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一场震惊世界的空中冲突在中美两国海军航空兵飞机之间发生。“海空英雄”王伟和他的81194号歼-8B飞机一起,从此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每年的4月1日,大家都会自发纪念这位海空英雄。同时,对于这次事件中对美国EP-3E飞机的拆解和分析,究竟让中国的航空科技方面获得了多少实质性的收益和提高,也是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不得不说,王伟牺牲换来的对于装备建设的促进,是海空英雄留给我们的一笔最重要遗产。不过笔者注意到,王伟当年牺牲留下的另一笔遗产也很重要,却被大多数人所忽视了,那就是促进解放军海空军部队建立了专业航空搜救体系,研制了各类专用搜救装备并装备部队使用。这笔遗产的意义完全不亚于航空电子侦查技术的进步,并使三军所有飞行员和普通百姓长期受益。
当年4月1日事件发生后,海军和地方联合进行了14天大规模海空一体立体搜救,最终却依然未能找到烈士。这反映出当年中国专业航空搜救能力的空白。
解放军空中力量的发展曾经处于一种长期不平衡的状态,海空军航空兵部队曾经拥有数量极其庞大的歼击机部队,但各种辅助飞机的数量严重不匹配。在此之前,中国空海军部队的飞行员航空搜救任务,一直由辖内的独立运输航空兵部队所装备的直升机担负。这些直升机均为普通的运输直升机,执行航空搜救任务是兼职工作,其训练科目和专业设备基本是空白。
失事飞行员的航空搜救,难点在于“搜”。这需要直升机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比如精确导航雷达,地形规避防撞雷达,可在夜间进行搜索的夜视系统,夜间探照灯等。在完成“搜”的任务后,“救”相对就比较简单,只需通过绞车进行吊运即可。当年的那些运输直升机没有任何专业设备,搜索基本靠人眼目视观察,只装备了最基本的绞车,而且每年进行的飞行员搜救训练时间相当有限,训练科目基本上也只停留在“救”的阶段,缺少“搜”的训练,至于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搜救的训练和在火力威胁下进行敌后搜救的训练更是想都不敢想。
2001年前的中国海空军航空兵部队,还是一支以国土防空作战为主要任务的防御性空中力量。既然是防御性的,那么其作战地域一般都在己方领土上,即使飞机失事也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对于快速空中直升机搜救的需求并不紧迫,也就没有成立专业直升机搜救部队的需要。
随着国家保护海洋权益的需要,以及空中力量由国土防御型向攻防一体的进攻型空中力量转变,中国空中力量的活动范围日渐扩大,战线不断前移并向大洋深处推进,对失事飞行员搜救能力的需求变得日渐紧迫,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远程搜救和敌后战斗搜救能力,才能保证空中力量毫无顾忌的展开远海飞行活动。
王伟牺牲和后续无果的搜救行动,让解放军意识到了空中搜救能力的薄弱,并由此开始建立专业空中搜救部队,改装和采购了专用搜救直升机,更重要的是各方都意识到空中救援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大规模持续投入,使解放军航空快速救援能力和海上救援体系得以建立并完善。
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是王伟撞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也是事后大规模搜救的执行者,所以首先开展专业直升机空中搜救能力的建设。海军航空兵部队首先改装了两架以陆地为基地使用的直-8基本型直升机,命名为直-8S,这两架直-8S在2004年装备部队使用,装备有无线电定位系统,夜间光电系统和探照灯,以海南岛为基地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常年处于战备状态,经常飞赴南海进行各种救援任务。另外随着直-9C舰载直升机入列服役,几架早期直-9舰载机被改装成了安装专用救援设备的舰载搜救直升机。这几架直-9S一直服役到新的直-9DJ专用搜救直升机入列才转给海军航空兵飞行学院,用于新飞行员训练。
在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服役以后,新的专用舰载搜救直升机直-9DJ公开露面,这型直升机是在航母上使用的专用搜救机,不具备反潜和反舰能力,用于为航母舰载机飞行提供搜救保障。在航母进行飞行训练时,直-9DJ将是第一个起飞,最后一个降落的飞行器,在此期间她将一直在航母两侧活动,以便第一时间对可能坠海的战斗机飞行员展开营救。这套模式已经完全接轨美国航母的操作流程。
解放军空军的搜救力量建设也不甘人后。在专用直升机研制成功前,首先接收了四架民间通航闲置的米-171民用型直升机,加以改装后作为专用搜救机使用。随后专业搜救直升机直-8K开始装备部队,并成立了专门进行搜救飞行的搜救团,后期更升级为由战区直辖的运搜救旅。空军航空兵部队每个战区都有一个专门执行搜救任务的直升机搜救大队,装备有米-171、米-17V-5、直-8K等型号的直升机。这些搜救直升机现在常年以小分队的形式派驻在一些沿海重点机场,随时可以展开搜救行动。空军搜救部队现在已经具备在各种复杂天气和夜间执行失事飞行员搜救行动的能力,为航空兵飞行活动的正常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空军搜救部队的直升机还开赴灾区,展开大量救援行动。
解放军专业航空搜救部队从初创到现在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当年临时改装的装备逐渐到寿,新一代专用搜救直升机即将开始换代。海军航空兵和空军部队未来的专用搜救直升机必定将会统一为直-20直升机的搜救型,其中空军搜救型将会是类似美国MH-60G“铺路鹰”那样的专用战斗搜救直升机,具备在夜间进行低空长距离渗透飞行的能力,可以穿越战线到敌后营救失事飞行员,并具备一定的火力,可以在行动中保护自身安全。而海军预计会在直-20J的基础上研发舰载专用搜救直升机,将替代直-9、直-8S搜救直升机,以舰艇或陆地为平台展开远程海上搜救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军队的这些专业搜救力量,隶属于交通运输部的救助飞行队也于2003年建立,目前已经拥有S-76、H225等各型救援直升机35架,海上救助范围已经覆盖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琼州海峡、西沙等重点海域,并实现接报后半小时之内起飞救助,实现了在海岸线上每隔200公里左右配置一架救援直升机的建设目标。与军队的搜救单位不同,海上救助队负责民间的救援行动,救助对象主要为失事的民用船舶和飞机,以及海上医疗紧急后送任务。这些年救助飞行队每年都会进行上百次各类救助飞行,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所有这些专业航空搜救力量的发展,都源于对当年王伟的那次无果大搜救的总结和反思。中国专业航空救援力量正是在这种反思和总结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直至建立切实有效的完整航空救援体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