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知道秦基伟,一是他在1981年以北京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指挥了华北军事大演习。二是在1984年,他作为总指挥,指挥了首都大阅兵,陪同军委主席邓小平,检阅了受阅部队。
1988年9月,解放军实行新军衔制,秦基伟以国防部长的身份,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为9纵的惟一司令员、秦基伟将一支地方武装、一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军龄"不算长的部队,带成了一只猛虎部队,带成了一支王牌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秦基伟诞生在"将军摇篮"的湖北红安县。他是家中幼子,8岁进私塾读书,但是只读了两年就回家干活了。11岁那年,瘟疫流行,母亲染病身亡;第二年,父亲和伯父也相继去世;第三年,哥哥也病故了,惟一的姐姐也出嫁了。13岁的秦基伟送走了最后一位亲人,环顾自己的家,空空荡荡,破破烂烂,他真想大哭一场。可是,哭又有谁能听见呢?他咬紧牙,自己上山砍柴,下田种地,孤苦伶仃,度日如年。
他15岁那年,革命烈火在大别山区燃烧,秋天里,黄安城暴动了!秦基伟肩扛着一杆红缨枪,跟着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杀进了黄安城。
他铁了心,要和天下受苦人一起闹革命。起义受挫了,他不愿回家,跟着赤卫队上山打游击。第二年,他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他在红军里迅速成长,从战士到班长、排长,1931年,他担任了红4方面军总部手枪营2连连长。
那一年冬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精心指挥了"围城打援"的黄安战役。一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白军突破了红军阵地,距总指挥部仅两千米,徐向前迎着炮火而上,弹片击中了他的胳膊。
秦基伟看到此情景,怒火满腔,一手挥动马刀,一手举着驳壳枪,大吼一声,如下山猛虎带领全连冲人敌群,顿时将敌阵冲乱。其他分队也及时加人肉搏,终于将敌人逐退,总指挥部转危为安。
黄安一仗,红军大胜。"秦连长勇救总指挥"一事在军中传为佳话。
1932年8月,秦基伟在麻城陡坡山战斗中被打断右臂,负了重伤。红4方面军这时又被迫开始西征转移,秦基伟是重伤员,不便行动,就发给他两个小元宝,就地安置养伤。秦基伟手捧着两个小元宝,眼望战友远去的身影,泪水夺眶而出。
"我死也不离开红军!"
他悄悄地、固执地跟在队伍后头,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一步也不拉下,整整走了一个月。到达鄂陕边境时,部队再一次将他安排到地方养伤。秦基伟仍是死活不离去,他向领导表态:一不坐担架,二不骑牲口,爬也要跟着红军前进。
面对这样的钢铁战士,领导还能说什么呢?秦基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右臂吊着绷带,跟着战友硬是走了遥遥的长征路,饥饿、寒冷、伤痛,铁打的汉子也难以码勇,然而秦基伟挺了下来,奏响了一支超极限的生命之歌。
红4方面军在川北建立了根据地,秦基伟终于获得治疗机会,住院长达半年。伤好后,他被任命为总指挥部警卫团长。1935年他参加长征,担任了红军师长。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又随西路军西征,历经艰苦卓绝的磨难,于1937年回到了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秦基伟受组织委派,到山西太谷县发动群众,组建人民武装,很快成立了"太谷抗日游击队",秦基伟任游击队总指挥。不久,他在太行山见到了老首长徐向前。这是西路军失败后,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
徐向前当时是八路军129师副师长,他把太谷、榆次、平定三县的游击队集中到一起,合编成一支游击队,命名为"独立支队",秦基伟任支队长,赖际发任政委。故又称"秦赖支队"。这是129师在太行山区建立的第一支游击队。
后来,秦基伟担任了太行一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司令员,直到组建9纵,担任纵队司令员。后来,这个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秦基伟担任军长,一当就是6年,其军长(一个部队)任职时间之长,在解放军将领中是为数不多的,他带领第15军南征北战,在朝鲜上甘岭上大逞英豪,使15军成为世界级的王牌军。
第15军功劳册上永远铭记着秦基伟的杰出功勋,新中国的领袖们也注意到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军长"(尽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他只有39岁),在第一次授衔的所有中将里,他又是第一个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当十年浩劫结束后,许多老红军老将军因体力、能力诸多原因纷纷退居二线,他继续在中国的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1988年他担任了国防部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