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喵哆哩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饻”,你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吗?这是一个曾经在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当年八路军后勤部副部长周文龙(曾任总后顾问)回忆说,有的同志第一次看到“饻”这个字,不认识,拿字典查,却查不到,就去问周老,这是个什么字,怎么字典查不到?
周文龙和这个字有着特殊的关联,自然认识。他说,这个字当年一经沿用,就解决了八路军一个很大的战时经济难题。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了解这个字的作用后,赞不绝口:奇哉,怪哉!
是的,汉字是人造的,比如,武则天为自己造字“曌”。可是军人造字古来少有,八路军造字更是罕见。
造此字者,是时任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后勤部部长的杨立三将军。
1939年4月,杨立三将军由延安东出太行山,任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后勤部部长,担起了八路军后勤保障的重担。1941年起,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残酷的“大扫荡”,根据地建设受到严重破坏。
加上遇到旱灾和蝗灾,根据地的粮食价格像是坐上了“窜天猴”,一个劲儿地往上升。1942年,小米价格由5毛8一下子涨到了2块,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药物涨了3倍多。实行半供给制、半工资制的军工工人们的生活,一下子跌入低谷,那点微薄的工资连一家三口都很难养活,更别提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多说一句,所谓“半供给制半工资制”,就是穿着供给制,伙食津贴工资制,意思是,衣服帽儿等穿着物品由单位供应发放,吃的用的发工资自己买。
虽然,这一期间八路军涨了两次工资,但工资上涨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就像人们说的,工资还在爬楼梯,物价却已坐上直升机。如何保障军工工人的生计不因物价上涨而出现严重问题,杨立三这个总管头疼不已。后来杨立三建议八路军前方司令部,要把以货币为单位计算工资的方式,改为以实物为单位计算。
可是,以实物为单位计算也有很大的不便之处。我们能想到的最直观的就是计量单位不统一,比如,张三应发中等小米2斤,油盐各5钱,煤300斤……这样统计写下来,就是一部天书了。为了统一计量单位,杨立三想了一办法,就是用一个计量单位统一这些杂七杂八的计量单位,这就好比找一个盒子,把实物供给的东西按照一定的标准放在里面,然后按照供应标准按盒发放。
由此,“饻”这个字就应运而生了。这个字包含“有饭吃、有衣穿”之意,传承了汉字表意之魂。当年,1“饻”所包含的实物有: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麦1斤、油盐各5钱、中等白土布1方尺、中等家用煤1.5斤。那个时候,每半月发一次工资,工资数额不等,发工资时,先按工厂驻地附近各种实物每个月15号中午的价格计算“饻”值。然后再以此计算工人的工资。从学徒到厂长工资等级共有20个级别左右。
八路军很重视技术人才,所以工资要高一些。工程师的工资大概从195.8“饻”到321.2“饻”,技术工人的工资大概从46.2“饻”到132“饻”,比一般的干部要高好多。这个做法减少了工人工资受物价波动影响,很受工人欢迎,一开始一些闹情绪的工人,积极性一下子高起来。
后来,八路军经费计算也用“饻”为单位。在财政部原顾问戎子和先生所著《晋察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1943年后,由于物价上涨了3倍多,为了稳定军事供应,军费改按菜金和公杂费所需几种主要实物折合一种“实物分”,也叫“饻”……这种“实物分”制,一直实行到1950年物价稳定后才取消。
若不是仔细看,我差点把杨立三将军看成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由孙红雷饰演的杨立青。他们都是我军能善谋打仗又能操算盘过日子的“红管家”,只不过一个在文艺作品里,一个在却是现实存在的。杨立三将军掌管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后勤保障大印后,2年时间在太行山上建立起了兵工厂14个,八路军枪支弹药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莫斯科与世长辞,享年54岁。杨立三将军遗体回国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多位开国元勋为他执绋送葬。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