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威悉河演习”的钢铁孤军,冲向摩尔曼斯克的

时间:2020-03-25 15:28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温馨提示:本文约4700字,配图35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从二战爆发直到战争结束,在德国陆军的作战序列内,装甲部队始终是最

(温馨提示:本文约4700字,配图35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从二战爆发直到战争结束,在德国陆军的作战序列内,装甲部队始终是最富有战斗力的作战部队,不论在广袤无垠的东线战场,在路网纵横的西欧战场,还是在黄沙漫卷的北非战场,德军都投入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在攻防行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唯独在偏僻孤立的北欧地区,德军没有部署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其原因首先在于北欧地区在战时相对平静,鲜有大型战事;其次,北欧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道路交通条件不适合装甲兵作战。不过,在1940年春季德军入侵丹麦挪威时,还是派出一支小型装甲单位提供支援,并留驻北欧,这就是第40特种装甲营。

组建与编成

1939年12月,在与挪威亲纳粹政治领袖维德孔·吉斯林会晤后,希特勒坚信英法将染指挪威,切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线,于是命令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制定占领丹麦、挪威的作战计划。1940年初,入侵北欧的行动拟定完成,命名为“威悉河演习”,主要意图是在空军掩护下,由海军舰队运送陆军部队在漫长的挪威海岸线各处展开多点登陆,最后连点成线,占领挪威全境,同时以一部兵力从陆路侵占丹麦。

■1940年4月6日,参加“威悉河演习”行动的德军山地兵部队在码头集结,准备登上“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开赴挪威。

“威悉河演习”行动的地面部队是由尼克劳斯·冯·法尔肯霍斯特上将指挥的第21军级集群,下辖2个山地师、7个步兵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旅以及1个重炮营,兵力约12万人,其中2个步兵师和摩步旅一部用于进攻丹麦,其余部队海运登陆挪威。考虑到海上航渡的高风险和挪威崎岖复杂的地形,德军不打算投入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但出于支援步兵的需要,决定临时组建一支小型装甲特遣队,赋予“第40特种装甲营”(Panzer-Abteilung z.b.V. 40)的番号,在第11摩托化步兵旅编成内参加“威悉河演习”行动。该营番号中带有“特种”(z.b.V.)一词,实际上是德文zur besonderen Verwendung的缩写,意为“用于特殊用途”,并非现在我们理解的特种部队之类的精锐,在编制和装备上并无太多特别之处。

■第40特种装甲营营长恩斯特·福克汉上校。

1940年3月8日,第40特种装甲营在第三军区作为预备队组建,驻地位于柏林附近的达本多夫,首任营长是恩斯特·福克汉上校,他在魏玛国防军时代是德军装甲战理论的先驱之一,他对于创建德军装甲兵的影响不亚于古德里安。第40特种装甲营下设营部和3个坦克连,每连下辖4个坦克排,共计12个排。下属各连都是从现役其他的装甲师中抽调的:第1连原为第3装甲师第6装甲团第6连,第2连原为第4装甲师第35装甲团第1连,第3连原为第5装甲师第15装甲团第5连。有资料显示每个连的第4排仍留在原属各师,实际到位的是9个排。除了各坦克排外,营部和各连部也都有直辖的坦克。第40特种装甲营对应的补充训练单位是驻新鲁平的第5装甲训练营。

根据1940年春季的战斗力统计表,第40特种装甲营的编制和装备情况如下:营部编有I号指挥坦克3辆、I号坦克3辆;各坦克连连部编有I号指挥坦克1辆、I号坦克1辆、II号坦克3辆;每连下辖的第1~3排各装备4辆I号坦克,第4排装备5辆II号坦克。全营总共装备坦克69辆,包括42辆I号坦克、21辆II号坦克和6辆I号指挥坦克。第40装甲营装备的I号坦克主要是A型,II号坦克为c型。

威悉河演习

在1940年4月9日“威悉河演习”行动发起时,第40装甲营被配属于第11摩托化步兵旅,但各连被分散使用,其中营部和第1、2连奉命加入侵占丹麦的行动,沿丹麦西海岸向北推进,而第3连搭乘“乌伦迪”和“心宿二H”号运输船直接开往挪威。4月10日,“心宿二H”号在航渡途中被英军潜艇“翻车鱼”号击沉,第3连损失了大部分坦克和车组乘员,仅有I号、II号坦克各1辆幸存,第40装甲营还没有踏上挪威海岸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兵力,第3连残部于17日登陆挪威奥登堡。为了增援进攻挪威的德军部队,第40装甲营第1、2连在完成对丹麦的占领后,于4月20日登船前往奥斯陆,于24日抵达。

