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4月13日,有网友拍图报料称,河南焦作武陟县疾控中心疑似开放注射新冠疫苗,当地疾控中心数位医务人员坐在电脑前,一旁的海报上写着“新冠灭活疫苗……启动”,另一张海报显示“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批”。这位网友称,“新冠疫苗在咱们大河南开打了?!”
仅看图片和海报,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疑问:“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批”是啥意思?再以人喜欢听美言和见好事的本能,就会像这位网友一样以为,新冠疫苗在“河南开打了”?
有这样疑问的人并不在少数,再加上“获得临批”下还有“即将取得决战决胜杀手锏”的描述,难免会引起误解。这则报料在网上传播后,多个媒跟进求证,最后当地出面辟谣。据报道,当地疾控部门表示,海报图片所示内容并非指当地已开放新冠疫苗注射,而是正在配合开展前期的临床试验,是当地正在做新冠疫苗志愿者的接种试验。
为何要把疫苗的临床试验接种搞得像临床使用接种,让人误以为疫苗已经研发成功?这是谁的主意,是有意还是无意?
尽管全球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新冠病毒疫苗,但遗憾的是,新冠病毒疫苗现在也只是“八”字有一点,连一撇都谈不上。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表示,疫苗要做安全性和疗效的实验,正常时间走完需要1-2年,按照现在的做法,最快也要1年以后。
因此,“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批”这样的海报显得故弄玄虚。实际上“临批”既可以理解为疫苗批准临床使用,也就是疫苗研发成功,也可以理解为,疫苗批准临床试验。前者是完成时,后者是进行时。正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也要看是1期,还是更接近成功的2-3期。
类似这种不准确与不严谨的表达,在不少商业活动中已频频出现,把1说成10,把无说成有。然而,这样的行为出现于科研中却是一种大忌,与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的科学精神相悖。
事实上,上述场景的疫苗实际情况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Ⅰ/Ⅱ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药监局许可,临床试验在河南启动,具体地点就在河南省武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陟县人民医院。
因此,当地是在招募志愿者进行疫苗的临床1期试验。这种疫苗是中国第二种获得批准的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有别于之前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而且,腺病毒载体疫苗已于4月13日在武汉开始进入第2期人体临床试验,也是全球首款进入2期人体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现在,全球进入备选的疫苗有50多种,而中国目前已有两种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但离最终的试验成功并获得批准在临床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即便是对外展示和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也应当遵循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拔高不矮化,不含糊其辞,不打擦边球,避免给社会和公众造成错觉,这才是疫苗研发,也包括其他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张田勘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