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思维导图,请收藏!
疫情以来,有一位医生被广泛关注:除了他高超的医学水平,和带头冲到一线的勇气,他还向普通大众科普了关于流感、新冠肺炎等相关知识,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深受大家的喜欢,被誉为医学界的“李佳琦”。
他,就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网上将张医生比作李佳琦,因为他现在的热度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如果要说张医生舌灿莲花的本事,我觉得更应该将其比作是医学界的“郭德纲”。
科学一向专业、高深、严谨,尤其是医学,在很多人看来,医生单单用专业术语就能把我们“绕晕”,这时却有人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甚至是“搞笑段子”,把高深的病毒传染机制讲得通俗易懂。这点颇为难得。
张文宏主任在1月18日CC讲坛的演讲中,用精彩的语言科普了专业的医学知识,也征服了在场观众和众多网友,被戏称是被“医学耽误的段子手”。
① 流感是老虎,感冒连兔子都不是,也就是蚊子。
② 禽流感是“非常有限的人传人”,什么是有限的人传人?密切接触者不到10%感染,有很多感染的都是母亲,患者老公都没事。这让我一度怀疑爱情。
③ 我们这个世界上,当你再看一些美好的事物时,你看一看水底的世界的时候,你看天空的时候,其实病毒也在跟你一起看了,所以感染的风险一直是在的。
大家发现这些语言的一个共通之处了吗?任何没有一个生僻的专业词汇,全是大白话,即使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大爷大妈听完,也会“秒懂”。
今天我们不妨来聊一聊,张文宏主任是如何把一大堆生僻难懂的专业知识,像讲相声一样传达给了大家,让广大人民群众牢牢记住了张主任的话。
什么是“降维表达”?在小说《三体》中,有一个词特别火:“降维打击”。在小说里,它指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一种打击,可以将四维生物打成三维,或者把三维世界的东西打成二维。
后来,我们常引申到现实世界里。比如你是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你去应聘某工作,这份工作要求的底线就是本科学历,那么你和所有本科学生就是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但是这时来了一个博士生参加应聘,这就是“降维打击”。
同样,用医学术语碾压普通人,不也是一种“降维打击”吗?但是科普的意义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科学在社会上生根发芽,服务于更多普通大众。
就像这次,听过张主任讲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的区别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会更加警觉,立刻注意隔离。
行星科学专家、科普专家郑永春曾说:
科研工作要求严谨细致,而科普工作要求通俗易懂,两者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存在很大差异。科学家懂“科”,但不懂“普”。很多科学家在公众面前做科普时,没有针对受众的需求,没有掌握方式方法。
所以,科普不应该是“阳春白雪”,更应该是“下里巴人”,那么,降维表达就能帮助我们跨越知识的“代沟”。
怎么理解“降维表达”呢?
主动跨越从专业到大众的认知屏障,以大众能理解的方式传递专业知识的方式,就是降维表达。
这篇文章,我就从降维表达的角度和大家分析下,我们应该如何把专业知识以大众理解的方式传递出去。
① 从心理学来讲,这是一种知识的诅咒
《黏性》这本书所提出了“知识的诅咒”的概念: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听众的知识背景应该与自己差不多,所以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无足轻重,不屑于反复解释。
② 从专业本质看,科学的本质是真理体系,而科普的本质是文化
专业知识用大量术语和公式保证其专业性与严谨性;而科普是带有科学属性的文化,要喜闻乐见,接地气,甚至要娱乐化。
③ 本质上,是缺乏底层的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指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用户的问题出发。受众不同,传递知识的方式也要变化。
如果张文宏主任面对一线医生还用这种表达方式,就太“小儿科”了,医生需要他指导专业技能,然后治病救人;但对普通大众能应付日常防控,保持自身健康安全,就已经足够了。
如何利用降维表达,把专业晦涩的知识转化成大众都能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内容?从知识输入到输出的三个过程:理解、记忆和传播,我们看看降维表达如何发挥作用?