■1940年4月9日开入丹麦境内的德军坦克纵队,注意近处I号坦克正面绘有第40装甲营的营徽,其后方是一辆I号指挥坦克。

■1940年4月底,登陆挪威奥斯陆的第40装甲营的II号坦克,从车体正面的标识可知属于该营第1连,在其后方一辆I号指挥坦克正被吊运到岸上。

■1辆属于第40装甲营第1连的载重卡车被吊运上岸,注意车尾挡板上的标识,左侧的战术符号表示车辆属于装甲部队,数字6可能代表该车之前属于第6装甲团第6连,也可能是6号车。

4月19日,由3辆NbFz重型坦克(编号8、9、10号)组成的霍斯特曼装甲排运抵奥斯陆,被配属于第40装甲营。出于宣传目的,这个特殊的坦克排在开赴前线之前耀武扬威地穿行在奥斯陆的大街上,一方面对挪威民众进行武力威吓,另一方面向英法显示德军已经装备重型坦克,实际上这种试验型战车只制造了5辆。次日,霍斯特曼装甲排奉命配合其他德军部队参加了对哈马尔的进攻。关于NbFz重型坦克在挪威的作战经历,可参见本公号文章:《闪电战》最后的拖拉机——德国“新结构战车”多炮塔式重型坦克小史。4月25日,两个临时编成的坦克排也被运到挪威,每排有4辆I号坦克和1辆II号坦克,共计10辆,以弥补第40装甲营第3连在海运中的损失。

■1940年4月19日被运抵奥斯陆的1辆NbFz重型坦克,将配属于第40装甲营。

■1940年4月19日,霍斯特曼装甲排的3辆NbFz重型坦克列队驶过奥斯陆城区。

根据德军记录,1940年4月24日第40特种装甲营的兵力配属情况如下:

第1连(欠1个排):连长冯·布尔斯丁上尉,下辖1辆IV号坦克(应为误记,实为9号NbFz坦克,存在故障)、5辆II号坦克、12辆I号坦克和2辆I号指挥坦克,配属于第340步兵团的费舍尔战斗群;

抽调自第1连的一个排:排长普莱斯中尉,下辖2辆NbFz坦克(其中1辆发生故障)、3辆II号坦克、2辆I号坦克和1辆I号指挥坦克,配属于第196步兵师;

第2连(欠1个排):连长托尔克上尉,下辖3辆II号坦克、5辆I号坦克,留守奥斯陆;

抽调自第2连的一个排:排长雷比希中尉,下辖1辆II号坦克、4辆I号坦克,配属不明;

第3连:连长尼德里克上尉,下辖6辆II号坦克、5辆I号坦克、1辆I号指挥坦克,配属于第163步兵师。

■1940年5月在挪威作战的第40装甲营第1连的II号坦克(上)和I号坦克(下)。

挪威多山的地貌和恶劣的气候给第40特种装甲营的行动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为数不多的公路会被由树木和石块垒成的路障阻断,迫使德军行军纵队常常停下脚步,等待工兵将路障清除,才能继续前进。相比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挪威军队,登陆的英法联军对这支小型装甲部队的威胁更大,英制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和法制哈奇开斯25毫米反坦克炮都能击穿德国I号和II号坦克的主装甲。尽管如此,第40装甲营在支援步兵进攻时仍然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坦克的协同配合下,德军步兵可以相对轻松地攻破英法军队的阵地,同时坦克也能撞开那些临时搭设的路障,加快进攻速度。对于那些试图依托路障进行抵抗的敌军步兵而言,II号坦克的20毫米机关炮的高爆弹连射具有非常恐怖的威力。

■1940年5月在挪威作战的第40装甲营的II号坦克,上图的车辆属于该营第2连,可能为试生产批次的C型。

4月25日,第40装甲营一部和第196步兵师一部组成佩伦加尔战斗群,奉命进攻由英军皇家约克夏第1步兵营扼守的小村克瓦姆。德军进攻纵队以包括8号NbFz在内的3辆坦克作为先锋,向村庄靠近,英军等到德军距离150米时才突然开火,8号NbFz被反坦克炮敲掉,迫使德军停止前进,一面以炮火压制英军阵地,一面呼叫空中支援。坚守在克瓦姆的英军直到次日晚上才撤退。8号NbFz因为损毁严重,难以修复而被德军就地炸毁,其部分残留部件和被英军遗弃的反坦克炮一起被保存在当地的一家博物馆内。

