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新媒评长征五号复飞:中国朝航天强国迈出坚实

时间:2020-01-04 15:21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日发表文章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日发表文章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上周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被视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这是长征五号的第三次发射,此次航天任务的重要性在于它验证了长征五号的关键技术。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发射中,任务最终顺利完成,让长征五号成功“首飞”。隔年7月的第二次发射任务则宣告失败,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来的调查显示,火箭的发动机出现故障,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导致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

长征五号第二次的试射表现说明其技术——特别是长期阻碍中国航天领域发展的发动机技术,当时尚未完善成熟,也引起外界对中国火箭技术发展的质疑。

如今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相关人员历经两年多的修复与研发,攻克了发动机技术,终于以努力换来了成功。据中国媒体披露,研制团队集合了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0多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半年下来,长征五号在2018年4月完成归零评审,氢氧发动机连续经历了14次试车考核,均获成功。不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改进后的发动机同年11月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最终得以迅速解决。

到了2019年4月,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科研人员后来发现问题是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于是改进了发动机结构并完成了十多次大型地面试验。

长征五号这次成功复飞,不仅表明困扰这款火箭的发动机问题基本获得解决,更是标志了中国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往更远深空的能力业已提高。

面向未来,此次任务的成功也预示长征五号即将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它已被指定为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任务的运载工具。可以预见,早前因发射任务失利而推迟或搁置的部分航天任务,有望在不久后展开或重启。

2019年12月21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

作为中国目前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承担的任务自然不轻。这款近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5米的大型火箭,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则达25吨。中国许多新一代航天器因此也只能通过被昵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进行发射。

不过,这与传统的航天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仍有差距。以美国私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猎鹰重型”为例,这款火箭的运载能力比长征五号高出大约一倍。

可以说,耗时10年研制的长征五号要追赶美俄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成功完成这次复飞任务是中国通往航天强国长征的开始。

[延伸阅读]长征五号成功发射 外媒:中国下个目标瞄准火星

参考消息网12月29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刚刚迈出了未来征服火星的关键一步。

据法国《回声报》网站12月27日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担负着重要使命。长征五号未来将负责搭载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计划带回月球岩石样本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以及载人空间站核心舱。

报道称,中国近些年毫不掩饰其空间雄心。2019年1月,中国成功将一个探测器送到月球背面,这是全世界首次。

中国不打算在这条道路上停下来。除了已经征服的月球和打算在2020年征服的火星之外,中国还希望在2030年前后开展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系探测。

另据奥地利《上奥地利新闻报》网站12月27日报道,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将在2022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建自己的载人空间站。如果国际空间站像计划的那样在2024年关闭,中国届时将是唯一在太空设有载人前哨站的国家。

中国也在卫星技术上取得进步。专家报告说,长征五号火箭现在送入轨道的实践二十号卫星可以使太空中的数据交换以明显更高的速度进行。

此外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12月27日报道,中国有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从发射数量来说,中国超越了美国和俄罗斯:2019年有33次(不包括27日的发射),去年则有39次。

未来涉及长征五号火箭的任务包括:让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表面带回样本,以及运送探测器前往火星。

又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12月27日报道,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五号火箭,可能为更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铺平道路,比如前往月球和火星的任务以及载人空间站。

报道称,中国在太空竞赛中起步较晚——直到1970年,也就是美国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后,中国才把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

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和其他资源用于研究和人员训练。除火星任务外,中国还一直在积极进行探月行动。

同时中国还在制订到本世纪30年代实现载人探月任务的初步计划。如果获得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人送上月球的国家。

(2019-12-29 10:05:00)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长征五号肩负重大任务

参考消息网12月29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长征五号火箭发射2000多秒后按计划把迄今中国最重的通信卫星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随着此次发射成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坚持自己的航天时间表:即将进行的月球探测任务、火星探测任务和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中国今年第34次发射火箭,超过了美国和俄罗斯。

据奥地利《上奥地利新闻报》网站12月27日报道,新火箭是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之一。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对国家电视台说,这标志着中国长征五号研制任务的结束,投入到正式的应用发射阶段,后面还有重大的工程任务等着它,包括明年的首次火星任务发射、嫦娥五号、明年年底左右的空间站核心舱等国家重大任务的发射。

