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供应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被奉为兵家圣典的《孙子兵法》就不止一次提到了粮食的重要性,书中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又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从古至今,人始终作为战争的主体存在,军粮就相当于驱动战争机器运转的燃料。一旦一支军队的军粮供应出现问题,战局往往就会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二战时期的苏联就曾经面临这样的问题。
国土沦陷,农业生产遭受重挫,苏联面临粮食危机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的粮食供应就没有富足过,始终处于勉力维持的状态。而1941年6月,德军的大举入侵彻底打乱了苏联人休养生息的步伐。
苏联人的防御体系在德国战车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德军就取得了一系列梦幻般的胜利,毙伤苏军上百万人,突进苏联600公里。
对苏联来说,大面积的国土沦丧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随之而来的粮食危机。
苏联幅员辽阔,但其东部和北部大部分寒冷地区都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中央黑土带和乌克兰。
随着粮食主产区的相继失陷,饥荒很快在苏联各地蔓延开来。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战局无疑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喂饱人民和军队,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钢铁和石油也将无济于事。
粮食问题成为了苏联当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三管齐下,粮食就是一切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联政府三管齐下,有力地保证了战时的粮食供给,为最终战胜纳粹德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首先,想方设法扩大粮食生产。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解决困境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苏联政府因而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农业发展的举措:
(1)挖掘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潜力。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东部地区原本是无人问津的苦寒之地。在战争爆发后,苏联开始大力挖掘这些地区的农业潜力。
这些土地虽然产量低,但胜在面积广阔。1942年苏联在东部地区的粮食播种的面积比1940年增加了2.3亿公亩,全国耕地面积不降反增。
(2)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供应。
在战争中,苏联失去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同时,在扩充军队的过程中,更是抽走了大量农业劳动力。为了弥补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空缺,苏联动员了大量城市职工、学生支援农业生产。共有几十万苏联女性和学生学会了驾驶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困难。
(3)在被解放的土地上迅速恢复粮食生产。
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军队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得以收复大量失陷领土。对于这些收复回来的宝贵领土,苏联人一刻也没有浪费,他们迅速组织恢复农业生产,耕种面积因而大幅增加。
通过这些扩大粮食生产的举措,苏联得以勉强填补上了因领土沦陷而产生的粮食缺口。
其次,勒紧裤腰带,实行全面的战时供给制度,实行定量配给和卡片分配的粮食供给体系。
苏联首都莫斯科率先实行了这种供给制度,1941年7月16日,战争开打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莫斯科就开始试验性地推行一种全新的粮食卡片系统,通过发放卡片的方式来对有限的食品进行定量供给。
到了8月份,苏联粮食危机全面爆发,粮食卡片系统迅速被推广开来。1941年9月,苏联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宣布国家正式建立粮食卡片体系。
该体系以分配面包和糖为主要内容,按照重要性将苏联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包含农庄之外的农民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二战期间死于饥荒的苏联人大都来自于这些人群。
苏联政府推行这种卡片系统的目的并非为了平抑物价,而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大多数苏联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在食物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保证大多数苏联人可以勉强糊口,进而避免了社会秩序走向崩溃。
最后,接受了来自盟国尤其是美国的粮食援助。
随着战事发展,英美等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这场事关全人类命运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他们必须同苏联站在一起。
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希特勒的军队是美洲今天的主要危险,美国有权对任何国家给予物资援助,只要美国认为该国的防务对美国的防务有重大关系。”
战争之初,英美等国就同苏联签订了援助协议。在1941年10月到1942年7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英美两国共向苏联提供了39.2万吨粮食援助。
这些援助物资的数量虽然远远少于协议中所写,但这并非因为英美吝啬,而是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船遭到了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袭击,大量援苏物资随船沉没在了海底。
即使这样,这些来自盟国的援助仍然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为苏联军队冲出德军包围圈提供了巨大支持。
到了1942年,随着越来越多产粮区的丢失,苏联的粮食危机更为严峻,当年的粮食产量断崖式下降,比1940年下降了60%。
在此危机时刻,盟国方面果断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力度。
从援助数量来看,在1943年初,盟国提供的援助已经占到了苏联军队粮食消耗量的17%。仅在1943年7月的一个月里,英美就向苏联提供了88.5万吨食物。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量级的援助与苏联全国堪称天量的粮食缺口相比显得杯水车薪,但我们必须明白,当时英美等国同样处在战争之中,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负担苏联全体国民的食品供应,这些援助食品的援助目标始终以苏联军队为主。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英美援苏食品的质量同样相当之高。除了面粉和白糖外,还有着大量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脱水或者罐装食品,比如人造奶油、豆粉、乳酪、巧克力、火鸡肉等。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500克土豆提供的能量难道能和500克的午餐肉罐头相比吗?
为了提供这些物资,美国一度将国内猪肉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运往苏联。同期美国军队自己分到了多少猪肉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只有总产量的七分之一。
美国还把大量新鲜蔬果及其烘干制品运送到苏联的医院,以帮助苏联士兵摆脱坏血病的威胁。
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国通过租借协定给予的援助,俄国人都不可能使他们的战斗部队保持实际的那种实力和装备水平。红军的粮食这个根本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假如没有通过租借协定运交俄国的粮食,那么斯大林为了重建、扩大和加强俄国的农业生产,将不得不调动比实际调动大得多的人力与资源。要是他真这样做了,势必大大削弱俄国的军事实力。”
难怪连斯大林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美国的生产力,盟国将永远不会赢得战争。”
结语在二战期间,粮食短缺给苏联带来了巨大危机,共有上百万苏联民众因饥饿而死。但如果不是因为采取了这些及时而有效的应对措施,饿死的人数恐怕还要大增,苏德战场的战局走向也将变成未知数。
苏联人应对粮食危机的各项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前线军队的作战行动,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苏联现代史(1917—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