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的同学,带了51位留学生归国,

时间:2020-01-18 15:5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这个人一辈子主要做了一件事,搞原子弹。然而,为了研制中国的原子弹,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隐姓埋名十几年,性格大变不爱说话。原子弹的巨响之下,他却

这个人一辈子主要做了一件事,搞原子弹。然而,为了研制中国的原子弹,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隐姓埋名十几年,性格大变不爱说话。原子弹的巨响之下,他却淡泊名利,默默无闻。


朱光亚

1955年,31岁的朱光亚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9年,35岁的朱光亚被任命为原子弹研制科学技术负责人,主导整体研制安排,在许多关键时刻,负责拍板。

1999年,75岁的朱光亚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荣誉是大家的,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工作。

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搞原子弹。他是中国核物理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负责原子弹设计、制造等工作,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这件事对于中国国防来讲,比天还大。

为了保密,他生前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只有4篇,记录的日记,也被撕掉多页。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认真了解一下他一生做的这件事有多么牛,有多么不容易。

01

1924年,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不久全家移居汉口。汉口是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引领风气之先,西式教育遍地开花,朱光亚便在这个“风口”之中,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了基础的英文和法文。

抗战爆发后,朱光亚随着家人到重庆念高中。日军每天用飞机轰炸,朱光亚和其他学生们都要拼命跑到防空洞里面去,当时叫做“跑学”。日复一日的惊恐和屈辱,逐渐沉淀了朱光亚的报国之志。


人们认为,中国挨打是因为落后,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强大的武器。所以,人们崇尚“机械报国”,考大学主要奔着机械专业去,制造出中国的飞机大炮。

尽管喜欢物理,但朱光亚还是选择了报考机械专业。没想到,考试那天竟然患了疟疾,打摆子,遗憾地错过考试。最后,还是物理系抛来橄榄枝,他成功考入已经迁到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


要说物理专业教学水平,国立中央大学并不是最好的,翘楚当属西南联合大学。这个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顶尖国立大学精英院系,延揽了许多影响中国百年历史的大师巨匠。

拿物理系来讲,就有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吴大猷等等科学大牛在此任教。恰好,在朱光亚大二那年,西南联大物理系在重庆招收插班生,朱光亚成功考上,转学昆明。

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朱光亚成了那一届学生中的佼佼者,毕业后成为西南联大最年轻的助教。那一年,他才21岁。

纵观朱光亚的一生,正是转学西南联大奠定了他物理学的基础。因为此刻的西南联大物理系,集结了中国最好的物理系教授们,

在朱光亚以后的生涯中,我们会发现,年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标尺。

02

自从日本被美国扔下两颗原子弹后,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了这种足以瞬间毁灭一个国家的威力。

中国能不能也造原子弹呢?

基于当时较好的中美关系,政府派出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考察,吴大猷带了两个助手同去,一个是李政道,另一个就是朱光亚。

考察团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不行,原子弹是极为机密的研究,美国不让外国人接触。想进入原子能机构学习,也不被允许。无奈之下,考察团队只能就地解散,中国原子弹最初的梦想破灭了。

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这也是老师吴大猷的母校,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所有学科成绩全部是A,每年都获得奖学金,并在美国著名的《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4篇有关核物理的论文。

不要以为朱光亚只是个会学习的书呆子,他多才多艺,喜好组织活动,被推选为中国留学生协会主席,在留学生中知名度很高。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


1949年,朱光亚从密歇根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朱光亚兴奋异常,他看到了中国美好的前景,当即决定回国参与建设。

朱光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在归国之前,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牵头与51名留美学生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留学生们尽快回来建设富强的新中国。

信中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挖过一块煤。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和人民吗?”这些肺腑之言,说到了留学生的心里去了,甚至有人中断学业,提前回国。

左起: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

真正关心祖国建设的海外留学生,深知不能等着别人把中国建设好了才回来。虽然中国当时一穷二白,没有条件,这些爱国的留学生就甘当铺路石,创造好条件。

当时远在欧洲求学的程开甲,同样受此信感召,决定回国。

1950年初,朱光亚带着从美国购买的实验器材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时年25岁,又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将自己所学原子能的知识,写成了一本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公开出版,给有志于研究于此的人以养料。

在此之前,人们只听说过原子弹,包括许多科研人员在内并不了解原子能背后的原理,可以说,朱光亚的这本书有着很突出的科普意义。

03

在朱光亚的人生履历上,参与板门店谈判是不得不提的重要时刻。

1952年春,朱光亚被选调到朝鲜停战代表团秘书处当了一名翻译,参加了板门店谈判。期间,美国人一直拿核武器威胁中国,制造谈判压力。懂原子核的朱光亚派上了用场,美国人的威胁和忽悠被识破,为谈判赢得了主动。朱光亚因为突出表现,得到军功章嘉奖。

这次谈判,让朱光亚学会了一个技能,吐烟圈。中美两国谈判陷入僵持,美国人一根接一根的抽烟,中国人一看,我们也抽,也学着美国人那样吐烟圈,很潇洒。

从板门店回来后,朱光亚被调到东北,从无到有建设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的物理系。谈判英雄朱光亚的到来点燃了大学生的热情。

凡是好老师,没有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朱光亚绝对是一位好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哪怕讲一个定理,他也要把来龙去脉讲清楚。别人讲枯燥的知识,他讲生动的故事,所以学生们非常喜欢听朱老师的课程。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也是朱老师的学生,用他的话讲,听朱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我们常说,给人一杯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看似课堂上云淡风轻,但朱光亚光备课就要一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吃透吃饱。他指导学生非常严格细致,甚至辅导到深夜,在吉林大学任教期间,他陆续培养了三位中科院院士,几百名国家高级人才,吉大物理系也成为全国大学物理系的排头兵。

能在求学道路上,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实属学生的幸运。

那么, 假如朱光亚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国防事业中来,会不会是中国人的幸运呢?