1、降维表达的第一步是让听众先能“听得懂”
① 具备用户思维,从用户需求出发
你听过云山雾罩的专业演讲吗?大学时,我选修过一节法律课,对于没有任何法律背景的理科生来说,枯燥的术语、繁复的条例,简直是一种折磨。
让我难忘的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课老师,竟然能把这样一门原本枯燥的课讲得精彩纷呈,座无虚席。
后来,我分析,这位老师能把政治和哲学这样抽象的课讲得同学们爱听,是因为她一直用这样的哲学观点帮同学们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比如,实践是认知的基础,这个知识点,放到同学们身上,结合「毕业后该选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等大家关心的话题,并结合《毛泽东选集》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内容,帮助大家延伸理解。
所以,我认为降维表达的第一步是理解你的听众,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所以,这是第一点,理解受众的需求和目的,这是“道”的宏观层面,而非“术”的技巧层面,时刻装着受众的感受和需求,是一切工作的起点。
② 类比表达法
流感是老虎,感冒连兔子都不是,也就是蚊子。
什么是类比?把一个不熟悉的东西,用一个熟悉的东西做类比,快速建立联系,快速形成画面感。
以“流感”类比老虎(非常可怕,要人命);蚊子类比感冒(轻轻叮人,无大碍)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流感和感冒完全是两类不同的病。
类比法还有一个优势: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的场景,架起无知到有知的桥梁。
在谈到“深度学习”、“云计算”这些难懂的概念时,马云频繁使用类比,比如,将“大材小用”类比为“把波音飞机的引擎装在拖拉机上”。
再举一个例子,如何来形容“放松但又不能过于松懈”的状态?
在任何情况下面对客户时,我们都应该机敏又不过于紧张,处于坐过山车和旋转木马的中间状态。
用“坐过山车”类比紧张状态,“坐旋转木马”类比“松懈状态”,只要了解这两种游乐设施,就能拿捏出那种感受。
知识IP李笑来极力推崇类比法,他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专门写了一篇《类比及其方法论》,并坦然,如果他写作只用一种修辞,那就是类比。类比天生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新事物的。
我思考,类比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就是从听众的“公开象限”中调取“已知”信息,来讲解“未知”的知识。得到APP《人生算法》的主理人老喻老师,有一个关于“类比”的类比,特别恰当:
“类比”是思考的脚手架。
在攀登知识高峰中,类比提供了很多像“脚手架”一样的“支点”,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悟: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竟然具有这样完美的统一,他们跨越学科,跨越时刻,甚至跨越阶级。
其实,这里和营销中文案的表达有很多相似之处。华与华的创始人,著名营销专家华杉在新书《超级符号原理》中提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母体。
如何理解文化母体呢?其实就是人类长期生活留下来的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是属于所有人类的“公开象限”记忆库。
他认为,商品和品牌的设计,也必须寄生到人类生活这个巨大的文化母体当中,才能触发参与感和共鸣感,进而产生购买。这也是品牌和用户建立联系的基础——“品牌寄生”。
把新知识“寄生”在相同的知识背景,或者说文化母体上,这是类比表达法提供给我们最大的宝藏。
③ 故事法
不要用专业词汇去解释专业词汇,陷入“无限解释”的循环里。不如用故事去解释专业内容。
没有人能抵御得了“听故事”的吸引力,想想小孩子,一旦你开始讲故事,“从前,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小男孩,……”,孩子立马安静下来,进入故事营造的场景里。
在解释什么叫“有限的人传人”时,张主任一秒钟又变医学界的“郭德纲”:
禽流感是“非常有限的人传人”,什么是有限的人传人?密切接触者不到10%感染,有很多感染的都是母亲,患者老公都没事。这让我一度怀疑爱情。
这个“包袱”抖的始料不及,听众都说,听到这里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个包袱背后的信息是什么?一般照顾生病女孩子的是妈妈,而不是老公;有限的人传人发生在特别密切的接触下,即使夫妻都不一定传染得上。
小结下,降维表达的第一步是让听众先能“听得懂”,有三个方法:
① 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学习目的
② 运用类比表达法,把一个新知识“寄生”在听众的旧知识上
③ 故事法,把晦涩的概念嵌套在一个个幽默的、深刻的故事里
2、降维表达的第二步是让听众能“记得住”
一个专业知识单单被瞬时理解了还不够,记得住的知识才能穿越时空,在更长的时间维度起到积极作用。那需要专业人士在传达科普内容时注意什么呢?
