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军队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军队建设中,武器又是重要砝码,子弹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子弹是由弹丸、弹壳、火帽和发射药四部分组成,其中弹壳连接火帽和弹丸,中间封闭填装火药,使火药在弹壳内瞬间爆燃产生压力,推动弹丸进入枪管,同时借助反作用力从侧面弹出枪膛,从而射击目标。
二战时期,那时一颗常规子弹的成本就已经达到了0.25元,手雷更是高达0.5元一个。要知道,那会一斤大米还不到0.1元一斤,一颗子弹可以换3斤大米了,怎么一个贵字了得。
而当时我国的军工业算得上是一片空白,要生产一颗子弹相当不容易,价格还要高很多。
好在当时我国抗日将士们用的子弹基本上都不是国产的,而是缴获的。另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从同盟国援助得到的。
但就靠“拿”和“借”,我们还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加上钢铁冶炼技术的成熟,子弹的成本被不断压缩,
子弹这种军工产品生产起来毫不费劲。
当然,现在不同的枪、不同的口径所生产的子弹的成本也各不相同。现在一般的手枪和步枪子弹,每一颗的造价在2元左右,而枪的口径越大,成本也就越高。如高精度狙击步枪的子弹一颗成本在50元以上。还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子弹,例如巴雷特,其子弹的成本更是惊人达到了1000多元以上。
当然,总体而言,如今子弹的价格的确不算高,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子弹数高达2亿多颗。主要用途有三。
一是用于实弹军事训练,二是战需的备用,三是用于各类刑事案件,四是外销给外国。
而外销给外国是主要去向。为什么呢?原来,子弹的利润空间不大,很多国家的军火商都不愿意生产子弹,我国就这样成了最大的子弹出口国。对此,网友感叹:难怪我国每年要生产2亿颗子弹。
当然,还有个问题是,外国的子弹大多是黄铜色,中国的却是绿色?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各国最早制作弹壳时,发现在众多金属材料中,只有黄铜价格适中,延展性又好,不仅坚固不易生锈,还便于生产、储存、运输,就将其作为不二之选。
然而,虽然生产1颗子弹弹壳所需的黄铜仅为5-10克,但用铜做弹壳太浪费,毕竟一般的国家的黄铜储备量还是有限的。于是一些铜资源稀缺的国家想法设法寻求各种替代品。比如说法国先启用了钢质弹壳,但后来加入北约为了通用又改换铜质弹壳。
而中国的铜矿也很稀缺,为此寻找了另一种替代材料——钢。
当然,普通的钢是没办法解决技术难题的,为此,中国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了生产覆铜钢弹壳技术,就是用钢为材料造出弹壳主体,再通过特殊技术在钢壳外层覆盖一层铜,这样经过加工后,表面上还是“铜”色的弹壳。
1颗子弹弹壳镀铜量虽然很少,但也经不起大批量生产的消耗。上世纪80年代,中国研制出了涂漆钢技术——用"电泳法"涂军绿色漆,再高温烤干。这样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污染。
如果子弹掉漆用银白色或黄褐色涂装里外一个颜色,这个颜色也符合我军几十年特有的主色调,所以一直保存到现在。