04


从1955年开始,为了根本上改变外部环境,国家决定研制原子弹。钱三强负责组织众多科学家投入这项国家工程。

迄今为止,世界上也没有多少个国家拥有研制原子弹的能力。当时的中国,人才和设备都被外国封锁,除了苏联开始支持外,全部都要自力更生。

原子弹不是想搞就能搞出来的,首先必须要有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只能快速培养。

35岁是中年男人的一道分水岭。

很多大公司把这群男人淘汰掉,换上另外一批年轻人继续奋斗。

1959年,朱光亚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的带头人。

这一年,他35岁。

由于朱光亚是原子能物理专业科班出身,自然就承担起培养原子能人才的重任。他离开东北,参与筹建北京大学近代物理所,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出了7个院士。

这些从全国各大顶级院校抽调的高材生,被要求严格保密,不准告诉任何人自己学什么,在哪里学,到底要做什么。总之一句话,隐姓埋名,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作为领军人物,朱光亚当然也不例外。以前性格活泼的他,好像变了一个人,除了工作交流,多数时间都是沉默,平整的眉头集合在了一起。

他进入原子弹核心研究团队,陪同苏联专家一起建设和启动反应堆。然而,一年后,苏联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让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意识陷入僵局。苏联专家临走前,还不忘嘲讽中国:“我们这一走,你们二十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

陈毅说,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05


在我国核武器发展的过程中,朱光亚就像探照灯,为科研队伍指明方向。他主持撰写了著名的“两份文件”,成为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著名战略。

朱光亚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上的优势,他来确定研究方向,组织原理材料,从头摸索原子弹的规律,从理论设计到具体实施,为原子弹的研制指定了路线图,可以讲,原子弹能够搞出来,朱光亚的科学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向中央汇报的工作进展材料,都是他一手操刀,为了能让领导看明白,他往往要熬上多个晚上。


左起:朱光亚、彭桓武、邓稼先

那个时候,在青海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呆就是几年,每天陪伴的只有大风、狂沙。但大家不觉得苦,都在心里想着,尽快拿出“争气弹”来。

其实当时,中国处于艰难时期,有一种分歧在于要不要发展原子弹。所以原子弹研制团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到了科技负责人朱光亚身上,就更加大了。所以,只能夜以继日,拼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完成了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梦想。这是一颗争气弹,提气弹,给新中国的天空加了保护罩,中国人民挺直了腰杆。

苏联人和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没有想到,中国人自己不但把原子弹搞出来,连氢弹也爆炸成功了。用时仅仅5年,有人口中的“痴人说梦”便照进了现实,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拥有两弹完整技术的五个国家之一。

爆炸的当晚,朱光亚生平第一次喝醉。他搞原子弹,是个绝对机密,连家人都没有透露。直到原子弹爆炸成功,部分工作人员名单解密,儿子惊喜地说:“原来原子弹是我爸爸搞的!”

两年之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朱光亚也在其中做了重要的统筹部署。在一次地下核中,他不顾核辐射和塌方的危险,与程开甲一起钻进洞里查看爆炸后的情况,他必须要拿到第一手的测试数据。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真和较真的态度,中国的地下核试验才取得重大成功。

这标志着,核试验可以转到更为秘密的地下空间,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后来,中国又进行了氢弹投弹实验,但是核弹被卡住,连续投三次也未成功。飞机油量越来越少,只能带弹着陆,如果不成功,将制造巨大危险。

危机关头,作为负责人的朱光亚果断拍板,最终成功。他不是冲动决策,而是之前早已做过几个详尽的科学预案,是有充分把握的。科学研究中,科学规划和准备,是极为重要的。

美国人做了1000多次核试验,苏联人做了700多次核试验,中国只做了45次核试验,就达到了与之相当的水平。

从原子弹到氢弹成功,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时最短的。之所以这么快,与朱光亚的科学规划和多种预案配备是有决定性关系的。每一道工序,至少准备三套方案,一个不行,就用另外一个,齐头并进,极大提高了效率。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试图阻止中国的核武器试验步伐,提出进行全面禁核试验谈判,朱光亚早在美国发声之前,就向国家提出加快核试验进度,圆满地在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实验工作。

06

朱光亚后来还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他生活很简朴,一直到70多岁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国家给他配的警卫和专车,他都不用。如果家里有急事需要用车,他就按照公里数交钱。一身就旧军装,穿了几十年。

对自己苛刻,却对别人慷慨。1996年,朱光亚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10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的科研人员。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常说,这都是集体贡献,成功背后有太多默默无闻的人支持和牺牲,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2004年12月,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他又说不敢当,工作是大家做的,自己只做了一点。

从此,浩瀚的天空中又多了一颗闪亮的星星,它将永远照亮中国的未来。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逝世,走完了他为国奉献的一生,享年87岁。

生前,朱光亚总结自己的一生,简单到极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不甘心。诚然,人生有多种可能,多做几件事并不难,难得是做好一件事,用一生的长度来做。

2012年,朱光亚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地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始终有朱光亚这样伟大的人推着她向前走。有时快,有时慢,甚至偶尔会因外力停顿,但只要有人推,这个民族就不会亡。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向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致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