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第71集团军某旅采访,听闻该旅防空营在实弹射击考核中成绩优异,新列装的某型装备射击成绩位列集团军第一名。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航模班长的“权威”被打破了……
——第71集团军某旅纠治小特专业训练“恐高症”的一段经历
■解放军报记者 陈利 通讯员 杨琪潇 李政
好成绩源于什么?记者探访该营成功经验时,官兵们讲述了一个打破“权威”的故事。
作为防空营唯一的航模操作手,目标保障班班长冀渊的任务是为各型防空装备提供靶标保障。部队改革调整,这个旅移防到了新营区,建成了全新的训练场。不料,面对陌生的训练环境,冀渊操纵某新型航模首次试飞不到10分钟,航模就险些失去控制坠毁,让他惊出一身冷汗。
事后分析,冀渊认为训练场周边的风力发电站和高压线路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是“罪魁祸首”。因此,“新的训练场电磁环境复杂,新航模飞行训练掉落风险较大”,被冀渊写进了新航模飞行训练的风险评估报告。
在这个旅,航模专业属于“高精尖”的小特专业,懂的人少,精通的人更少。作为该专业“技术大拿”,冀渊的这份风险评估报告,理所当然成了“权威”。虽然此后训练中,营长闫涛几次动了“冒险再飞新航模”念头,但身为专业“门外汉”的他还是放弃了,“一架航模价值近百万,真摔坏了,那可不是小事”。
直到旅里组织训练督查,这个“权威”终于被打破了。
那天,旅长贾新军来到防空营训练督导,发现新配发的航模被晾在一边,官兵使用的依旧是老航模。翻看闫营长提供的风险评估报告,贾新军皱着眉头离开了训练场。
返回办公室,贾新军带着作训参谋仔细研究了该型航模的使用说明书,并咨询了类似型号民用航模的售后客服,他认为,新的训练场环境符合新航模飞行要求!
又到训练日,贾新军再次来到防空营训练场,要求冀渊试飞新航模。孰料,飞行不到10分钟,新航模又一次摇摇晃晃落了下来。尽管在接下来的故障筛查中,从修理营找来的技术骨干现场排除了发动机油路有气泡等故障,但航模无法正常飞行到底是机械故障所致,还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如果是后者,该不该冒险再飞一次?
面对众说纷纭,贾新军拿定主意:如果不找出航模无法正常飞行的真正原因,就意味着该新型航模在以后的训练中只能看不能用,谈何生成战斗力?“再飞一次,出了问题我负责!”
经过一番性能检查,冀渊怀着忐忑的心情操纵航模重新起飞。结果,航模按照预定航线,稳定地完成了一次保障任务,在后续的训练中,也再未出现飞行异常现象。
说到这里,冀渊红了脸,“发动机油路进了气泡,自然会导致动力供给不足,让新航模无法正常飞行。原因并不复杂,自己却想当然地认为新装备科技含量高,故障也必然‘高大上’,没想到,假想的复杂电磁环境原因最终却被排除了!”
随着采访范围的扩展,类似的故事也随之增多——
去年夏天,部队驻训场接连遭遇恶劣天气,气象专业官兵担心探空设备受损,训练中并未将其释放升空。“上了战场,恶劣天气更需要气象保障!”旅领导要求官兵在极限条件内,放手组织训练。
还有一次,雷达专业官兵走进某机场,依托空军飞行训练锤炼官兵目标捕捉能力。结果,为防止电磁干扰战机飞行,每天近一半时间,己方雷达都不开机。旅领导当场对组训者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勒令更换训练场地……
为何盯着小特专业较劲?贾新军告诉记者,部队改革重塑后,合成旅小特专业种类更多,地位作用也愈发凸显。然而,这些专业往往又因为技术含量高,让一些组训者产生了“恐高症”,导致消极保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
“恐高症”的现象让该旅各级指挥员深受触动,大家开始深研细抠小特专业的训练之道。在前不久结束的对抗演习中,该旅各小特专业充分释放作战效能,在气象保障、通信组网、侦察破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微议录
越是“高精尖” 越要放手练
■第71集团军某旅旅长 贾新军
“想信息化,盼信息化,信息化来了很头大。”近年来,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各型“高精尖”装备不断列装部队。但是,新装备配发了,一些官兵不会用、不敢用、不善用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有的因为不懂不会而“绕道走”,空有“高精尖”在手却玩不转;有的认为新装备“娇贵”,一旦遇到故障,就顾虑多多,生怕弄坏了、搞砸了。
我们常说,“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行船。”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前提下,必须主动破除不敢练、不敢为的“恐高”心理,积极主动学习研练新装备,在学用结合中把操作“招法”掌握到手。只有让新装备走出“温室”,用实战化训练这块“磨刀石”去检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