文职青年,从他的T字臂章就能看出,他就是一个搞搞翻译,给长官打杂的文官,诺曼底是他第一次踏足战场。
尽管如此,我们从他手忙脚乱的动作中仍然应该确定一件事,那就是他在上战场之前已经尽力给自己鼓气,让自己勇于面对战争的残酷,因此在通过残肢断臂的滩头阵地后,他依然能够比较镇定地做事,表现出一个听话的新兵模样。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镜头里老兵在打完滩头战之后,看着淌血的海滩,一样吐得稀里哗啦。
当救援小队准备执行任务的时候,米勒上尉因为缺乏人手,不得已要厄本加入队伍,担任队里的翻译等工作,厄本的反应是听从指挥,可见厄本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敢于直面死亡,至少敢于直面他心中认为的那种战斗死亡。
厄本从勇敢到崩溃,从善良到成长作为小队里的“非战斗人员”,厄本就像一个杂工,出发的道路上,他浑身挂满了各种东西负重前行,总的来说小队里的人还是挺照顾他的,并没有因为他是文职人员就狠狠奚落他。
遭遇狙击手是他的第一次考验,就这么眼睁睁看着队友煎熬死去,这恐怕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亡,也体会到了一点敌人的狡猾。但这一切应该都在他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战斗就要死人,而且队友和敌人都属于正常交锋中死亡,敌人确实有点狡猾,但也很勇敢,孤身一人与小队作战。
这一次也许让厄本对战斗有了错觉,认为战斗就是双方带有骑士精神的正面交锋,在墙倒塌的时候,厄本尽到了一个翻译官的义务,在剑拔弩张的时刻还不忘了哆嗦着冲敌人大喊放下枪。至此厄本仍然算是勇敢的,他在尽力做好长官交给他的任务。
接下来雷达基地一役中,厄本则把善良表现出来,对于如何处决俘虏,众人在眼看着医生死去后充满着愤怒,只有厄本善意的劝阻不能滥杀无辜,让这名俘虏得以逃过一劫。
一切的大转变都发生在桥头堡一役,厄本受命给机枪手补充弹药,已经算是得到了照顾了,奈何战斗仍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发展。在前半段作战中,厄本带着机枪弹链穿梭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保障着机枪的射击,我们或许不能说他是最勇敢的,但到这个时候肯定不能说他是懦弱的。
但是短短几十分钟的战斗,厄本接二连三的亲眼看到了残酷的死亡,攻击虎式坦克的士兵被20毫米机炮撕成碎片,全队的“眼睛”狙击手Jackson连同一名机枪手,被炮火炸得粉碎,没有子弹的机枪手被敌人用刺刀结束生命,这一切都发生在很短的时间里。
全剧对厄本批评最厉害的地方也发生在了这里,因为厄本没有及时将机枪子弹送达,没能为队友做好掩护,导致机枪手被敌步兵抄了后路,整个盟军队伍瞬间陷入两面夹击的危机中,只能撤退到最后防线去。
此时的厄本应该是真的被血腥残酷的场面给震慑到了,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眼前,不是海滩上路过看一眼,每一次队友的倒下都在刺激他的神经,从精神状态上来看,他已经彻底垮掉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当时侧翼有30名敌军抄后路,虽然被机枪手射杀多名,但是敌人已经通过,从厄本最初拿枪的状态来看,他极度缺乏作战技能,即便是子弹及时送达,机枪阵地被抄后路也是必然发生的事。从敌人的战斗素质和人数来看,厄本是否成功支援机枪手,结局应该是无法改变的,毕竟残存的人员都开始撤走了。
厄本没有被杀,他被一名作战勇敢的德国士兵放了,甚至都没有收缴他的枪,这一点和厄本之前放过德军俘虏相呼应。在崩溃中的厄本,此时陷入恐惧、自责、害怕等多精神漩涡中,正在撤退的列兵Horvath,他没有放弃厄本,一把抓住这个新兵蛋子后撤,也许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兵,他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了。
厄本最终没有撤到桥的另一头,他害怕地躲在坑里,在关键时候一跃而起,颤抖着击毙了一名德军。需要证实一下的是,这名德军不是杀死机枪手的德军士兵,而是在雷达站的战斗中,被厄本好意放走的那名德军俘虏,这一点长时间里被许多对外国人有脸盲的观众误解了。
这样一来,对于射杀俘虏一事,就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了,在前几分钟崩溃的厄本,看到自己的善意被敌人利用,现在又来残杀自己的战友,一种愤怒忍不住喷发,让这个原本老实巴交的新兵,不再考虑长官会对他做出什么处罚,坚决射杀这名德国士兵。
这里是厄本对战争的一次大转变,同时也暗示了一些历史问题。对于厄本来说他经历了短暂的崩溃又重新站了起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士兵,在懦弱和勇敢之间徘徊后,终于坚定了自己信念,同时也不再对敌人的狡猾容忍。
另一边,那两名与厄本有着关系的德国士兵,恰好映射了德国。被厄本打死的德军士兵,恰如一战时放过的德国好战分子,回去积蓄力量后又卷土重来;而放过厄本的德军士兵,恰如那些精于指挥,却不好战的德军高级指挥,他们只是尽到一个军人义务,自身并不是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