《神经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也许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① 场景化
李佳琦将口红颜色与具体场景结合,打造了具有画面感的意境:
穿着白纱裙,在海边漫步的女生,非常干净的那种感觉
恋爱中的少女,开心的去找男朋友,那种很甜的感觉
iPod经典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巧妙用视觉化的方式,表达了“小体积大容量的mp3”。
张文宏主任在强调病毒随时随地会出现,与我们如影随形时,他构建了这样的场景:
我们这个世界上,当你再看一些美好的事物时,你看一看水底的世界的时候,你看天空的时候,其实病毒也在跟你一起看了;你现在听我讲,病毒也在听,所以感染的风险一直是在的。
真正能留存在记忆力的不是一个个枯燥的名词解释,而是一帧帧形象生动的画面。
② 形象化
“每一位都是战士,你在家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是在闷啊,把谁给闷死了?你很闷的时候,也把病毒给闷死了。闷两个礼拜,事情就解决了。”
张文宏的“闷死病毒”理论,既很好的解释了隔离的意义,又告诉大家要耐住性子,把隔离进行到底。没有说教,没有理论,生动形象的把隔离比作战斗,用形象的诠释方式更容易让大家记住。
③ 简洁化
1月下旬的时候,记者采访张文宏:可以谈下新型肺炎防控的前景吗?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首先不能夸大,也不能遮掩,更不能逻辑混乱,东一句西一句。
张主任的回答,堪称范本,三句话就让大家明白最好的、一般的和最糟糕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最理想情况是取得完全成功,元宵节前控制住武汉疫情,二到四个月内结束战斗;
第二,胶着,像当年非典那样,拖个一年半载;
第三,可能完全失败,像09年墨西哥猪流感那样,波及全球。”
像大众传递信息,一定要简洁化,没有必要的词不讲,有误导的话不说;还要条分缕析,便于记住。
小结下,降维表达的第二步是让听众能“记得住”,有三个方法:
① 场景化,打造画面感,把枯燥的概念变成一帧帧生动的画面,便于记忆
② 形象化,运用拟人等方式形象的诠释专业内容
③ 简洁化,言简意赅,分层论述,不造成任何歧义,便于记忆
3、降维表达的第三步是让听众能“传得开”
最优秀的演讲,不仅能被听众理解、记住,还能成为他们语言素材中的一部分,进而形成二次传播。
此次肺炎疫情期间,农村涌现出很多大标语口号,号召村民带口罩、拒绝野味,不聚众,要隔离,这些口号看似简单粗暴,却最容易传播。
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做到“脍炙人口”呢?
① 对比法:制造差距,形成对比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对比法的好处是,制造数量、程度、意义等的差距,一目了然。
“如果不带口罩,就有可能感染肺炎,得了肺炎如果是重症就要上呼吸机。”,这样的表达就失去了对比的震撼效果。
商业上还有很多经典的广告语,也是基于“对比”而来: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OPPO手机
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
② 情绪法:传播的扩音器
《疯传》一书中,重点提到运用人类情绪来传播。情绪是传播的扩音器,在这次疫情中,很多利用人恐惧心理的标语一度冲上热搜:
“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送死”
“今年上门,明年上坟”
“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里相会”
没人不怕死亡,把传播病毒的行为和这些令人恐惧的词语建立联系,增加了传播的机会;同时,押韵或对仗工整,降低了传播的成本。
小结下,降维表达的最后一步是让听众能“传得开”,有两个方法:
① 对比法,制造差距,形成对比,一目了然
② 情绪法,利用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形成扩音器的效果
总结一下,
本文从张文宏主任精彩易懂,并广为流传的医学科普内容,提出“降维表达”的概念,通过三个层次,阐述如何把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成易于大众理解、记忆和传播的“科普”内容。
(注:人民网智作账号:楠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