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底的时候,有感于创作素材匮乏的压力,抽空去了趟南京,本来想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看一下的,结果事先没有做足攻略,在国家公祭日期间,纪念馆闭馆。
但是在这座城市,依然能看到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痕迹,比如钟山风景区,大多数人到钟山,一个中山陵一个明孝陵,都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如果有空余时间,还会去美龄宫等景点。
我在那的时候,由于不熟悉里面的交通,结果就坐到了灵谷寺景区,本来我是不喜欢到寺庙去的,一般都是避着走。
但是从地图上来看,那个无梁殿好像年头还挺久的,就进去了,毕竟南京这座城市历史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随便弄个碑说是南北朝时期也没人敢反驳。
让我吃惊的是,里面的墙壁上刻的全是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单,这种的方式,我倒是第一次见。
比较有意思的是,后来在明孝陵景区,还看到一个抗日战争期间的碉堡群建筑,当然这个碉堡不是日军建的,而是国军建的。
其实,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战场大肆修建碉堡、炮楼可能不是跟欧洲学的,而是跟国军学的,在本文,纵横就给大家来讲讲为何二战时期,日本要大肆修建炮楼。
首先来说,碉堡和炮楼这两种东西有什么区别,可以说炮楼应该是碉堡的一种,但是通常我们会将碉堡想象成比较低矮的隐蔽防御建筑工事,而炮楼是相对高一点,能够检测远方的防御建筑工事,就其实质来说,应该都属于碉堡范畴的。
碉堡战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作战形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战前,应该是该战术的巅峰时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战术形态,也是跟枪械的发展有必然的关系,一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使用滑膛枪,这种枪命中率低,装填慢,为了更有效率的射击,欧洲人发明了排枪战术。
后来随着机枪的产生,这种排枪战术基本就成了排队被枪毙的战术,为了掩护机枪,逐渐就形成了碉堡,一旦建筑成防御工事,配合上高速射速的机枪,纵使有再多的兵力也难以突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1916年向法国发动进攻,爆发凡尔登战役,如果德国能够突破凡尔登,则德军就能够顺利占领巴黎,结束与法国的战争。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法军利用凡尔登的地形构筑了一条防线,阻挡德军的进攻,在长时间的战壕战中,德国耗尽了元气,最终被法军反攻,不久德国战败投降,可以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
而在这场战役中取得重大贡献的就是战壕和堡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胜利国法国认为壕堑战是一切战争胜利的法宝,于是构筑了世界上最坚硬的碉堡线,也就是马奇诺防线,德国人则冥思苦想如何能够突破防线,在二战时期研发了“闪电战”,这是后话。
毕竟像德国人那种脑洞还是比较少的,当时大多数国家都有以法为师的打算,后来日本在侵华期间实行碉堡战,很可能就是受到法国的影响。
二战前期,真正将碉堡战发挥到极致的,其实是国军,而非其他国家,从一战结束后,世界都停止了战争,然而当时北洋治下的中国,却是战斗不止。
尤其从在1934年国军第五次“围剿”作战时期,国民党完全就是利用碉堡来“围剿”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34年1月1日之前,国民党在江西修建的碉堡就多达2900座,而到1934年10月,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不得不转移进行长征时,当时的各种碉堡已经多达一万四千多座,由此可见碉堡战在中国战场的应用。
1934年时,正是国民政府与德国政府的蜜月时期,老蒋聘用德国军事顾问,采购德国军火,那么,老蒋的碉堡“围剿”政策是否出自德国人的手笔呢?
当时的德国顾问,前者是魏彩尔,后者是赛克特将军,魏彩尔参加了几次“围剿作战”,总体而言都是失败的,赛克特将军是老蒋最信赖的将军,赛克特号称是“德国国防军之父”,在德国军届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很多人因此认为,碉堡“围剿”可能是赛克特将军的杰作,实际上,赛克特上任的时候,碉堡“围剿”已经处于尾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赛克特将军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老蒋完成军队的改制,组建“德械师”。
实际上,真正提出碉堡“围剿”政策的并非外国军事顾问,而是中国滇军籍将领金汉鼎。
金汉鼎是最早参加“围剿”的国军将领,在1929年金汉鼎在南昌“清剿”会议上提出,当年云南的少数民族曾用建碉守卡的方法抵挡清军的进攻,反而后来清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这种方法征服了少数民族的抵抗,为此他建议国军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来进行“围剿”。
刚开始,老蒋没有意识到“围剿”的艰难,认为可以速战速决,结果经过四次“围剿”失利,不得不采取稳扎稳打的“碉堡围剿”策略,上万座碉堡遍布苏区,最后迫使我军不得不进行转移。
从特点上来说,国军的这种碉堡便是我们说的炮楼,并非欧洲流行的那种隐蔽式碉堡,如果这种炮楼出现在欧洲战场,估计就是不动的靶子,任凭地方的坦克大炮来轰。正是因为亚洲战场缺乏攻坚的重武器,所以才让炮楼有了用武之地。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后,战线不断拉大,兵力有限,然而我军就开到敌人后方开展革命根据地,也着实让日军头疼,为了对付我军,日军最后采取了老蒋在“围剿”时期的“碉堡围剿”政策,在整个华北平原大肆修建炮楼,希望形成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清剿战略规划。
实际上,这种炮楼对我军的游击作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欺负的就是我军攻坚武器不强。
综上,碉堡战曾经在二战前大行其道,但是到二战时期,随着新式武器的研发,碉堡作战逐渐被摒弃,人们普遍把坦克当作移动的碉堡。而亚洲战场则由于本身的特点,再加上缺乏攻坚武器,致使炮楼成为独特的战场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