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

时间:2020-05-29 17:0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荆轲刺秦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甚至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中。在现在热门的手游王者荣耀中,甚至因为与历史人物形象存在争议而把女性

荆轲刺秦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甚至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中。在现在热门的手游王者荣耀中,甚至因为与历史人物形象存在争议而把女性角色的名字由荆轲改为了阿轲。其实秦始皇不止遇到过这一次刺杀事件,作为千古一帝的他曾遭遇多次袭击。

这多次的被刺杀经历对秦始皇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影响到了他的地域政策。虽然在秦始皇的雄韬伟略和各项措施制度下,秦朝统一了六国,但这种统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六国和秦朝之间存在着难以消磨的嫌隙,而多次遇袭的秦始皇更是对六国十分提防,甚至有“重关中,防关东”的意味。那究竟这多次被刺杀的经历如何影响了秦始皇的地域政策呢?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

一、秦始皇遇到的四次刺杀

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而且还会威胁到周边国家的安危,自然会有些人出其下策,对秦始皇进行暗杀。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遇到过四次非常凶险的刺杀。

1. 荆轲绕柱刺秦

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那个时候秦始皇又是攻击燕国、又是逼近赵国,对于燕国来说是十分大的威胁。于是担心国家安危的燕国太子丹便派荆轲和秦舞阳,携带着樊於期的尸首和锋利带毒的匕首要去刺杀秦王嬴政。本来嬴政以为燕国是真的被震慑到了想要投降于秦,还设宴摆席招待燕国使者,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刺杀。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尸首,而秦舞阳拿着燕国的地图匣。搪塞过去秦舞阳的害怕和胆小,荆轲接过地图匣想要献给嬴政。谁知道这个时候图穷匕见,荆轲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要行刺。嬴政大吃一惊,并断了自己的袖子,想要拔剑又拔不出来。只能和追着他的荆轲绕柱而走。最后在大臣的提醒下,嬴政把剑拔出来砍了荆轲的左大腿废了他。荆轲丢向嬴政的匕首打到了桐柱上。嬴政又用剑刺了荆轲八下。知道刺杀失败的荆轲还在临死前箕踞大骂。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

遭到荆轲刺杀的秦王嬴政“不怡者良久”,本来以为燕国投降于秦,谁知道是要刺杀他。嬴政被当头泼了一头冷水,很是愤恨。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之大,让他不仅命人肢解了荆轲,还调集精兵强将去攻打燕国,要把幕后主谋燕太子丹杀了不可。

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史记》)

哪怕是在统一天下后这件事仍令他耿耿于怀,对丞相和御史说:“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可见靳柯刺秦对嬴政的影响之大,但这才是刚开始。

2. 高渐离举筑刺秦

荆轲有一个好朋友叫高渐离,在荆轲要去刺秦的时候还曾为他击筑送别。荆轲刺杀失败后,不仅太子丹个人遭遇围追堵截,高渐离作为刺秦一事的积极支持者也遭遇了追杀。这种情况下,高渐离只能隐姓埋名,给人作庸保,藏在宋子。

后来他击筑的高超技艺被已经是秦始皇的嬴政知晓,被召见入宫。有人发现这个庸保便是高渐离,于是秦始皇戳瞎了高渐离的眼睛并让他为自己击筑。谁知道高渐离偷偷在筑中灌了铅,趁秦始皇听得入迷的时候,悄悄靠近他并举筑砸向了秦始皇。高渐离这一奋死刺杀没有非但没有命中,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宋子传客之,闻於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史记》)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

高渐离刺杀秦始皇的事情,比起荆轲刺秦给嬴政带来的心理影响,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荆轲行刺的时候,天下依然是四分五裂,荆轲受命于燕国太子丹,可以说是各为其主。高渐离行刺的时候秦国已经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嬴政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之主、是秦朝的皇帝,他应该不再是燕国的征服者、侵略者,而应该是燕国、是这个天下的统治者。即使如此,这个出身六国的高渐离并不认可他的统治,而其他六国遗老是不是也不会接受自己。这次遇刺让嬴政“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寒了心。

3. 张良博浪沙刺秦

秦始皇遭遇的第三次是由张良发起的。张良本来是韩国的贵族,但是秦已经灭了韩。在国仇家恨之下,张良打算拿出家财找人帮自己刺杀秦始皇。经历过荆轲和高渐离刺杀的秦始皇,这个时候对于六国已经有所防范,又是追捕有罪的贵族,又是不断强迁豪富离开故国或故土,防止不轨之事发生。

张良怕在家乡活动被秦朝官府发现,便去云游四方,还到淮阳去学习礼仪,又去拜访隐士仓海君。他还在那里访得一个大力士,并为他铸造重达120斤的大铁锥,对大力士予以厚待并结为生死朋友。秦始皇29年(公元前128年)嬴政东游出巡,行到了阳武博浪沙时,隐藏于路旁树林中的张良、大力士以突袭的方式用大铁锥狙击秦始皇的华丽乘车。

