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

时间:2020-05-18 14:24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导语:现存史料中对于古代发生过的巨大旱灾记载从未间断过。从公元前206年到建国前这两千多年间,发生过的有记载的旱灾约有上千次之多。“后羿射日
导语:

现存史料中对于古代发生过的巨大旱灾记载从未间断过。从公元前206年到建国前这两千多年间,发生过的有记载的旱灾约有上千次之多。“后羿射日”的传说就是古代先民对发生过的旱灾的惨痛记忆,这也反映了古代人民急于想要根除这种令人绝望的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

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抗旱?

古代旱灾带来的巨大损失

由于中国大部分疆域处于亚洲大陆中间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独特的季风性气候也就会经常导致大范围内的旱灾发生。再加上西北地区又存在着大片的荒漠、戈壁地形,干旱或半干旱的天然地区也令本就不丰富的水资源更显得稀缺,一旦发生规模稍大的旱灾,当地的农业、畜牧业乃至人民的正常生活都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就算是东南沿海地带,水资源丰富,地域内气候湿润,也时常会发生一些季节性的旱灾打击。

中国古代发生过的旱灾数量极其之多,并且呈现出周期性规律,但是发生的周期又时常会发生变化,人们常常无法预料到旱灾发生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在袁林所著的《西北灾荒史》中作者对隋朝到民国时期西北境内发生过的旱灾做过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光陕西和甘肃等地发生过的旱灾次数就已经超过了千次。《湖南自然灾害年表》中也对湖南地区发生过的旱灾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当地旱灾呈现出连续性的特征,并且连续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抗旱?

在史书中,对于旱灾发生后的记载往往令人感到触目惊心。明朝末期(崇祯年间),发生了一场持续时间近五百年的重大旱灾,灾难的波及范围极广,包括现山东、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北、浙江等数十个省份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其中以秦岭淮河地区受灾最为严重:黄河断流、遍地枯槁。伴随旱灾而来的还有蝗灾,劳苦大众本来就已经只能靠吃草根树皮勉强支撑下去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恶劣天灾中,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甚至到处可见“易子而食”、“人人相食”的景象,惨不忍睹。在这样的严重自然灾害中,百姓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闯王”李自成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绝境中选择了起兵造反这个大胆却又略显无奈的一条路。清朝光绪年间也发生过数次大旱灾,北方地区受灾极为严重。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灾情发展迅猛,死亡人数达到了八百多万,山西人口损失近半,河南人口损失超两成,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次重大旱灾。

每一次的旱灾发生,伴随着的都是人民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历朝历代,旱灾过后国家的赈灾抚民工作往往极难进行,百姓也很难在这种灾难中存活下去,即使侥幸能留得一命,身体和精神也基本上已经完全垮掉了。

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抗旱?

古代旱灾破坏力巨大的根本原因

旱灾能对人民的社会生活造成如此之大的破坏,其实是有它的道理和原因所在的。首先,是旱灾发生的初期,人们对灾难的预估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其实旱灾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先兆的,但是古代社会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百姓往往不愿意放弃已经播种下去的作物,并且依旧像往常一样喂食家中饲养的牲畜,更不用说逃离家乡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极为严重致命的后果:长期的干旱无雨必然会令农田里的作物大面积干枯死亡,而由于已经进行了播种,人们家中的存粮已经寥寥无几,人畜也缺乏基本生活用水而陷入到虚弱的状态之中,这时候想要出逃已经是痴人说梦了,可能刚走出村口就已经因为缺水断粮而昏迷了。这时候,就会发生前文中我们提到的人们“易子而食”(出于人类最后的基本道德和良知,人们往往无法狠下心吃自己的孩子,就会家家互相交换孩子,因为儿童不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也就成为了悲剧发生时的受害对象)的现象。

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抗旱?

其次,是古代王朝赈灾能力有限导致的结果。古代由于交通的限制,灾情发生过后,中央政府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得知灾情的规模和当地受灾的具体情况。这其中的时间差也是导致旱灾发生过后死亡人数急剧上升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古代科技时段的落后,无法像现代这样采取“异地调水”、“人工降温”、“人工降雨”的手段来对灾情进行干预,只能采取拨发赈灾粮、赈灾款以及将灾民转移到别处的方法来达到赈灾抚民的效果。隋唐时代关中发生大旱时,中央政府就曾经采取过将关中灾民转移到洛阳等地就食饮水的赈灾手段。

古代水利工程在防治旱灾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抗旱?

隋唐大运河就是中国古代众多水利工程中的一个巨大典范。开凿于隋炀帝时期的大运河,以洛阳城为中心,北达涿郡,南通余杭,贯穿了古代中国的南北地区。从关中地区到南方的两广地域都处在大运河的惠及区域之内。在当时的人民看来,开凿这样一条规模和长度都如此惊人的人工运河无疑是统治者劳民伤财的一个错误举动,但是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应对重大旱灾的角度来看,这样一条运河出现和存在的必要性都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大运河作为贯通古代中国南北的一条大动脉的存在来看,最先惠及的是国家的南北交流和贸易来往,国家的南北交通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其次,从抗灾防灾的角度来说,这样一条“生命之河”无疑可以极大提高国家机关的赈灾能力以及灾情发生后广大受灾人民百姓的存活几率。在灾情发生过后,通过大运河,赈灾物资的运输得到了极大便利并且运输的速度也呈倍数地加快了。并且,人工运河本身就是起到了“输送水源”的作用。旱灾发生过后,地方和国家都可以通过运河的便利将生命之水很快输送到受灾地区内,完成对干旱地区的及时滋润,受灾地区的农作物和牲畜也能有更高的几率在灾情中存活下来。

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抗旱?

京杭大运河

始建于秦昭王时期,由我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古代中国历史中极为出色的水利设施之一。战国时期的秦国坐拥蜀汉地区,其实巴蜀的水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但是却缺乏人为的有效干预和管理。这就导致了巴蜀地区时而发生洪水灾害,时而发生旱灾,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受到了极大限制。而当时蜀郡太守李冰对于这种情况的了解和看法就非常深刻,他深知:想要彻底控制蜀地的水资源,就必须要修建一个人工的水利工程来进行对水资源的调剂和管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科学有效地解决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的问题,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便利的地区达到了四十多个县区。同时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的防洪、灌溉、水运功能,也奠定了蜀地“天府之国”的水利基础,让整个古蜀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并且整个国家的防治水旱灾害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后方的稳定最终也造就了秦国在战国末期“最终霸主”的地位。

古代旱灾损失大,水利工程建奇功!古人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抗旱?

都江堰

结束语:

古代中国许许多多的水利工程都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杰出的古代水利工程师们利用他们独具的匠心打造出了这些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杰作,对国家人民和社会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古代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这些能工巧匠,只是大多数时候统治者们忽视了他们的巨大潜力和作用,许多的王朝没有抓住科技进步的机会,忽略了水利、火药等技术在农业、社会乃至军事方面的重要性。然而,这些科技的力量却正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而这也是今天的我们需要吸取的来自于古人的教训。

参考文献

1:常璩《华阳国志》

2:徐光启《农政全书》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为您分享有深度有趣味的历史故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