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无小事。
为什么?因为故宫占据的位置太大。
不是指总体建筑面积太大、馆藏文物数量太大,而是指它在中华历史、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当中,在中国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当中,占据的位置太大。
凡是中国人,即使没有宗教律条的要求,一生中也总是要来一次故宫。
为什么?因为故宫代表的东西太多。
图片来自故宫官网故宫可以在史学上定义,在哲学上定义,在政治学上定义,同时在建筑学上、天文学上、地理学上、考古学上、人类学上、博物馆学上、比较文化学上也都有定义。任何一个单一的描述,如“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宫殿”、“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砖木结构建筑群”、“中国最大的博物院”等等,都不能完整说明其真实地位。
故宫就是故宫,只能自己说明自己,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著名博物馆相比,反而弄巧成拙。说它“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并不是一个好评价,因为故宫代表的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凝聚和延续,并不代表新兴强势文明的浮夸炫耀和对异域他者文明的野蛮掠夺。
更重要的一点,故宫所代表的凝聚力和延续性在今天中国仍然继续发展,天安门、新华门、中南海等地标70年来一直是新中国的政治中心,是当代中国最大的象征物。
除了故宫,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院,能够代表一个延续数千年不曾中断的独立文明,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当代与历史之间完整的有机和联接。
故宫的真名叫紫禁城,只说这一个紫字,至迟可以追溯到战国人石申关于天之中央为紫微、太微、天市三垣的论述,此后中华大地上的都城布局皆以“中天三垣”为指导思想,宫室制度则源于《周礼》。因紫微垣位处三垣的中心,即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天宫和天帝之子的王宫。秦始皇的咸阳宫“则紫微,象帝宫”,汉代的未央宫“一名紫微宫”。西汉刘向的《七略》曰:“王者体天而行,明堂之制,内有太室,象紫微宫。”《晋书·天文志》说:“紫微,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此后皇宫开始被称为“紫禁”,初唐骆宾王诗中有“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唐代李贤注《汉书》写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宋太宗营建汴京宫殿,以唐东都洛阳为蓝图;金海陵王营建中都,派官员到汴京图画宋朝宫殿,以为根据;元上都大殿大安阁由宋代汴京熙春阁迁建而成。历史联系环环相扣,未曾中断。
元大都城以中天为象,处在鼓楼北、都城中心的中书省占据紫微垣的位置,并在省署周围分布六部等衙门,象征紫微垣众星。现存的明清故宫,是最规范的星辰之都。皇宫作为京城的主体,称“紫禁城”,宫中三大殿所在前朝部分视作太微垣,后寝部分便成为紫微宫;后三宫连同东西六宫共十五宫,合成紫微垣左右两垣十五星之数;皇城北门地安门内外设内、外市,对应的是天市垣;乾清宫丹陛至乾清门之间设有汉白玉栏杆的长长甬道,意即天文上的“阁道”星。整个故宫,无一物无来处,都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体现。
再说古代地文学。首先看大的形势,“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这是北京城在全中国版图上的大势。作为国都,北京城西北是连绵起伏的青山,永定河经过北京西山,一部分喷跃而出形成玉泉山诸泉,一部分继续伏流地下构成北京自西北向东南的水脉。而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就坐落在水脉走向与古代中国的本初子午线——北京城中轴线的交汇点上。紫禁城的大内宫殿,大内正门崇天门、正衙大明殿、正寝延春阁、后门厚载门,都坐落在这条线上。与本初子午线垂直的南城墙,则是一条标准纬线,城墙东南角下,有郭守敬设计建造的司天台。
古代的天文、地文、人文,当代的精神、思想、政治,紫禁城到底包含了中华文明多少精华、多少奥义,其实是一个至今仍然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今天的中国人,包括全世界的人,也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说清楚。明代对于元代是一次驱逐,清代对于明代是一次易主,民国对于清代是一次革命,日本占领北平是一次异族征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次文明维新,但紫禁城一直都在,整整600年前忽必烈与巴图鲁、刘秉忠与郭守敬等人的精心设计和布局,其中所包含的天文、地文和人文精粹,历历在目直到今天。这早已超出了政治和种族的范畴,只能用文明、伟大的文明来解释。
在伟大文明的作用之下,无论人们怎样理解故宫、定义故宫、说明故宫,最没有争议的一点,就是故宫独一无二且至高无上的文化属性、文明属性。
“开车进故宫”的当事人微博文与野相对,这就是为什么一辆越野车在太和殿前撒野并且发布一脸野相的野照,会引起一场舆论狂潮。
这件事给了所有人一个重要的启示:无论故宫是什么,无论人们对它理解和认识到什么程度,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千万别在它面前露出丁点儿与野相关、与文相悖的东西。这个启示,无论对于故宫的管理者还是对于所有中外游客,一律适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与故宫有关的另外一件事:去年5月底,一场名为“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的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据介绍,“本次展览共设三个展厅,以‘精湛技艺’为主轴,沿着时间和主题两条主线,进行多元视角的解读。展览集结了800余件艺术作品,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明代。这些展品分别来自卡地亚、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卡塔尔博物馆、瑞士拉夏德芳国际钟表博物馆等。”
2019年卡地亚与故宫博物院携手举办修复特展,图自故宫博物院此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如果考虑到故宫的真实意义、真实价值、真实地位还远未确定,还有待于中外学者们持续的努力,在文明的对比、历史的重解、文化的深度阐释基础上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新的价值、新的地位;如果考虑到紫禁城在今天仍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新华门和中南海承载着70年来的所有历史记忆、广场上的国旗升降仪式接受着全中国人民的注目礼;那么,以故宫的名义进行的任何对外合作,都不能带有任何可能自降规格、自损尊严、自贬身份的因素。
10年前的那一场“星巴克迁出故宫”事件,当事人仍然用“大国心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等似是而非的道理做辩解,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理解问题的实质。身为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也许会在文物知识、历史典故等细节上比普通人多懂一些,但在对于故宫在中华文明深度的理解上,对于紫禁城在新中国层面上的认识上,未必就高于他人,否则不会一再出现管理上、经营上、对外合作上的严重纰漏。
心存敬畏,包括对于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敬畏,拒绝各种形式的无知无识和胡作非为,包括披着文明外衣的各种商业上的野蛮和文化上的野蛮。这应该是对于故宫管理者和参观者们的最低要求。
网络舆论沸腾,正渐渐形成共识:昨天的野照事件,如果能够再次为国人重新评估我们的故宫紫禁城,为今后的相关行为确立一个基本规范,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能真正有利于塑造故宫今天的真实定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