■挪威战役中支援步兵作战的I号A型坦克,从车体后部的标识可知属于第40装甲营第3连。

■今日保存在克瓦姆当地博物馆内的哈奇开斯25毫米反坦克炮(上)和NbFz坦克的诱导轮总成(下)。

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在1940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除了海运损失外,第40特种装甲营在挪威战役期间损失1辆NbFz、2辆II号坦克和8辆I号坦克。挪威战役结束后,第40特种装甲营继续驻扎在挪威,执行占领任务。1940年7月,德军将两个独立装甲排(瓦尔特排和梅尔排,各装备1辆II号坦克和4辆I号坦克)合并,编为第40装甲营第4连。10月,霍斯特曼装甲排剩下的2辆NbFz被调回国内。11月,第40装甲营第3连被解散,第4连成为新的第3连。

■停在挪威城镇街头的2辆I号B型坦克,属于第40装甲营第1连,可见营徽为黄色,战术编号为红色。

“银狐”行动

1941年6月,第40特种装甲营由挪威调往芬兰,准备参加进攻苏联北极地区的“银狐”行动,这次作战属于“巴巴罗萨”行动的辅助攻势,主要目标是夺取苏联北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当时,克劳斯·冯·海门达尔上校已经接替福克汉担任营长,编制和装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了原有的I号和II号坦克外,第2、3连的部分坦克排换装了III号中型坦克,共有20辆,其中包括5辆早期试生产型(D型车体安装B型炮塔)。

■1940年6月抵达芬兰的第40装甲营的I号、II号坦克,从炮塔上的战术编号可知属于第3连连部车辆。

■第40装甲营独有的III号D/B型坦克,该型车总共完成了5辆,全部配属给该营。

■1941年夏季参加“银狐”行动的第40装甲营的车辆。

根据德军记录,第40特种装甲营在1941年7月时的编制和装备如下:

营部:通讯排、摩托车侦察排、工兵排;

第1连(连长冯·布尔斯丁上尉)

连部:II号坦克1辆、I号指挥坦克1辆、I号坦克3辆

第1~4排:每排编有I号坦克3辆、II号坦克2辆

第2连(连长托尔克上尉,7月14日阵亡后由哈特曼上尉接任)

连部:II号坦克1辆、I号指挥坦克1辆、I号坦克3辆

第1、2排:每排编有III号坦克5辆

第3、4排:每排编有I号坦克3辆、II号坦克2辆

第3连(连长瓦尔特中尉)

连部:II号坦克1辆、I号指挥坦克1辆、I号坦克3辆

第1、2排:每排编有I号坦克3辆、II号坦克2辆

第3、4排:每排编有III号坦克5辆

根据上述编制,第40特种装甲营当时共有75辆坦克,包括33辆I号坦克、19辆II号坦克、20辆III号坦克和3辆I号指挥坦克。

■1941年夏季“银狐”行动期间,向摩尔曼斯克方向开进的第40装甲营的III号坦克。

■第40装甲营第3连的333和335号III号坦克,都是H型。

与“威悉河演习”时相同,第40特种装甲营在“银狐”行动中再次被分散使用。营部和第2连被配属于第36特别军级集群,向1940年苏芬战争后被苏联占领的芬兰拉普兰地区重镇萨拉发起进攻,进而配合党卫军第6“北方”山地师向阿库拉提-坎达拉克沙一线进攻,切断摩尔曼斯克通往南方的铁路线。8、9月间,该部又向南调动,重新配属于芬兰第3军的J集群,在基斯特宁基地区作战。