报道称,接下来,新火箭将在明年7月或8月发射火星探测器。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口,将不得不等到2022年地球和火星再次处于有利位置的时候。明年还计划进行新一次探月飞行。届时,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在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将两公斤岩石样本带回地球。

另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2月27日报道,长征五号对中国航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与美俄同等级火箭的纸面数据比拼上。不论是中国的下一阶段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还是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测计划,都需要大推力运载火箭。比如,旨在实现月球表面着陆并返回地球这一目标的嫦娥五号计划,其探测器重达8吨;除了长征五号,没有任何一款现役中国火箭能将其送上月球。重达20吨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也只能由长征五号送入轨道。而预定2020年夏天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同样依赖于长征五号。此外,旨在取代“神舟”系列的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太空望远镜也在等待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火箭。

此外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27日报道,被亲切地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火箭在升空半个多小时并将其搭载的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中国航天部门宣布这次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将有助于确保后续任务中使用的重要技术能够正常运行。

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总指挥周志成说,新卫星将把中国的通信技术带入一个新时代。

报道称,这是中国今年的第34次也是最后一次航天发射。中国今年的航天发射数量比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都多。

基于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研制的实践二十号将是距离地球表面约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最大卫星之一。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称,该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双翼展开比波音737飞机的翼展还要宽。

北京的一位航天专家说,这颗卫星的使命将是把中国的地位从太空通信的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2019-12-29 10:03:28)

[延伸阅读]外媒关注:长征五号成功复飞助力中国航天

参考消息网12月28日报道 12月27日20时45分,中国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引发外媒关注。

德新社12月27日报道称,中国27日成功发射该国威力最强的火箭。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对这个崛起中大国的太空计划未来前景的一次关键考验。

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三次发射。此次成功发射将为未来月球与火星任务以及载人飞行铺平道路。此前2016年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发射。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 摄)

据悉,此次发射验证了未来太空任务的关键技术,长征五号火箭将帮助中国实现建设空间站的目标,也是中国未来近地轨道探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据法新社12月27日报道称,中国27日发射了一枚推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火箭,从而为该国计划于2020年开展火星之旅迈出重要一步。

报道称,据中国媒体播放的现场直播画面显示,长征五号重型火箭搭载着一颗测试卫星,于20时45分在位于中国南部海南岛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中国雄心勃勃地计划于明年开展火星之旅,还希望到2022年组建载人空间站,此次成功发射是这些太空任务的关键环节。

中国于2016年11月成功发射了首枚长征五号火箭,中国当时称那是该国研发的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报道援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网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最大运载量为25吨,其运载能力可与美国制造的“德尔塔”-4重型火箭以及俄罗斯的“质子-M”运载火箭等一些现存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相媲美。

报道评论称,中国的太空计划试图赶超其他领先国家,并确认自己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2003年,这个亚洲大国成为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2019年1月,中国成为首个实现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国家。2019年11月,中国完成了对其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的一个试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部署一个探测器到火星表面。中国还计划2022年完成载人空间站在轨建造。

另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2月27日报道称,中国在27日成功发射了其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这枚火箭是从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的,搭载了实践二十号卫星。

报道认为,长征五号是中国最强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它的高度是57米,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它能够将25吨载重运抵近地轨道,能够将重达14吨载重运抵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实践二十号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将验证东方红五号新一代大型卫星平台关键技术。

(2019-12-28 10:14:51)

[延伸阅读]“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

新华社海南文昌12月27日电 题:“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周旋

12月27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白色箭体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有20层楼高的火箭笔直站在那里,直指苍穹。

24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5000余秒关键技术试验、900多个日夜的磨砺、10余万航天人的坚守……被称为“胖五”的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迎来重生时刻,圆满完成第三次发射任务。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追梦30年,终赢航天强国“入场券”

“5、4、3、2、1,点火!起飞!”

