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系列二十七,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1851年,震撼整个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战争中,太平军以催古拉朽之势,瓦解一切清军势力,无论是曾经铁蹄驰骋大江南北的清朝八旗子弟,但是有数10万上百万之中的清朝国防军绿营,在太平军面前,都弱得不堪一击。
咸丰皇帝没有办法,只能听从大臣的建议,目前23个团联大臣赴地方办理团练,死马当作活马医期待能够有不一样的惊喜。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23个团练大臣中,有22个都倒下了。但是前往湖南的曾国藩,在家乡办理出了一支为后世的清军民兵队伍,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湘军。
在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中,他的幕僚中有一个叫李鸿章的年轻人,他是曾国藩的学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也办理了另外一支团练,是以他的家乡淮河流域的子弟兵为基础的,叫做淮军,这一支队伍也在后世清朝无论对外对内的战争中,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这两支队伍到底谁更胜一筹呢?那首先我们看它的各自辉煌。湘军创建之后,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活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军势力。因此湘军不仅有陆军,还有水师部队,但是将军在作战之初,其实是屡遭败绩的,就连主帅曾国藩,都数次被打的惶惶如丧家之犬,多次打算自杀殉国。
后来,曾国藩决心不和太平军拼刺刀,而是选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策略,和他们拼固守,拼消耗,著名的就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喜欢围城不打,所以还有了个曾铁桶的称号。
在湘军不怕死,舍得命的精神下,他们依靠打呆仗的求稳战术策略,最终熬死了太平军。他们拿下了安庆,又花了三年拿下了太平天国的都城,最终扫清了太平天国势力。
而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曾国藩为了让清廷放心他不会拥兵自重,于是曾国藩自请将湘军裁撤大半,事实上这时候狭义上的湘军已经基本推出历史舞台。
在太平天国之后,还有捻军势力的清剿。在其中,取得主要功绩的是李鸿章的淮军,当然还有左宗棠的楚军。
这个时候,李鸿章,加上左宗棠的配合,消灭了东捻军和西捻军,这也达到了淮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事实上,由于加上了左宗棠的帮忙,所以淮军的实力很难显现,从战果上来看,淮军的战果其实远逊于拯救了清王朝寿命的湘军。
但是从武器装备上而言,由于时代不同,路上怀军的军队实力可能比湘军更胜一筹,因为湘军时代仍旧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到了淮军,李鸿章由于已经开始有洋务运动的兴趣和眼界,于是大量向外国人购买火器,虽然湘军也有一定的洋枪洋炮,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直以冷兵器为主体的部队,到淮军时,基本全部装备洋枪洋炮,而且雇请了外国教练进行新式训练。
所以从道理上讲,在武器装备层面淮军的战斗能力应该是强于湘军的。
但是由于两支部队同属于清军阵营,甚至淮军也是脱胎于湘军而来的,而且李鸿章也是曾国藩的学生,两支部队并没有对立过打过仗,所以很难去区分,到底他们真正战斗起来孰强孰弱。
只是从历史上来看,湘军将领们的素质明显,略高淮军一筹,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内外的战斗中,湘军将领很少有投降,或者叛变了,但是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淮军大将叶志超在平壤之战中竟然临阵脱逃,将朝鲜拱手让给日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表现出了一个军队领军将领意志不够顽强,也就是一个军队缺乏一种精气神!淮军武器虽先进,但缺乏玩命的精神。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