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48年的服装品牌真维斯迎来了“中年危机”,在“老家”澳大利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图片来自企业官网。创立48年的服装品牌真维斯迎来了“中年危机”。据外媒Daily Mail报道,真维斯澳大利亚公司日前宣布进入自愿托管程序,开始进入破产清算阶段。澳大利亚以外的真维斯业务不受本次托管的影响,中国地区业务未受到影响。
成立于1972年的真维斯,1990年被来自广东的杨氏兄弟收购,并于1993年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巅峰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500余家门店,也曾是许多80、90后的青春。
不过,面对Zara、H M等国外快时尚品牌的冲击,真维斯逐渐被市场抛弃。2018年,其母公司旭日集团选择通过出售给大股东的方式变现私有化;如今,真维斯在“老家”澳大利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本部”破产清算
当地时间1月15日,据Daily Mail等多家媒体报道,真维斯宣布进入自愿托管程序,开始进入破产清算阶段。接收真维斯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Peter Gothard和James Stewart被澳洲政府任命为真维斯在澳大利亚运营的自愿托管人。
目前,真维斯在澳大利亚有146家门店,雇员达998人,真维斯澳大利亚官网仍可正常访问。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表示,真维斯进入破产管理的原因是目前零售业形势不佳,以及电子商家对实体商家造成巨大冲击。真维斯将继续运作下去,会计师将对该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紧急分析,并考虑所有可能选择,包括重组、出售或吸引投资。
担任托管人之一的James Stewart说:“真维斯是澳大利亚标志性牛仔布品牌,在休闲装市场上非常有名。就像其他许多零售商一样,真维斯在当前艰难的市场条件下还面临着网购的竞争压力。托管服务将为真维斯提供一个重组的机会,以更好迎接澳大利亚零售市场上的挑战。”
据报道,澳大利亚以外的真维斯业务不受本次托管的影响,中国地区业务未受到影响。
1月18日,新京报记者致电真维斯确认该消息,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北京某实体店店员对记者表示,目前该店经营一切正常,未得到总部任何关于关店的通知。
真维斯的“高光时刻”
真维斯官网显示,1972年,该品牌在澳洲开设服装连锁店,专门销售休闲服装。
同样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广东惠州20岁的小伙杨勋和哥哥杨钊游泳到香港,在制衣厂工作近10年。1974年,兄弟二人凑了五万元,成立了“旭日制衣厂”,也是旭日集团的前身。
起初,旭日制衣厂做代工业务。1990年,旭日与当地进口商合作,收购了真维斯。1993年1月1日,旭日成立了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内地零售市场;1993年5月,内地第一家专卖店在上海南京东路开业。
1996年,旭日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超额认购236倍,上市时股价是1.6元/股,不到一周就涨到了4.5元/股。而截至2020年1月17日收盘,旭日企业报0.89港元/股,最新市值13.6亿港元。
彼时的杨钊在内地大建学堂,为惠州大学、上海纺织大学等各捐献了1000万港元。2013年,据媒体报道,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在社会公益慈善方面的捐助已逾1亿元,并三度获得中国慈善奖。
真维斯也在内地享受了“高光时刻”。2004年,真维斯提出,要在三个五年内销售额破百亿港元:第一个五年销售额达到40亿港元,第二个五年达到60亿港元,第三个五年突破100亿港元。不过,直到2017年,真维斯营收只有16.09亿港元。
2013年,真维斯在全国已拥有2500家门店,销售额接近50亿港元。杨钊还当选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成了香港和内地企业交流的重要桥梁。
真维斯“节节败退”遭卖身
2012年,真维斯内地营收49.59亿港元,同比增长4.6%。但也是这一年,真维斯走下了神坛。
2013年,真维斯内地的销售额为46.8亿港元,直营店面积121.1万平方尺,售货员人数6684名;2017年,真维斯年销售额为16.1亿港元,为巅峰时的1/4。其直营店面积缩水到1/3,售货员裁员近5000名。2016年和2017年,真维斯中国内地业务分别录得税后利润0.67亿港元和-0.45亿港元。
2018年8月,真维斯母公司旭日集团发布公告称,将连年亏损的内地服装零售业务出售予集团创始人、大股东杨钊和杨勋兄弟,上市集团会继续经营真维斯港、澳、东南亚市场业务,并专注从事设计、出口和装饰等盈利业务。
旭日集团在交易声明中称,尽管过去数年,集团重组零售网络及提升供应链效率,为产品设计及市场推广投入更多资源及宣传产品,并推出在线业务以把握中国不断扩张的电商市场,但真维斯的表现并未如预期般改善。
早在2009年,真维斯就开始进军电子商务渠道。2017年真维斯成立真维斯电贸分公司,将网上业务独立运营。不过,电商的主要作用却是协助实体店处理过季的尾货,扮演了一个“去库存”的角色。
而这也不是旭日第一次剥离真维斯亏损业务,2017年7月,旭日就曾以2.2亿港元将真维斯持续亏损的澳洲、新西兰市场业务剥离,同样卖给了杨氏兄弟拥有的巧思有限公司(Howsea Limited)。
港资品牌的内地惨败
真维斯并不是个例,它曾与班尼路、esprit、佐丹奴、堡狮龙等同时代的香港服装品牌一起,经历过“国际设计+香港品牌+大陆市场+中国制造”的组合的高光时刻。
“休闲时尚品牌对潮流感要求很高,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上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一位曾经从事销售工作的员工告诉记者,现在很多90后、00后都已经不认识真维斯、班尼路这些牌子,这类在过去主打产品质量的休闲服饰品牌,由于缺乏个性、不注重宣传而得不到年轻人的青睐。
“买衣服其实是感性消费。国外的快时尚品牌力较强,商品更新速度很快,而快时尚针对的消费群体是18-25岁,这类人群消费需求很高,但经济实力可能不是很强,实惠的价格、新潮的款式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
在服装行业资深观察人士、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看来,上述公司自身的产品体系缺乏创新。“尽管公司也在不断调整,但核心问题是这些改变之举或许大部分只是为满足投资者利益的一些救赎,并没有更多中长期的规划。港资服装品牌的没落,归根到底还在于产品的创新力不足,不能真正了解一线市场消费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
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也表示,导致香港服装品牌没落的内部原因是港牌十几年在创新求变上变慢,与消费者脱节。例如班尼路“经典款”的法兰绒格子衫等,和优衣库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品牌创立初期,班尼路曾凭借其设计和平价定位在内地迅速打开市场,彼时服装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服装设计很容易被热卖。
时尚界这一轮残酷的洗牌,一边是时尚老牌纷纷面临关店潮,另一边则是快时尚抢占了时尚界的半壁江山。马岗表示,以电商为代表的新渠道崛起,一些较为平价的服装对港资服装品牌冲击较大,港牌在这波机会中缺少发挥。
新京报记者 张泽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