随着“01”指挥员王光义雄浑有力的口令,发控台主操作手于鹏果断按下发射按钮。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金黄色的烈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巨大的声响震撼方圆数十里。在烈焰举托下,长征五号似离弦之箭、向天而去。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来自天南海北测控点的一声声报告,接力护送着火箭的又一次壮美飞天。2000多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星箭分离!”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南海之滨,今夜无眠。长征五号再度启航,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开辟了中国通往太空更加宽广的天梯。

这是“创新之箭”——

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采用3型12台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主发动机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实现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

这是“力量之箭”——

“胖五”身高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它使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可一次将16辆小汽车的重量送入太空。有了它,还能把更大更重的飞行器送到深远的太空。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新华社发(张丽芸 摄)

这是“追梦之箭”——

30多年前启动论证,20多年前开始预研,10多年前开始立项研制……“胖五”的成长已走过30多年时光。“胖五”创造性地使用“液氧煤油”“液氢液氧”低温组合作为火箭发动机推进剂,起飞时发动机燃烧瞬间产生2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以及1000多吨的推力,相当于十几分钟翻越220多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不断突破来自“冰与火”的考验。

运载火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采用全新的技术。而向上的每一步,都是突破和挑战。

“我们始终选择坚信,坚持向上的力量,坚持不懈追求航天梦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长征五号从一出生就瞄向更高更强,它是中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入场券。”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航天强国必须有自主、自由、安全、可靠地进入空间的能力,长征五号是我们由大向强迈进的关键一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生说。

这是在厂房吊装过程中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11月7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 摄)

走出至暗时刻,“胖五”打赢“翻身仗”

进入21世纪,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均推出了新一代运载火箭,进入太空的需求与能力与日俱增。美国的宇宙神5、德尔塔4、猎鹰重型火箭,欧洲的阿里安5火箭,都是这一赛道的“重量级选手”。

中国运载火箭如何在运载能力上缩小与国外同类火箭的差距?我们的大型运载火箭应该怎么做?一道道难题摆在了中国航天人的面前。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家们就开始积极呼吁国家研制使用液氧煤油环保推进剂的运载火箭。

2006年,国家正式立项研制长征五号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经过10年攻坚,长征五号于2016年实现首飞。

这是在厂房吊装过程中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11月14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 摄)

然而,在第二次发射任务中,长征五号经历了至暗时刻。

当火箭发射升空后,当人们还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之中……第346秒,长征五号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突发故障,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到底怎么了?问题出在哪?

指挥大厅一片寂静,大家的心像大屏幕上的飞行曲线一样,一直往下掉,很多人默默流下了眼泪。失利的噩耗很快传开,失望和质疑接踵而来……

“当我们正要迈向更强的路上,被一盆冰水浇得‘透心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回忆当时的感觉,真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想法”。

“航天归零”——中国航天人应对众多复杂困难和挑战的法宝之一,就是“从头开始、重新再来”,用严慎细实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面对困难和挫折。

王珏告诉记者,在归零过程中,通过建立“故障树”,“胖五”研制团队对50多个可能造成推力下降的事件进行了逐一的排查,从长征五号第二发失利到第三发成功,累计进行了40余次、15000余秒关键技术试验,总计超过20000余次各种地面试验,只为磨砺出一枚更强壮、更健康的“胖五”。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 摄)

2019年4月4日,长征五号第三发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异常。研制人员通过“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症结”。

发生这一情况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临危受命,担任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在中国航天史上,只有当任务面临巨大挑战时,才会增设这一岗位。

李明华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比较,最终选择进行局部改进,同时组织全国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其中既有清华、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研究资源,也有航空、船舶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大家齐心协力再攻关。

问题少一个,胜算多一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任务失利后,“超越最高标准”成为发射场全线的质量新目标。

航天器洁净度的保障要求是好于一万级,空调系统人员认真对过滤器进行检查清洗。他们对着设备内壁一寸一寸地擦,狭窄的空间,局促到手脚发麻,长时间强光刺眼,干涩难受……你累了我顶上,换人不换标准,靠着这种接力,硬是让洁净度好于要求的5倍。

“长征五号火箭在飞行过程中要完成的动作总共有2000多项,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对火箭飞行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发射失败。我们只有做到完美,才能坦然面对。”李明华说。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 摄)

与时间赛跑,十余万人“磨一箭”

长征五号的浴火重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十余万人共同的“马拉松”。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细节决定任务成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曾直言,航天是一项“10000-1=0”的事业,“万人一杆枪”是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

长征五号身后正是有一群航天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驯火牧天、携山揽海,眼里尽是星辰和远方。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 新华社发(郭文彬 摄)

——是他们,始终坚持“把问题留在地面,把完美带上星空”。

作为控制系统的“定海神针”——长征五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苏磊年纪轻轻,本应浓黑茂密的头发已变得稀疏。试验室里,各个环节他都状态清楚;测试判读,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数据;每一份经手的报告,他都无比认真。型号队伍里的人开玩笑说:“别人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苏磊是华发不再也操劳。”

