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钱学森研制导弹,遇到生产气瓶难题,竟被民营

时间:2020-02-07 13:1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1959年,在钱学森等专家的努力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导弹的仿制工作,让中国从此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导弹的国家。在这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其实

1959年,在钱学森等专家的努力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导弹的仿制工作,让中国从此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导弹的国家。在这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其实也有无数的“拦路虎”,比如导弹的气瓶就是个难题,不过好在最后被一位老师傅成功解决。究竟这位老师傅有什么惊人的本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背后的故事,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到了祖国,并且临危受命,肩负起了研制中国导弹的重任。在当时,为了支持钱学森的工作,中央部门还专门成了“五院”,由钱学森任院长,并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人才,汇聚到“五院”研究火箭和导弹。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但钱学森还是举步维艰,因为缺少研制导弹的仪器和设备,而当时的国内工业又百废待兴,完全没有生产的条件。到1957年之后,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苏联老大哥才伸出援手。

在苏联的帮助下,不仅提供了技术图纸,而且还赠送给国内两枚p-2教学导弹。因此,中国导弹之路,也就是从仿制p-2导弹开始的。在苏联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中国的导弹之路开了个好头,但钱学森深知后面的困难还有很多,因此他也时刻都不敢放松。后来,一个个“拦路虎”开始出现。首先,就是发动机试车台问题,因为苏方“留了一手”,没有提供试车台的图纸,而这却是试验导弹发动机性能的关键。于是,钱学森就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有关试车台的资料,最终经过半年的时间才成功研制出来。

类似的困难还有很多,虽然都能得到完美的解决,但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最后发现“气瓶”问题时,大家都感到手足无措了。所谓“气瓶”,就是导弹外侧储存燃料的容器,一个是液氧气瓶,一个是酒精气瓶,它们对于导弹的发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气瓶不会有问题,结果在试验的时候发现气密性不达标。

如果气密性不达标,导弹在点火的时候一瞬间就爆炸了。由于气瓶是航空材料,当时我国气瓶的加工工艺上很难达标,所以苏联专家建议直接从苏联采购成品,一来不影响导弹的仿制计划,二来也更加安全和放心。但钱学森却一口回绝了,因为在他看了,一个小小的气瓶就难倒了中国人吗?如果什么都从苏联买,那将来在技术方面也会处处受制于苏联,所以钱学森下定决心,气瓶问题一定要自己解决。

当时,中国很多军工厂,都设立在东北地区,于是钱学森让同事刘从军和李耀明,带着气瓶的图纸和相关技术要求,找到东北的军工厂一家一家的问。经过大半年的奔波,刘李二人看到最多的就是“摇头”,很多工人师傅,都表示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制作符合要求的气瓶,这些大工厂都不敢冒险“接单”。就在刘李二人快要放弃的时候,没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找到了刘从军,说他们有把握能生产导弹气瓶,并且还要求二人到厂里看看。

一开始,刘从军还不信,因为大工厂都没有生产技术,一个小工厂又能有什么通天的本事呢?不过,刘李二人也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厂里。厂里接待二人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师傅,他说导弹气瓶必须手工锻造,还要皮薄强度高,更不能有接缝……听完老师傅的一番说明,刘李二人喜出望外,因为他们发现老师傅果然是个专家。于是,在老师傅的反复试验下,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锻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导弹气瓶。

1960年,在酒泉导弹试验靶场,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顺利完成了爆炸试验。紧接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二号,又顺利完成了爆炸试验,而且该导弹上的气瓶,同样也是那位老师傅亲手锻造的。为此,我们也应该向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致敬,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的奉献和不懈努力,也难有我国军事上取得的辉煌与成就。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