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闪电战拉开了内燃机时代的战争序幕。通过装甲力量和空中力量的紧密配合,部队可以在转瞬间突破敌军大部分的防线,并在敌人逃脱前以钳形攻势将对方合围。在战争中,德军通过这个办法横扫了西欧,征服了东欧的希腊和南斯拉夫。但是当闪电战被应用于苏联时,这一套就不是那么灵了。半年鏖战下来之后,德军并没有能完成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反而将战争变成了漫长的消耗战。那么闪电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何在苏联就不灵了?
一、战线过于宽大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攻打苏联不同于进攻西欧,在法国战役里,德军只需要在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作战。这也是因为欧洲的特点,各国国土狭小,纵深十分有限。德军强大的装甲部队只需要在敌方的防线上撬开一个口子,部队长驱直入,然后转向合围敌军即可取得胜利。在法国战役里,德军装甲部队就是通过这个战术,在36天里就击败了曾经被吹嘘为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几百万法军举起双手,乖乖走进了战俘营。
但是在苏联作战就完全不一样了,巴巴罗萨计划看上去气势恢宏,三个集团军群齐头并进,横扫苏联如割草。然而现实问题是,虽然巴巴罗萨计划野心勃勃,可三百多万德军官兵从战斗一开始就分散在了1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尽管通过战前有效的部署,德军快速突破的苏联的边境线,几乎全歼了苏联三个方面军的部队。可是随着战线的推进,德军部队也从1200多公里的正面战线,分散到了3200多公里的战线上。
这个时候德军的正面战线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无论德军如何投入部队,部队都会分散到宽大的正面上。此时对于德军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那就是这么宽大的正面上,即便再加上两200多万仆从国军队,也是远远不够的。尽管说在早期进攻的时候,德军可以凭借装甲部队的犀利,快速展开进攻,将苏军部队一个一个歼灭掉。可是德军自身也会因为这些战斗,而出现剧烈的战斗磨损。这就意味着德军部队随着时间的流逝,部队的机动性和坦克出勤率都在飞速下降。
另一方面,相对于宽大战线,后勤线也变得越来越长。从苏德边境到莫斯科战役的核心莫斯科,直线距离也有近千公里。但请注意,这仅仅是直线距离,而铁路线和公路线可都不是直线的,所以说实际距离往往要有2000多公里。如果在计算要把物资分散到各部队的运输距离,那么这个距离就要突破3000公里,甚至是到达4000公里。可以想象,德军后勤线的压力也是十分巨大。而在没有占据苏联交通枢纽——列宁格勒的情况下,正面如此宽大,纵深过长的战线,对于德军部队是个巨大的压力。
二、部队的飞速磨损如此漫长的战线,也同时给德军带来了另一个麻烦,那就是他们自己部队的入不敷出。有赖于德国东线外军处的“努力”,所以德军对苏联军队的情况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在东线外军处负责人金策尔的报告里,苏联军队完全就是一个空架子,部队数量也是变来变去。所以在战前,德军不仅不能知道苏军的真正实力,甚至于都不知道苏军的部队编制是怎么样的。而东线外军处提供给德军的地图,也都是一些过了期的旅游地图和一战地图。德军统帅部傻乎乎的就拿着这些情报进了苏联,很快他们就发现了问题,苏军的部队数量与实力,都和他们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仅仅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德军就歼灭了苏军四十万多万人。几乎是开战十天内就解决了苏联最强大的一个方面军——西方方面军的核心力量,某个意义上这是一次空前的胜利。但是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也损失了七万人,这个数字看着不是很多,但实际上却非常恐怖。因为这个数字是要分散到多个师里的,就算一个师阵亡五千人,那也是有14个师损失惨重,相当于被打光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员。而且需要考虑的是,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一贯喜欢给己方的战损数字缩水,所以实际伤亡数字可能还要高一些。而战役结束后,德国国内给中央集团军群的补充兵员,却仅仅两万余人。
