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从三河坝战役到提议兴修水利,“客籍人”朱德

时间:2020-02-13 00:11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今天,站在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前眺望,一座纪念碑静静伫立在笔枝尾山,朱德亲笔书写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今天,站在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前眺望,一座纪念碑静静伫立在笔枝尾山,朱德亲笔书写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93年前,三河坝战役在此打响,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一部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三昼夜,掩护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

朱德对广东感情深厚。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曾说,他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先后十余次来广东。他心系广东人民的生产生活,多次强调要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关心广东出口创汇和群众生活。

独立指挥三河坝战役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大批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惨遭杀害。同年,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动的南昌起义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并作出分兵决策部署:叶(挺)、贺(龙)部往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朱德率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及第九军军官教育团,驻大埔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

9月18日,朱德率领约3000人奔赴三河坝。此时,两广军阀正策划反革命阴谋,几万人的部队企图进攻三河坝,切断起义军后路。

三河坝位于三江汇合口,中心点叫汇城。对岸的笔枝尾山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敌当前之时,朱德与军官们仔细观察地形,决定放弃坚守汇城,连夜渡江,抢占笔枝尾山、龙虎坑等一带有利地形,构筑工事。

敌人至汇城后,于10月1日下午发动进攻,并于半夜偷渡。滩头阵地的起义军遵照朱德“半渡而击”的指示,集中火力,击沉敌人大部分船只。

3日,敌人兵分多路强行渡江,对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在激战中,起义军伤亡较大。当晚,朱德指出,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阻击,杀伤大量敌人,掩护主力进军潮汕的任务已完成;为保存实力,立即撤出战斗。这一决策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

危急时刻召开茂芝会议

1927年10月4日,经过三河坝激战,朱德率领部队准备到潮汕与主力部队会合。

5日,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到达饶平茂芝,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在潮汕的主力部队已经失利。6日,从潮汕撤退过来的200多名起义军来到茂芝,朱德等人才了解到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和汤坑一带失败、潮汕失守、部队被打散等情况。

此时,驻扎在茂芝的起义军处境极其危险。外部,3万多人的国民党反动军队集结于潮汕和三河坝地区,企图扑灭革命火种;内部,部队与中央及前敌委员会失去联系,士气低落,军心不稳。

千钧一发之际,朱德召开了一次由20多位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规模小、时间短,却成为南昌起义军的一个重要转折。

经过激烈讨论,会议否决了关于解散队伍的提议。他们认为,面对反革命军阀部队已经云集周围的险恶处境,起义军必须尽快离开,否则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朱德总结大家的意见,认为要保存革命火种,就要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湘粤赣边界地区,是敌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是个“三不管”地带,这一带农民运动发动早,支援北伐得力。因此,他作出“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重要战略决策。

7日下午,茂芝会议结束后,朱德率领起义军2000余人,开始了在闽粤赣湘边上的大转移。

穿山西进夹缝转移

在部队转移的路上,敌人追兵不断,一路充满艰辛曲折。期间,朱德率领起义军经福建和平,折回大埔埔北,再北上永定、上杭,经武平进入江西,又转入粤北,最后才北上湘南。

转移过程中,经过“赣南三整”(天心圩整顿、大庾整编、上堡整训)的起义军战斗力得到提升,但供养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为此,朱德希望与反蒋的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合作。朱德化名王楷,起义军改番号,隐藏在范石生第十六军中。起义军获发2个月薪饷,补充一批枪支弹药和被服。

1927年12月,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一部从湘南进入粤北,一路发动农民土地革命斗争。在仁化董塘圩,起义军抓获33名土豪劣绅。

离开董塘后,部队经韶关转驻曲江犁铺头。在这里,部队进行练兵运动,朱德编写教材,并亲自当教官,使部队得到了正规的训练。期间,朱德两次派部队配合曲江西水农民发动武装暴动,粉碎了民团、土豪的疯狂反扑。

1928年初,蒋介石得知朱德部队隐藏在第十六军的情况,下令解除朱德部队的武装并逮捕朱德。范石生立即写信将实情相告,要朱德火速离开犁铺头,自谋出路。

朱德率部队以“野外演习”为名,悄然离开,辗转曲江、仁化、乐昌等地。每到一处,部队都坚持斗争,先后占领仁化县城,打击土匪胡凤璋,歼灭国民党许克祥师。

2月上旬,朱德率领部队离开粤北,转战湘南,于4月28日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下胜利会师,5月4日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南下广东考察

1957年初,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朱德南下广东考察。随后,他与参加广东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和省、广州市直属机关干部会面,并作了重要指示。他着重谈了广东的生产、出口等问题,并根据广东的省情和地方特点,提出要发扬广东优势,发展广东经济。

对广东出口问题,朱德说:“广东是一个很重要的出口,同时经香港转口,这对同世界各国通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口岸。因此,广东的生产运动,就我个人的想法,应该从保证出口方面着手。”

朱德指出,广东的条件很好,生产发展很快,但海南岛的经济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交通很不便利,很多港口还没有船来往,很多东西还要用人来挑,这是配合不上大出口的条件的,一定要把交通运输搞好。

朱德还指出,广东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山区同平原的生产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状况也不平衡,如果要把山区、平原的产量平均起来计算,很多指标都要扯垮,计划就靠不住,山区又很多,平原却不多,平原可以达到“千斤亩”,而山区每亩产量如果连100斤也达不到,那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南下广东时,朱德还曾数次参观广州兰圃。兰圃见证了朱德对兰花的钟爱,以及对出口创汇的关心。1957年,朱德在参观兰圃时细说兰花的好处:“除可以为人观赏外,还可以出口为国家创汇。”他希望兰圃办得更好。

视察雷州青年运河

朱德很关心广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959年1月19日至2月27日,朱德到广州、从化、江门、新兴、台山等地视察,强调要年年增加生产,年年节约,年年改善人民生活。

期间,朱德视察台山时,要求各级领导要关心归侨和侨眷的生活,切实保障华侨利益,保护和争取侨汇,欢迎华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在中共广东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朱德强调:生产增长,社员的生活水平也要逐步提高,饭一定要吃饱、吃好。

朱德还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以促进广东农业生产发展。他在1957年初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的雨水不算少,可是修的水利还不够多,如果把水利修好,每亩田都能解决灌溉问题,一年种三造就不大成问题。

雷州半岛曾因干旱而阻碍了生产发展。1958年10月,雷州青年运河开建,各地民工纷纷进入工地,历经14个月,封江筑坝37座,成功截拦九洲江,建成鹤地水库。随后,民工转战开挖运河。1960年5月,总干渠建成通水,清水流进干旱的雷州大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很大解决。

1963年,时已77岁高龄的朱德再次莅临湛江,视察雷州青年运河水利工程和湛江填海工程。他登上大渡槽,连声称赞:“名不虚传,果然壮观!”

朱德详细了解青年运河的建设、供水、灌溉等情况,关心民工能否吃饱饭。当听到当地干部汇报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当地经济形势好转之后,他一再强调:“一定要让群众吃饱!”

【栏目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内容整理】汪祥波 朱咏玲

【党史精读栏目主持人】李强 张丽红

【作者】 汪祥波;朱咏玲

【来源】 党史精读南方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