——是他们,深爱火箭并把火箭看成生命的一部分,一批批报国者誓言无声。

在厂房里,即使没有什么紧急的事,长征五号控制系统副总设计师李学锋也会围着火箭和仪器设备转。时而俯身看仪表,时而擦完检测工具又踮脚轻抚箭体。眼前的火箭,仿佛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总说:“一个型号只有十几年、几十年的生命周期,但我们的技术追求没有止境。”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郭文彬 摄)

——是他们,对国家的事“锱铢必较”,对家里的事总是“放放再说”。

“孩子一百天了,你还能不能回来?”“到底是我重要,还是火箭重要?”……发射平台操作手于玉光面对妻子的一次次“通牒”,总是一拖再拖。为确保厂房升降平台改造质量,于玉光驻厂监造持续4个月,爱人生产、孩子满月,他都不在。“我们干航天的,一条焊缝、一个钻孔都不能放过!”他坚定的回答终于换来了妻子的理解,孩子第106天时,他们一家人才第一次合上影……

工作人员在为箭体装吊具(10月30日摄)。 新华社发(胡家锴 摄)

寰宇任驰骋,航天“梦想号”启航

“胖五”第三次任务的成功,为中国航天开辟了新天地。

此次“胖五”运送的“乘客”——实践二十号卫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颗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一颗新技术试验验证卫星,将在轨验证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是目前我国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发射重量最重的一颗,总重超过8吨。

一曲星梦“东方红”。作为我国航天领域最具光荣传统的名字之一,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航天梦想拔节生长,我国空间技术研究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的出现填补了我国东方红系列大型卫星平台型谱的空白,可满足未来20年的大容量卫星应用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工程师、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总指挥周志成院士说。

周志成介绍,相比现役卫星平台,“东五”平台能力将得到跨越式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东五”平台设计理念新,实现了智能化自主运行管理,将有效提升卫星的好用、易用性,通过分舱模块化设计和数字化研制模式,大幅缩短研制周期,有效提高了设计生产效率。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总检查(12月14日摄)。 新华社发(胡家锴 摄)

当然,未来“胖五”还将迎来更多“小伙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王小军告诉记者,长征五号未来肩负着开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是中国航天名副其实的“梦想号”。

长征五号火箭将加速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于国斌表示,长征五号为我国新一代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将为后续探月工程三期、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金色巨焰,映透山海。长征五号再出发,将不断刷新探索太空的中国高度。等待它的,是星辰大海,是无数中国人对月球、对火星、对太空的无限期待。

(2019-12-28 07:25:40)

[延伸阅读]美媒感叹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领先世界

参考消息网11月20日报道 美国阿尔斯科技网站11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现在的火箭发射数量为世界之最》的文章称,最近几周中,中国的太空计划因为它在太空飞行方面的远期计划而受人关注。这包括在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地月空间经济区”,如果成功的话,这可以让中国开始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制定行为规则。

文章称,显而易见的是,中国政府有长期计划,并且正在采取措施,以成为太空探索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根据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轨道发射,中国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文章提到,2018年,中国进行了39次轨道发射。据航天发射记录报告网站说,同年,美国(29次)和俄罗斯(20次)落后于中国。这是中国首次在成功的轨道发射次数上领先世界。

文章指出,2019年,中国将再次引领世界。截至11月17日,中国已经进行了27次轨道发射任务,追随其后的是俄罗斯(19次)和美国(16次)。虽然2019年还有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但2019年美国可能还会再进行最多6次轨道发射。

文章称,美国2019年后退了一步,部分原因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活动减少了。该公司去年进行了创纪录的21次发射任务,但在2019年,它迄今只发射了11枚火箭。该公司仍有可能在未来六周内执行一系列任务,包括12月初的空间站补给任务、一颗商业卫星的发射,以及更多“星链”计划的飞行任务。

文章称,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联合发射联盟公司2019年步履缓慢。这家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的公司2019年只发射了两枚“德尔塔”-4中型火箭,一枚“德尔塔”-4重型火箭和一枚“宇宙神”-5火箭。该公司可能会在2019年年底前发射波音公司建造的“星际客机”宇宙飞船。

(2019-11-20 09:51:4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