而南方集团军群面临的麻烦就更大了,开战没几天就遇到了苏军六个机械化军,不少于2600辆坦克的进攻,双方在杜布诺地区展开了激战。虽然说德军消灭俘获苏军坦克不下于2000辆。但是南方集团军群自己的损失也并不轻微,起码损失了500辆坦克。而这次损失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他们在七月份尝试夺取基辅时遭遇失败,而且长期被苏军阻挡与第聂伯河突出部。不仅自己没能推进成功,还需要已经攻陷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南下援助。南方集团军群的补充数字不详,但既然他们未能突破基辅的防御地带,那只能说明他们的补充并不到位。
事实上,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德军的损失其实并不小。而且对于兵员和装备的补充也不充足。事实上在1941年下半年,德国并没有足够的预备兵员,而国内也没有进行一次总动员。这就造成了德军在战役过程中,很难难得到充足的补充兵员和装备更换。要知道每个师的战斗兵员都是有限的,而坦克等技术装备更是会因为磨损而出现故障。如果没有足够的预备兵员和库存军械,那么显然这种损失在短时间就无法弥补。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这些受损的部队战斗力严重下滑,攻击势头大幅度下降。对于巴巴罗萨计划而言,这种损失几乎是不可逆转的灾难,因为这一切在制定之初就没有考虑过。
三、混乱的战略事实上巴巴罗萨计划本身也是漏洞百出,一方面来说德军对于自身战略十分混乱。从战争开始,德军就没有定出一个主次来。尽管他们的目标是夺取苏联的资源和工业区,并最终击败苏联,将苏联打过乌拉尔山。但是三个集团军群的任务却赋予的十分模糊,根本没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各自的战略目标。仅仅是做出了一个大致的规划——北方集团军群直奔列宁格勒,中部集团军群攻陷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夺取高加索。
但这个策略本身只是个泛泛而谈,三个集团军群的战略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不说,更没有一个主次顺序。每一步该如何实施?先后顺序如何?这些都没有一个细致的考虑,更别谈进行规划了。部队在进攻过程里也没有考虑好后勤补给就算了,连战略上都十分模糊。比如说基辅战役中,面对南方集团军群在第聂伯河突出部,攻而不克的局面。德国统帅部虽然调来了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但是本身这是一次紧急的调动,在战前仅仅规划了,南方集团军群要确保中央集团军群侧翼这一任务。两个集团军群并没有直接的协同,这就造成了在基辅战役里的尴尬局面。
而在列宁格勒方面也是这样,面对北方集团军群久攻不下的态势,希特勒再一次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了部队,试图援助北方集团军群,拿下苏联的发源地列宁格勒。但是面对列宁格勒的顽强防守,北方集团军群显得一筹莫展。尽管列宁格勒有这许多战略上的价值,但是希特勒却没有想过将列宁格勒立刻夺取,并妥善加以利用。在列宁格勒地区的攻势陷入停顿后,他又命令抽走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方向的突击。此举无疑是救了列宁格勒,因为当时列宁格勒已经很难继续抵抗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了
事实上这一系列操作都指出了一个问题,巴巴罗萨计划本身是一个不分主次,部队齐头并进的草率方案。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德军若有强大而充足的预备队也可以完成它的计划。但很不幸,德军是没有这样的预备队的。那么这样不分主次的进攻,本质上就成了一种空耗军力的行为。不仅不能起到对苏联的打击,反而无休止的让己方部队来回奔波,导致部队官兵疲惫不堪,坦克装甲车等技术兵器也磨损剧烈。最终就将巴巴罗萨计划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
结语不同于对波兰、法国和希腊的进攻,对苏联的进攻是在一个缺乏明确的战略指导,连战术安排都有问题的计划——巴巴罗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导致了德国陆军不仅要在一个过于宽阔的战场上进行作战,同时还缺乏足够的预备队和技术兵器的补充。这一切都造成了巴巴罗萨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问题百出。事实上倘若在战争之初,德军能对巴巴罗萨计划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安排,那么都不至于发展成这样。只可惜,德军统帅部并没有这样去做,一切只能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回忆与思考》
《东进·苏德战争》
《二战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