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全球化疫情,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疫病大流行总会过去,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根本性地改变全球化。
疫情让处于科技和金融顶端的美国,以及传统的高端制造业国家,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们赖以生存的许多生活和生产用品,大都来自于中国。离开中国制造,他们不仅是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之类的医疗用品不能自给,其他的物质供给,也存在巨大的供给不足。即使是他们国家的产品,其主要的生产线几乎都在中国,如果离开中国,他们的产业门类和相关产业链,可能都存在问题。
同时,疫情期间各国各地区的隔离阻断,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停工停产导致链上企业原有的产品订单没有了,即使未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其原有的零部件供货也因为物流中断等原因消失了。一些地区的企业即便有复工复产的能力,也会因为没有订单、没有零部件供应而处在不得不停工的状态。
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做出调整。比如日本,他们海外投资的企业,共有七万家,其中一半在中国。如果中国出现问题,他们的生存就会堪忧。”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许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撤离回归本土初现端倪
SK抛售中国燃气5.35亿股,全球供应链开始去中国化了吗?
4月16日,韩国化工巨头,韩国第三大跨国企业SK集团,大手笔抛售所持的中国燃气集团全部5.35亿股,该集团以每股作价21.15至22港元抛售中国燃气股份,相比前一个交易日收市价折让9.5%至13%,预计套现113.15亿至117.7亿港元。
日本、美国也做出相应“脱钩”表态,令人警惕的是,其他发达国家可能会在未来积极跟进。
4月7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1万亿美元,约占日本GDP两成)的抗击疫情脱困计划,其中一项规模2,435亿日元(约22.63亿美元)的“改革供应链”计划曝光,文中提出了日本企业退出中国方案。
这笔资金将资助企业将产能撤离中国,包括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产线撤回日本本土的2,200亿日元,以及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工厂转移至其他国家,主要是东南亚,从而实现产业基地多元化的235亿日元。
4月9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也有此计划,具体方法是,对美企从中国迁回美国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在当年进行100%的当期费用化处理,也即允许企业将这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搭建、翻新在内的支出项目作为费用,在财务上对这部分金额进行税前列支,抵扣应缴税款总额,减少税负。
中国疫情爆发初期,这位美国政府著名的“鹰派人物”库德洛就扬言,这个时刻是美国企业从中国搬迁到美国的最佳时机,美国就业率可以大幅提高。
供应链重组或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和幅度的问题。根据目前粗糙的数据,至少有30-40%的外商可能把供应链从中国撤出,这是因为贸易战关税的影响已经迫使它们对于替代供应商进行研究,病毒只是加速这方面的落实。从整体而言,供应链洗牌也未必是针对中国,而是对于全球布局的地区性分散风险。
在此基础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秩序与全球化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王勇主任认为可能有以下四个趋势:
1. 国家对市场的作用会逐步上升。美国优先、本国优先的做法,有可能会扩大。再加上中国模式日益扩大的影响,国家加强干预、爆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 大国战略竞争将加剧,将会导致不同地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秩序与格局的重组,在东亚、欧洲与中东等地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
3. 科技创新和竞争会更加激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出现,它们将决定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4. 全球化两个方向的选择将更明显,到底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在关键历史抉择时刻,我们要汲取一战、二战与冷战等历史教训,共同努力维护好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加强国际协作,加强全球治理架构,努力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其中,中美关系的变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2008年中美之间密切合作,是保证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再蔓延扩散的最重要政治原因;到了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贸易战”,中美地缘政治关系全面紧张。
短期内对化工行业影响有限
就化工产业链而言,短期内很难实现,至少需要3-5年。同时,撤资的也大部分是为国外配套的产品产业,为满足中国国内需求的产业不会轻易撤资走人。
实际上,在中美贸易战最为激烈的2019年里,多个美国企业投资的标志性工程是在这一年落地中国。将产业链大部分移出中国既痛苦又耗时,同时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要离开中国,也非短短几年时间可以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