■准备通过浮桥的第40装甲营的III号坦克,注意车体后部搭载的用于越障的柴捆。

■1941年8月8日在基斯特宁基地区作战的III号坦克,属于第40装甲营第2连。

第1连在6、7月间配属于挪威山地军,参加对摩尔曼斯克的正面进攻,由于当地地形过于复杂,不便坦克行动,该部被调往奥卢。

第3连配属于芬兰F集群,支援芬军第3步兵师向北卡累利阿和霍伊克涅米进攻,并与芬军一部组成福西快速纵队,由绰号“福西”的芬军少校阿尔方斯·亚尔维指挥。

■1辆第40装甲营第3连的III号坦克正由车组乘员引导,通过霍伊克涅米的一座桥梁。

■1941年7月16日在前线作战的第40装甲营第3连的335号坦克。

就战争的长远进展看,“银狐”行动意义重大,一旦德军夺取摩尔曼斯克,苏联将失去获得西方援助的重要孔道,将对东线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德军投入的兵力远远不足以达成目标,在北方战线上德芬两军总共只有26500名官兵参战,还被分散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战线上,而且“银狐”行动所在的地区几乎都是人迹罕至、道路稀少的原始森林,可以说是最不适合坦克作战的地区,复杂艰难的自然地形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得“银狐”行动注定没有成功的希望,而第40特种装甲营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经过近五个月的鏖战,“银狐”行动于11月中旬偃旗息鼓,德军从未接近过摩尔曼斯克,也没有切断铁路线。

■1941年夏季,在“银狐”行动中被苏军反坦克地雷炸毁的II号坦克。

■来自第40装甲营第2连II号C型坦克与党卫军“北方”山地师的官兵们在一起。

1941年12月,随着隆冬的降临,北方战线陷入长期的僵持状态,第40特种装甲营各部奉命前往奥卢集结,进行休整,当时全营只剩下7辆I号坦克、1辆II号坦克和8辆III号坦克处于可用状态。

北欧偏师

“银狐”行动失败后,第40特种装甲营继续留在芬兰作战。1942年5月,该营派出部分排级分队投入到基斯特宁基地区的反击作战。1942年夏季,第40装甲营得到8辆III号坦克(可能是J型或L型)和1辆III号H型指挥坦克的补充。1942年12月,在芬兰征战多时的第40装甲营奉命返回挪威奥斯陆,重新整编为第25装甲师第9装甲团第2营,共有520名官兵、22辆坦克和215辆机动车返回奥斯陆接受整编,其余人员和部分老旧车辆继续留驻芬兰前线。

■第40装甲营的坦克兵们正在为一辆II号坦克更换20毫米机关炮的炮管。

■1942年夏季补充给第40装甲营的III号H型指挥坦克。

第20山地集团军利用第40特种装甲营遗留在芬兰的人员和装备组建了特种保安装甲连(Panzer-Sicherungskompanie z.b.v),后更名为第40装甲连,配属于第18山地军执行后方治安任务,该连共有16辆I号B型坦克和3辆III号D/B型坦克,按照1辆III号搭配5辆I号的方式编成3个排,剩下1辆I号坦克充当指挥车使用。1943年6月10日,第40装甲连也被解散,编制内的III号坦克被运回国内,而I号坦克则移交当地驻军,或充当火力点使用,第40特种装甲营的历史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在芬兰冬季作战的第40装甲营的III号D/B型坦克,车首挂满备用履带,以增强防御。

■支援芬兰步兵作战的第40装甲营的III号H型坦克。

值得注意的是,第40特种装甲营在北欧作战期间,所有坦克都采用标准的德国灰涂装,即使在冬季也很少有涂绘伪装迷彩的情况,车辆炮塔上绘有三位数字组成的战术编号,采用白色或黄色实心数字(驻防挪威期间可能多为两位数),按照车辆的不同,涂绘的位置和尺寸有所不同。在挪威时,第40装甲营部分车辆上带有黄色的营徽,图案是带有圆环的字母V,即营长福克汉的姓氏首字母,但这个营徽在“银狐”行动时已经消失了。后来,部分属于福西快速纵队的车辆又在挡泥板上写上字母F或W(福西或瓦尔特的姓氏首字母)。在1941年夏季,可能是出于亮色的战术编号过于显眼,容易暴露,该营官兵使用泥土对部分车辆的编号进行了遮蔽。

■1942年第40装甲营第1连所属III号J型坦克侧视图,采用德国灰涂装,但没有涂绘战术编号。

■第40装甲营的II号坦克和III号坦克在冬季涂绘迷彩伪装的少数例子。

■1941年夏季属于第40装甲营第2连的223号坦克,其炮塔侧面的战术编号被用泥土涂抹,降低了辨识度。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