由于当时风沙大,天气灰暗。再加上秦始皇早有防备,准备的副车也和皇帝的车架一样是六匹马而不是四匹马。大力士的铁锥就误击中护卫始皇的副车,嬴政死里逃生。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

博浪沙遭遇张良预谋的刺杀也是让秦始皇大为震怒的,甚至“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虽然最后没能抓到张良和大力士二人,但是这件事又再次对秦始皇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在天下统一两年之后,还会有六国的贵族子弟继续在为了报所谓的亡国之仇,而刺杀自己这个当今的天子,仍旧不服从秦朝的统治。

4. 兰池遇盗刺秦

第四次遇袭发生在秦始皇31年(公元前126年)。秦始皇本来对自己对天下的统治抱有期待的,甚至把腊月改称为“嘉平”,想天下安定太平,谁知道这个“嘉平”腊月的期待却在下面这件事情中落空。嬴政带着四个武士微服私访咸阳,晚上在兰池遇见了大盗的袭击,幸好武士最后击杀了大盗帮他摆脱了困境。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史记》)

虽然最后没什么事,但这第四次遇袭像是压在嬴政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还在“关中大索二十日”。但是连咸阳都会有人来刺杀他,都这么不稳定,那这个天下那么大,又怎么会安定呢?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

无论是荆轲刺秦、高渐离刺秦、张良博浪沙刺秦还是兰池盗刺秦,这四次遇刺经历都给秦始皇嬴政带来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这种心理的嫌隙让他清楚意识到六国遗老并没有彻底臣服于他、并没有认可他这个天子。虽然他吞并了六国,一统天下,但对于六国而言他仍旧是一个征服者、是侵略者,而不是天下共主、不是统治者。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和变化也影响到了秦始皇的地域政策。

二、秦始皇“重关中,轻关东”的地域政策

秦始皇最后一统天下,把自己视为天下共主。他为了践行这个身份和政治意识,施行了许多的制度和措施,无论是修建驰道、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还是对外扩张,他都是以天下之主的身份自居,去做一个统治天下的皇帝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遭遇了四次袭击的秦始皇对六国所在的关东地区变得十分忌惮和猜疑的。嬴政五次巡游天下与泰山“封禅”盛典,看上去是要向四海之内宣传始皇帝为天下之主。其中的四次出巡都是前往战国时的六国故地。秦始皇东巡带有可以炫耀武力的扈从军队,所到名山又多有刻石铭功之举。

由此看来,秦始皇之东巡带着明显的政治意图,他是要向六国故地的吏民显示自己统治的秦朝兵威如何慑人、国势如何鼎盛。但这些举动背后所反映的,依旧是他对于这些六国遗老的猜忌和担心。这使得嬴政在对六国进行统治上,也有很浓厚的“重关中,防关东”的倾向。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

秦国靠武力征服天下,以战争统一六国后,仍然用军事化的体制,秦代的地方官吏,多以秦国军人担任,明显地表现出征服而不是包容的姿态,以军人粗暴残酷的手段管理国家。在经济上还实行弱关东以强关中的政策。秦王朝的行政制度总的来说是以秦人对关东地区的征服压迫和奴役为前提的。

秦统一后,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防范关东地区的反抗力量,除了平毁城郭、拆除堡垒、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加以销毁之外,秦始皇还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以图削弱关东地区的经济力量。秦王朝连续兴建规模宏大的土木工程,肆意征发军役,承受繁重徭役负担的也主要是关东人。

任何一个朝代都会重视和强调自己的“龙兴之地”“根据地”的重要性。这里存在的政治因素、心理文化因素都是可以得到理解的。但在秦始皇一统大业之后,身为天下之主的他仍旧把“龙兴之地”关中以外的关东六国地区视为为不可信任的地区,还把这种“地域歧视”明白无误地显示给百姓,并对关东地区进行严酷的统治和残酷的剥削。秦始皇这种“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使得六国旧地、关东地区的百姓而言对秦朝统一从心理和情感上都难以接受,本来就有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秦始皇遭遇的四次刺杀,如何影响他“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

结语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前后一共遭遇了四次袭击。第一次是荆轲图穷匕见、绕柱刺秦,第二次是目盲高渐离举筑刺秦,第三次是张良博浪沙以大铁椎刺秦,第四次是微服私访时于兰池遇盗刺秦。

这遭遇的四次袭击给秦始皇带来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进而使得他很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对关东地区而言是征服者、侵略者,而不是统治者、天下共主。这加深了关中与关东之间的矛盾,嬴政还将这种矛盾和猜忌表现在了他对关东地区的地域统治政策上。这种“重关中,防关东”的地域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忍受暴政的百姓只能揭竿而起,大秦帝国就此零落飘摇。

参考资料:

《史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